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光芒---记母亲的祈福与家乡元宵节的豆面灯

孙先好吖 2025-02-13 04:02:20

在我的记忆深处,家乡的正月十五总是弥漫着豆面灯散发出的暖光,以及母亲那忙碌而温暖的身影。那一盏盏形态各异的豆面灯,不仅仅是节日的独特象征,更是母亲伟大爱意与美好祈福的深情寄托,承载着岁月悠悠沉淀下来的脉脉温情与殷切希望。

元宵节做豆面灯的习俗盛行于山东省胶东半岛即墨沿海一带,豆面灯的样式丰富多彩,每一种样式都蕴含着别具一格的寓意。月份灯宛如时间的忠实使者,通过灯盏边缘褶皱的数量来对应一年的十二个月。从一月那简洁的单褶,到十二月层层叠叠的十二褶,恰似岁月清晰的刻度,静静记录着时光的悄然流转。人们凝视着灯芯燃烧的状态,仿佛能从中窥探到未来各月的气候与收成的端倪,那闪烁跳跃的火苗,犹如命运轻柔的低语。

在动物灯里,小狗灯显得格外可爱。它憨态可掬的模样,豆面捏就的耳朵微微耷拉着,两颗黑豆精心镶嵌而成的眼睛圆溜溜的,透着十足的机灵劲儿。狗所象征的忠诚品质,巧妙地融入了小狗灯之中,寓意着家人之间彼此忠诚相伴,祈愿家庭永远和和美美。鸡与吉同音,代表着吉祥如意。而那鱼灯,鱼身圆润饱满,鱼尾轻轻摆动,仿佛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悠然畅游。“鱼”与“余”谐音,承载着人们对年年有余、生活富足美满的美好祈愿。仓龙灯则以蜿蜒矫健的姿态,肩负起守护粮仓的重要使命,祈愿粮仓满满当当,免受鼠虫的侵扰。

母亲无疑是这场豆面灯盛宴的核心灵魂人物。从准备食材的那一刻起,她便倾注了无尽的心血。精心挑选优质的大豆,再将其细细研磨成细腻如丝的豆面,随后加入适量的温水,如同雕琢稀世艺术品般,轻柔而专注地揉成面团。她的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家人深深的眷恋与爱意。在制作灯盏时,母亲的双手仿佛被赋予了神奇的魔力,能将面团随心所欲地变幻成各种精巧绝伦的造型。每一道细腻的褶皱、每一个恰到好处的弧度,都凝聚着她对家人满满的祝福。

正月十五的夜晚,弥漫着温馨且庄重的氛围。母亲手持燃烧着花生油的豆面灯,尤其是那盏可爱的小狗灯,迈着轻柔而坚定的步伐,穿梭于家中的每一个角落。她口中念念有词,声音里饱含着对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对生活的虔诚敬畏:“鸡吃虫子狗看家,害虫跳蚤全赶跑,全家老小身体好。”这句质朴简单的话语,恰似春日里温暖的阳光,丝丝缕缕地渗透进家人的心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母亲对家人健康的深切期盼。

“灶王爷爷把心宽,多赐福祉在人间,柴米油盐皆顺畅,日子红火笑开颜。”母亲对着灶王爷所在的方向,轻声地祈愿着。她希望灶王爷能够庇佑家庭,让生活中的诸事都顺遂如意,饮食无忧,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在传统的观念里,灶王爷掌管着一家的祸福,母亲的每一个字,都深深饱含着对生活的敬畏与憧憬,她将对家庭沉甸甸的责任与深厚的爱意,都融入了这一声声虔诚的祈愿之中。

来到粮仓旁边,母亲对着神虫灯,深情地低语:“神虫神虫守好仓,五谷丰登粮满仓,风调雨顺年景好,全家不愁口中粮。”这是对丰收的热切渴望,是母亲为家庭安稳生活默默许下的心愿。她深知粮食对于家庭的重要性,这份对生活脚踏实地的期盼,充分彰显着母亲的担当与伟大。

在房屋的角落,母亲手持灯盏,神情庄重地说道:“角落暗处都照亮,邪魔外道无处藏,家宅安宁岁月祥,平平安安没羔恙。”母亲希望这温暖的灯光能够照亮每一处阴暗的角落,驱走一切邪祟,让家宅安宁祥和,一家人在平安的氛围中开启新的一年。她以看似柔弱的身躯,凭借这些看似平凡却饱含深情的举动,为家人撑起了一片安宁的天空。

元宵过后,母亲会小心翼翼地保存着豆面灯,一直到二月二。此时,这些圆满完成祈福使命的豆面灯,又在母亲的巧手下,或是被蒸制,或是被煎制,摇身一变成为家人舌尖上的美味。蒸制的豆面灯,保留着质朴醇厚的豆香,热气腾腾之中,让人不禁忆起元宵夜的那份温暖与美好;煎制的豆面灯,外皮金黄酥脆,内里软糯香甜,一口咬下,豆香瞬间在口中四溢开来,那是母亲的爱与岁月交织的独特味道。

离开家乡数十年,母亲的慈祥与豆面灯的光芒,已然成为我心中永恒不朽的画面。母亲的伟大,在制作豆面灯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每一句真挚的祈福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豆面灯的光芒,则是母亲传递爱与希望的珍贵载体,它们共同编织出家的温暖港湾,在岁月的长河里,闪耀着母爱的璀璨光辉与祈福的强大力量,代代传承,永不熄灭。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0 阅读:2

孙先好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