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作者定会不负众望,按时按量创作出更优质的内容。
舞蹈是人类情感表现的特殊载体,最早以自娱和娱神为主要的目的。随后,舞蹈发展成为一种表演形式,并流传至今,成为记载人类历史、展现审美追求的一门艺术的表演形式。
舞蹈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在历史上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几乎与人类的文明史同时发生。在中国,舞蹈正式步入“表演”领域早在夏朝,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而欧洲,舞蹈的表演历史虽没有中国那样深远,却发展迅速,并成为世界瞩目的一门艺术。
同为古典舞,东西方的古典舞在表演方面却有明显的差异性,下文将以中国古典舞与欧洲芭蕾舞为代表,具体分析它们在表演形式上存在的差别。
舞蹈表演是肢体动作的表演,不同的肢体动作会显示出不同的思想内容与审美追求。中国古典舞与欧洲芭蕾舞在肢体上的表现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主要由于他们之间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精神理念。
这些文化背景与精神理念在历史的传承中,渗透进各门艺术之中,对古典舞的肢体表现的影响尤为明显。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中国的思想追求影响最为深刻的要数儒家、道家和佛教了,同样,它们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追求。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和基本审美思想。儒家、道家和《周易》都在“中和”上都有各自的见解与论述。
“中和”讲求一种中庸的、和谐的、谦卑的、有节制的处事法则,这使中国古典舞的肢体的表现上呈现出一种内收的、弯曲的、向心的形态。这样的形态不仅仅存在于古典舞中,在中国的民间舞蹈里、书法艺术中,都有所体现。这都是在“中和”的思想下滋养出的艺术特色。
《周易》中出现的“太极八卦图”不仅是道家的经典,也影响到中国古典舞,特别是动作的形态和动作的连接。图中一黑一白的“阴阳鱼”表现出的融合,使中国古典舞体现出“S”形的肢体特点、“划圆”的动律特征,以及“刚柔并济”的动作连接方式。
如龙飞、凤舞,中国古典舞的肢体表现没有完全的正面,没有僵直的线条,中国古典舞是“拧倾”的形态,是“圆曲”的艺术。只有这样的肢体特点才能代表东方文化的精神追求。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气”是一切之本,“气”作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却是中国古典舞最本质的美学特征。由“气”便生成了“韵”,中国古典舞的“气韵”是特有的审美追求,“气韵”的形成便塑造了“神”,一种建立在舞蹈外在的“形”之上的内在表现。
有了“气韵”,有了“神”,中国古典舞便有了内涵,有了意蕴,成为肢体表现的内在支撑,构成了中国古典舞的独特魅力。
在欧洲,是“立”的文化与“向天”的追求影响了芭蕾舞的肢体表现。他们欣赏一种人体比例的完美展现,一种外开与趾立的平衡乐趣,一种轻松自如的动态表现。芭蕾舞产生于15世纪的意大利宫廷,于是它主要表现的是贵族的生活、神话的幻想,它赋予舞蹈形象以王子与公主的气质与“绅士风度”。
为了展现完美的人体比例与平衡感,芭蕾舞的肢体表现为一种“开、绷、直、立”形态,一种符合立体几何构图的肢体构成。芭蕾舞所有的肢体表现与中国古典舞正好相反,它是离心的、由内向外的形态,是“直立”与“外开”的艺术。
芭蕾舞又称“足尖舞”,高高立起的脚尖是芭蕾舞审美追求的极大展示,更符合高贵气质与轻盈体态的审美追求。“足尖”的加入使得舞者肢体更加修长,动作更加延展,比例更加完美,也反映出芭蕾舞与地心引力相抗衡的精神。芭蕾“五位”的基本站姿是“外开”的极限,也是古典芭蕾的精神所在。
东西方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也有着很大的区别。舞蹈是情感的外化,情感的宣泄,庄子的思想为古代乐舞发展开拓了新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庄子的玄学开始盛行,人性的解放、情感的解放使乐舞从理性转向感性,用来表达情感的成分开始大过于表达政治伦理。
在那样一个社会动荡的变革时期,人们开始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放,“追求人生的解放和人格自由为目的的庄子精神,便成为整个时代的核心。”乐舞在此时也受到冲击,开始由“理”向“情”转变,乐舞的性质也从功利转向了审美。
上文中提到,影响中国审美形态的主要思想是“中和”,在古典舞情感表现上,“中和”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淡雅的语言,婉约的情思构成了这首词特有的风神,让人强烈感受到一种不断调和矛盾的中和之美。就算要抒发激烈的情感,也只是刹那间的释放,之后又会用柔缓的词语将它调和。
转化到古典舞当中,就形成了类似于失重时力量的瞬间凝结,使舞蹈动作收放自如,刚柔并济。含蓄、曲折、意犹未尽,反对情之过甚,倡导中正平和、温柔敦厚是中国古代人传统的情感表达方式,一种充满了圆润柔和的“中和之美”。
在欣赏过很多的芭蕾舞作品之后,我发现对于情感的表达方面欧洲芭蕾并不像中国古典舞那样,以展示内在情感为基础。
芭蕾舞更加强调的是展示一种技法上的完美。古典或浪漫时期的芭蕾舞不允许或不强调舞蹈演员表露自己的感情,所有的动作都处于一种严谨的、程式的、精准的状态下完成。对于舞蹈的情感,绝大部分是根据剧情的需要,配合音乐、灯光等方面来完成的。
舞蹈虽然是短于叙事的艺术,但在处理这一点上芭蕾舞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那就是“哑剧”的加入。
芭蕾舞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固定的哑剧手势,用于表达剧情:演员用手按左胸表示“爱”,双手在头项交替绕圆圈表示“跳舞”,一只手的手背从方向相反的脸颊划到下颏处表示“容颜美丽”,摊开双手或单手表示“询问”,双手握拳交叉于身体前方表示“死亡”等等。
有了这些固定的哑剧形式,芭蕾舞在表现故事情节上就有了很大的帮助,也让观众很好理解人物的当时的情感。
剧场为舞蹈表演提供了展示的场地,它是一个综合了舞台、灯光、布景等多种艺术,为观众呈现出最美的舞蹈画面与震撼的舞蹈效果。这里主要将舞台的差异进行比较。
欧洲剧场的形式对世界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一般剧场分为仰视和俯视两种类型,而欧洲芭蕾舞的演出通常使用俯视的舞台,以体现一种舞蹈队形变化的平面几何构图感。
除了舞蹈动作自身立体几何的变化外,芭蕾舞对舞台调度、队形变化的平面构图也极为重视。第一部芭蕾舞剧《皇后喜剧芭蕾》便是芭蕾舞对“舞径”表现的代表作品。
芭蕾舞强调的“舞径”主要体现在群舞的部分,确定位置的变化与调度,使群舞在平面的几何构图上显得更具理性色彩。
这与剧场的形式是不可分的,我们在很多舞剧作品和电视作品中不难看到,欧洲剧场的舞台与观众席不是在一个平面上的,观众席高于舞台,特别是王宫贵族的看台,一般是在2楼上,这使芭蕾舞不得不注重队形的变化与几何的构图。这种展剧场形式一直流传至今,而且对世界各地剧场的建设都有影响。
中国最初的舞台是从祭台演变而来,祭台为了体现与天神的交流,往往都设在高出,因此中国传统的舞台也是高于观众的。观众位于比舞台低的位子观看,呈一种仰视的状态,这种形式的舞台现在还出现在戏曲表演的戏楼或戏台上。
中国古典舞的舞台注重对中线的运用,将舞台用“井”字划分成9个区,表演的重要区域由中向旁、由前向后递减。
而欧洲芭蕾舞除了对中线的重视,它更强调对角线的表现,用旋拧45°的“十”字划分出表演的最佳位子,在这个位子上做重要的表演。“认为这个位子上可以消减矛盾冲突,得到平衡和支撑。”
音乐作为另一门表演艺术,与舞蹈的联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了。特别是芭蕾舞与配合芭蕾舞的音乐之间体现得更加明显。一些享誉世界的芭蕾舞剧,不仅仅是由于它的舞蹈编排多么精湛,剧情变化多么吸引,更重要的是它的音乐。
著名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为多部芭蕾舞剧谱曲,并将芭蕾舞剧提高到交响音乐的水平。古典、浪漫时期芭蕾舞的音乐都是现场伴奏的,舞蹈与音乐同为表演的主体,而非只听音乐或只看舞蹈。
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舞蹈完成一些舞蹈无法表达的剧情变化,因此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影响。有许多的名乐章都是出现在芭蕾舞剧中,而后被人们所传颂,成为经典。例如《胡桃夹子》中的“花之圆舞曲”,《天鹅湖》中的“四小天鹅舞曲”不仅是舞剧中的经典,也成为音乐中的经典。
中国古典舞与古典音乐的配合并没有像芭蕾那样配合的非常完美,关于中国古代音乐与舞蹈配合的记载比较少,好像那些古典名曲与古典舞的关系并不算密切,我想也许是由于中国的古典名曲在音乐节奏上的表现并不严谨,更自由与随意。
并不像西方音乐那样,44拍、43拍将节奏处理的很规整、清晰、均匀。中国古典音乐中的节奏多表现为弹性节奏和点线结合,多是根据演奏者自己的情感来处理的,快慢的变化全凭演奏者当时的心理状态,这是我个人认为不能用现场伴奏的来配合古典舞的原因。
当代的中国古典舞的音乐在配器上仍旧通过古典乐器来完成,但在韵味上或许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古典气息。
服饰是舞蹈的延展材料,在装饰人体的同时,起着突显舞蹈时代、地域特征的功能。在舞蹈服饰方面,同样受到东西方文化思想的差异限制。“东方服饰作为一种文明,强调的是对性特征的遮蔽和束缚;而西方服饰作为一种文明,是在敞露观念引导下对性特征的强调。”[1]P268
中国的传统思想中认为“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美,不要太多的露,遮蔽反而使得人体更美。因此在中国古典舞的服饰上,略显得有些繁重,这种繁重在舞蹈“体态美”的方面会有所帮助,隐蔽一些身体缺点,但在舞蹈“动态美”上却造成一定阻碍。
中国古典舞善于使用服饰道具,仅仅是“袖”就有“巾袖”“蝶袖”“水袖”等,这些服饰道具的使用,不仅延长了演员的肢体,更使得动作强烈的画面感与力量感,同时还开创了一套舞袖的技法。其他的常见服饰道具还包括翎子、绸、剑、鼓等。中国古典舞对服饰道具的使用,相比之下更强于欧洲芭蕾舞。
欧洲芭蕾舞的服饰演变呈现出一种裙子越来越短,越来越紧的趋势,与刚才提到的对性特征的强调相一致。15~16世纪,初期的芭蕾舞服装崇尚豪华,17世纪,男演员穿的有金属丝箍的“拖涅利”短裙,女演员穿的“鲁尼耶”鲸骨裙,都显得笨重。
经过改良,浪漫主义时期的白纱裙出现了,它是一种露肩式连衣裙。再到后来舞裙越来越短,最后一种露腿的芭蕾短裙成为了芭蕾舞的标准服饰。芭蕾舞的服饰强调舞蹈演员肢体的清晰感,这样的服饰体现出非常强烈轻盈感、线条感,对“体态美”和“动态美”的展示上也很有很大帮助。
每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历史积淀,造就了各地艺术形式的不同表现。舞蹈表演艺术在经历漫长的历史遍变迁后,体现出的审美追求饱含了当地的传统人文风情。古典舞表演融合了各个方面的因素,是一部文化史、艺术史与人类史。
要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历史,除了建筑、文献、民俗风情外,还可以欣赏他们的古典舞。通过以上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以中国古典舞为代表的东方舞蹈与以欧洲芭蕾舞为代表的西方舞蹈,在肢体形态、情感表现、舞台形式、音乐形式、服饰形式上体现出的差异。
它们所印证出的不仅仅是舞蹈艺术的地域差异,更是东西方文化形态、精神内核的巨大反差。作为东西方传统艺术的两面标志性旗帜,中国古典舞与欧洲芭蕾舞,势必将在传承东西方文化、展现东西方精神上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