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道教宗师白玉蟾一生追求长生之道,修炼多年却始终未得其要。
一日,他在梦中遇到太上老君,传授他"三九秘法"。
白玉蟾欣喜若狂,记下前八重玄机,正要记最后一重时,太上老君却笑而不语。
这最后一重玄机究竟是什么?为何太上老君要留到最后?

话说南宋年间,白玉蟾在武夷山修道,他精研丹法多年,著作等身,被后人尊为南宗五祖。
这天夜里,白玉蟾在静室打坐。
夜深人静,忽见一道金光闪过,太上老君显现在他面前。
白玉蟾连忙下拜:"弟子白玉蟾,拜见老君。"
太上老君说:"你修道多年,用功甚勤。我今日传你'三九秘法',你且听好。"
白玉蟾赶紧取出纸笔,准备记录。
太上老君说:"这'三九秘法'共有九重玄机。第一重:修道先修心,心正气自清。"
白玉蟾问:"何为心正?"
老君答道:"《道德经》说:'致虚极,守静笃。'心若不静,如何能见本来面目?"
第二重玄机是:"调息要有法,绵绵若存。不是刻意为之,而是顺其自然。"
白玉蟾又问:"如何做到绵绵若存?"
老君说:"你看那溪水流动,不疾不徐,这就是自然之道。"

第三重玄机:"采药在己身,外药徒劳神。"
白玉蟾说:"可是世人都说要采集名贵药材。"
老君笑道:"《黄庭经》云:'还精补脑是真诀。'真药在自身,何必向外求?"
第四重讲:"修真养性,性命双修。性不修则心不安,命不修则身不固。"
白玉蟾问:"性命如何双修?"
老君说:"性如天,命如地。天地相合,万物乃生。"
第五重说:"清净无为,物我两忘。"
白玉蟾问:"如何做到物我两忘?"
老君指着月光说:"月光普照,不择高低。心若明月,自然无物我之分。"
第六重是:"守中抱一,内外合一。"
白玉蟾又问:"何为守中?"
老君说:"《道德经》云:'致虚极,守静笃。'守中就是守住这个虚静之心。"

第七重讲:"修行贵在持久,不在一时。"
白玉蟾说:"有人说顿悟速成。"
老君摇头道:"欲速则不达。你看那老松,不也是日积月累才长得如此高大?"
第八重是:"明心见性,返本还原。"
太上老君看着白玉蟾说:"这最后一重玄机,乃是三九秘法的精髓所在......"
正当白玉蟾准备记录第九重玄机时,却只见太上老君笑而不语,原来,第九重竟是如此玄妙......
太上老君说:"第九重,不在文字之中,而在日用平常中。'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这最后一重玄机就是:平常心是道。"
白玉蟾疑惑道:"平常心就是长生之道?这似乎太简单了。"
老君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你们整日寻求玄妙,不知道玄妙就在平常日用中。"
白玉蟾问:"何为平常心?"
老君答道:"饥来吃饭,倦来眠。不加一物,不减一物,这就是平常心。'复归于婴儿。'婴儿无心,却合乎自然。"
"你看那飞鸟,不刻意求高;流水,不刻意求深。顺其自然,才是长生之道。"

白玉蟾又问:"既然如此简单,为何要放在最后一重?"
老君笑道:"正因为太简单,人反而不信。'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我把它放在最后,就是要你明白,大道至简。"
"前面八重玄机,都是为了让你的心归于平常。就像登山,层层向上,最后发现山顶就是平地。"
白玉蟾恍然大悟:"难怪《道德经》说'大道至简',原来如此。"
老君说:"《抱朴子》讲:'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你们整日寻找玄妙法门,不知道长生之道就在平常心中。"
"修道的人往往犯一个错误,以为越玄妙越高深。不知道《道德经》说:'大方无隅。'最高深的道理往往最简单。"
白玉蟾问:"那我们平日该如何修持?"
老君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要追求特异功能,不要刻意求长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保持平常心,自然与道合一。"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真正的修道人,不显异露奇,只是平平常常地过日子。"

白玉蟾又问:"这和长生有什么关系?"
老君答道:"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平常心就是返璞归真,回到生命的本源。"
"你们追求长生,却不知道生命的本质就是平常。就像那些活得最长久的老树,不过是平常地生长;流传最久的是平常话,受用最广的是平常理。"
白玉蟾说:"我明白了。难怪您把这一重放在最后,它不仅是结束,也是开始。"
老君点头道:"《道德经》说:'道法自然。'自然就是平常,平常就是长生之道。你能明白这个道理,就算是得了三九秘法的真传了。"
从此以后,白玉蟾明白了修道的真谛。他不再追求神奇玄妙,而是在平常日用中体悟大道。这个道理流传下来,启发了无数修道人。
正如《道德经》所说:"大道甚夷,大智若愚。"真正的智慧和长生之道,原来就藏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
这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直到今天仍在指导着人们的修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