张学良长子患精神病,次子车祸身亡,三子被炸死,只有私生子善终

岁月静好的片段 2024-12-17 09:10:51

张学良,一位风云人物,终其一生,其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2001年10月14日晚间,张学良在夏威夷逝世,享年101岁。

逝世前一个月,他因呼吸急促和发烧被送入夏威夷的史特劳布医院,被诊断出患有肺炎。

即便医治17天,高龄的他终究未能挽回生命,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张学良以其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人生哲学,度过了长达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

晚年,张学良再一次接受采访的时候提及,自己能长寿的秘诀,可能就是自己从不发愁,哪怕是“明天要被拉出去枪毙,我今天晚上也照样睡觉”。

然而,尽管张学良本人长寿,但他的子女并没有继承这种“长寿基因”……

少帅的崛起与挫折

张学良的命运,像极了那时的中国:表面风光无限,内里却充满了无奈和掣肘。

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本是白手起家,在东北打造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成为东北的霸主。

张学良自小在父亲的保护下长大,骨子里带着那份军人特有的果敢与坚韧。

年轻的张学良虽热血,但也清楚这个时代的冷酷现实,尤其是在父亲被炸死后,他不得不迅速接手父亲的遗志,成为新一代“少帅”。

上任伊始,不同于张作霖的地方主义路线,张学良选择了“改旗易帜”,宣布东北地区接受南京国民政府的指挥。

与此同时,张学良还展开了一系列的军队整编工作。

他以提高军队效率为目标,将40万的东北陆军精减到30万,并对军队实施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

其中,就包括从德国等西欧国家引进先进武器,着手提升东北军的装备水平,包括步枪、火炮和装甲车等现代装备,为建设一支具有现代化战斗力的部队奠定了基础。

此外,张学良还意识到在国防力量中海军和空军的关键性,他积极拓展东北的海空军力量。

海军方面,张学良集中有限资源建设新舰艇,并设立了专门的海军训练机构,以期提升东北在沿海防御上的主动性。

而在空军建设上,张学良不惜重金从国外采购飞机,并送出优秀军官赴海外学习航空技术,力图组建一支具备强大战斗力的空中力量。

通过这些军事发展举措,东北军的作战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不仅增强了其在东北地区的威慑力,也为东北的防卫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1931年,由于日军策动石友三倒戈,东北军调用精锐6.5万军队前去讨伐石友三。

当时,东北军的大部分精锐都驻扎在平津及河北、察哈尔一带,留在东北的军队,只有步兵12个旅、骑兵3个旅、炮兵1个旅和省防旅。

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候,日军诬陷我国炸了南满铁路,随即便向北大营进攻。

当时,北大营虽然装备精良,但是对于日军的突袭,完全没有准备,这件事情上报给张学良的时候,张学良有向国民政府请示,但是没有收到回复,再加上一直以来,蒋介石一直要求张学良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主义,所以,张学良最终下令不予抵抗。

对于许多后世的中国人来说,这一命令成了张学良一生最受非议的决策。

随着东北三省的沦陷,张学良从风头正劲的年轻领袖,变成了一位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西安事变与长期软禁

东北三省沦陷之后,东北军之前的很多飞机、大炮等重武器,以及东北当时十几座兵工厂,也基本上都为了日军“做了嫁衣”。

自此,东北的百姓,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残和折磨。

时间来到1935年,随着华北事变的爆发,日本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而此时,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固执地认为只有先消灭国内的红军,才能腾出力量应对外敌。并且蒋介石还让张学良前去攻打红军。

其实这个时候,张学良就已经明白,抗日才是大势所趋,东北三省的沦陷,让他亲眼目睹了日本的侵略,也切实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满目疮痍。

所以无论如何,这一次,张学良都要劝说蒋介石抗日。

当劝说失败之后,1936年,他便联合杨虎城策划了西安事变,将蒋介石软禁于华清池中,逼迫其同意抗日。

这个决定无疑是他一生中最果断也最冒险的一步。

西安事变的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博弈,少帅明知此举可能触怒蒋介石,但为了国家的未来,他甘愿一试。

然而,张学良低估了蒋介石的心狠手辣。

事变虽以“和平解决”告终,但蒋介石对张学良却无意宽恕。

事后,张学良不顾众人劝阻,亲自送蒋介石抵达南京。

然而,到了南京之后,张学良却被秘密扣押,自此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软禁生活。

张学良为什么要“深入虎穴”呢?晚年张学良接受采访的时候提到:“我是个军人,自个做的事情我负责。”

在被囚禁的那段日子里,张学良失去了自由,但是因为其他的一些因素,他的生活算不上太差,当时他的原配于凤至陪伴在他身边,陪他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

之所以说最艰难的时光,是因为张学良表面上看起来自己做的事情敢作敢当,但是心理上,其实已经有些支撑不住了。

于凤至曾经在一本书中说过,在被关押的最初阶段,张学良深陷痛苦,甚至几度萌生了自杀的念头。

于凤至不忍看到他如此消沉,千方百计地安慰开导,最终帮助张学良重新振作起来。

之后,随着关押地点不断变换,于凤至始终不离不弃地陪伴在他身边,随他辗转各地,共同承受那段漫长的岁月。

直到1940年,张学良得知于凤至患有乳癌之后,为了于凤至的身体着想,他便与于凤至商量,希望通过宋美龄的帮助,让她能够前往美国进行手术治疗。

同时,他也叮嘱于凤至要守住“西安事变”的真相,悉心教育子女,并嘱咐她不要再回国。

两人就此分别,之后再也没有重逢。

家庭的悲欢离合

张学良和于凤至的婚姻,虽然是“包办婚姻”,但是他们之间,也并不是没有爱。

于凤至生在一个富商家,1913年,于凤至考入奉天女子师范学校,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1915年,在张作霖的安排下,她与张学良结为夫妻。

次年,于凤至随张学良搬入了大帅府,孝顺公婆,宽容丈夫,成为家中的重要支柱。

张学良年轻时候长相帅气,为人风流,不过对于张学良身边的女子,于凤至一般不过问。

张学良曾经想要纳妾,不过被于凤至拒绝了,所以张学良也就没有强求,即便是和后来的赵四小姐,张学良也只是让赵四小姐在自己身边当秘书,在张学良被囚禁之前,并没有给赵四小姐名分。

能让张学良这么做,于凤至肯定有她的过人之处。

她并非一个“不谙世事”的闺中妇人,相反,她可以说是张学良的贤内助。

在张学良掌权后,遇到重要的事情总会与于凤至商议,而于凤至的意见也常被他采纳。

当杨宇霆表现出不轨之心时,张学良一度犹豫是否要对他采取行动,便向于凤至征求意见。

于凤至果断地表示“当断不断,必受其害”,并劝张学良仔细查明杨宇霆的真实意图,是觊觎权力,还是对张学良的年轻资历不服。

如果是前者,就必须果断处理。张学良接受了于凤至的建议,彻查后掌握了杨宇霆意图叛乱的证据,最终下令处决了杨宇霆。

不仅如此,于凤至还与张学良一起创办了128所新民小学,育人无数。

他们的婚后生活中,于凤至相继生下了长女张闾瑛、长子张闾珣、次子张闾玗和三子张闾琪。

张学良的人生经历了无数次的波折,然而,他和于凤至的孩子们的命运却被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

长子张闾珣本是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他早年先在意大利学习,随后前往英国深造,并顺利毕业于牛津大学。

然而在英国期间,西安事变爆发,父亲张学良遭到囚禁,加之德国法西斯的空袭轰炸接连不断,双重压力使张闾珣的精神状态逐渐恶化,最终不得不进入英国的精神病院接受治疗。自此再也没有恢复正常。

后来来,在美国接受治疗的于凤至将三个孩子接到美国,但张闾珣的病情却逐渐加重。

看到闾珣常常思念父亲,于凤至希望父子相见或许能有助于他的康复,便决定将闾珣送往中国台湾接受治疗。

1981年9月19日,张闾珣在中国台湾去世,享年64岁。

次子张闾玗也未能逃脱命运的摆布,1958年,他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中不幸丧生,年仅39岁。

三子张闾琪同样命运多舛,1929年秋,年仅9岁的张闾琪突然患上重病,起初只是咳嗽,后来发展到高烧不退,体温甚至飙升到39度。

到了11月,经过沈阳中医马二琴的几剂中药调理,张闾琪的食欲稍有好转。

然而,因中医未能找出久咳不愈的根源,一位深得张学良信任的奉系旧臣强烈建议带张闾琪到“仰德医院”(当地人称“南满医院”)拍X光片检查肺部,医院由日本医生广野三田负责。

张学良的子女接二连三的惨剧,仿佛历史在无情地向他索取代价,而他只能默默承受着,内心的悔恨和哀痛无从排解。

除了和于凤至生的三个儿子外,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在1930年的时候还育有早年还育有一个私生子张闾琳(张闾琳出生的时候,张学良和于凤至还没有离婚,到了1964年,于凤至迫于一些压力,和张学良离婚,也是这一年,赵四小姐得以和张学良结婚)。

张闾琳毕业于加州大学,早年间,在于凤至飞往美国治疗的时候,赵四小姐将张闾琳托付给美国一个朋友之后,便来到了张学良身边,接替于凤至照顾张学良。

张闾琳可以说自由生活在美国,也毕业于美国的加州大学,退休前为美国太空署高级工程师。张闾琳比较幸运,在美国,安稳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2024年8月13日,张闾琳在美国逝世,享年94岁。

晚年的反思与告别

晚年的张学良,饱经沧桑,早已看淡了人生的浮沉。

随着软禁的结束,他终于重新获得了自由,走出了那个幽暗的囚笼。

然而,那些曾经的遗憾和哀痛,却永远无法抹去。

回望这一生,他经历过辉煌,也承受过失落,甚至在国家动荡的岁月中做出过至关重要的决定,但最终,他依然无法改变孩子们悲惨的命运。

这一切仿佛是宿命的安排,给予他荣耀的同时,也让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张学良晚年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晚年时,他曾写下这样一首歌词:“不怕死,不要钱,丈夫绝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儿汉,光明磊落度余年。”

活血,这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吧。

参考资料:

《东北军少帅张学良子女现状如何?结局令人唏嘘》辽沈晚报

0 阅读: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