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很多自媒体平台的温州板块里,经常看到有人留言“你拿个杯”,在我的小文章的评论区里也不例外。
写下“你拿个杯”留言的人,大多不是温州人,估计是外地刚来温州的,也是出于对温州方言感兴趣,也许是为了显摆自己学了几句温州方言。
对说这话的人,或者留下这几个文字的人,我心里很是鄙视。因为他们明知道这是一句骂人的脏话,却依旧到处留言。这句骂人的脏话,是问好对方的长辈。在小时候,如果被我父亲听到我说这句话,我肯定要挨揍,而且是要那种被吊起来打的那种“最高等级的酷刑”。
在温州,因为其方言的独特性,确实有些发音与普通话的意思相差甚远,这种差异反而成了人们竞相取乐的谈资。

记得某位领导,普通话说得不标准,上台讲话是因其怪异的普通话经常闹笑话。在一次商务宴请时,不善饮酒的领导面对客商频频地敬酒,只好站起来,用牛奶向对方回敬。
领导一边敬酒一边用温州式普通话对大家说“我吃不大来,用奶与大家碰碰”。
领导这话的本意是指自己不大会喝酒,以杯中的牛奶代酒与大家碰杯。然而领导普通话发音不够标准,再按照温州方言的表达方式,这句“吃不大来”听起来就与温州方言中的“光着膀子”发音非常接近。(在温州方言中,喝酒也叫吃酒)因此,领导这话猛地一听就成了“我光着膀子,奶与你碰碰”。
这个故事在很长时间内,都成了大家的笑谈。直到现在,在温州的酒桌上,许多朋友不便喝酒,以茶代酒向对方敬酒时,也学着领导的发音“我光着膀子,奶与你碰碰”。

现在这句话,似乎要成为温州的俚语,用来不善喝酒的人,以茶代酒向对方敬酒的一种歉意的表达方式。
在温州的方言中的俚语,用温州方言念起来不仅朗朗上口,而且还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例如:路滥,早脱鞋。本意是指遇到潮湿泥泞的道路,要早点脱鞋。
在古代,温州农民大多穿草鞋。布鞋是奢侈品,类似于现在的正装,只有外出走亲访友时才穿布鞋出门。如果道路泥泞,那就事先把鞋子脱下来,赤脚走到朋友家附近,再穿上鞋子。要不然,穿着沾满泥巴的鞋子在朋友家里做客,也是大煞风景。
现在“路滥,早脱鞋。”是指看到前景不妙,要尽早脱身。

例如,眠床底角,吃糯柿,也有人晓得。眠,有躲藏的意思,床底角是拔步床的最里侧,糯柿是指柿子。这句话本意是指,一个人悄悄地躲在拔步床最里面的角落里吃柿子。柿子这种水果,咀嚼起来没有声音,躲在最隐秘的地方吃柿子,应该是没人知晓的。现在这话是指,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独自捞好处的时候,是一定会被人发现的。
温州方言里,有些与地名相关的俚语,也是挺有风趣的。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棺材抬到清明桥”。
清明桥,在妙果寺西边,是通往城西的必经之路,早年间,温州城西的大部分都是墓地。这句俚语的意思是,人都死了,棺材也抬到清明桥了,才想起来要找医生看病,太迟了。

现在这句通常指那些事情已经板上钉钉了,才开始后悔。暗指对方反应慢,做事思路不清。
还有一句也挺有意思的:肯不肯,县前头相等。
县前头,是老城区的一条道路,原来温州衙门在这条路上,因此得名县前头。后来温州法院,检察院都设在县前头。县前头还有一家汤圆店,生意非常好。这话本意是指,小夫妻如果起了争执,那就去县前头协商。如果协商下来,那就去汤圆店一起吃碗汤圆表示今后还要团团圆圆过日子,如果协商不成,那就进法院诉讼离婚。
现在这话指双方起了争执,也要爽快点尽快处理。

我特意收集了一些温州俚语,看看大家能不能明白,是什么意思?
杨梅白,来叫客,杨梅红,假懵聋,杨梅紫,吓半死
一个人吹箫,一个人捺窟
雨伞骨,底搓出
月光影,当银番钿
手挂下来天罗瓜恁
三条板,两条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