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为孩子好,是父母最无私的付出。
只不过对孩子的爱过载了,对孩子的容忍零底线以及过于在乎孩子的感受时,就容易让孩子刚开始有点任性,而后在父母的一再让步下更加变本加厉。
对于父母来说,溺爱孩子和过度共情是个坑,看似爱孩子,实则比较坑孩,直至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完全失控。
在家长咨询的过程中,我也遇到因为对孩子过度溺爱,导致孩子变得很任性,脾气很大,父母一点不合自己的意就发脾气,甚至还会对父母动手。
出现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个方面是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过于娇惯。捧在手心,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即便父母觉得不合理,不想答应的事情,也在孩子的哭闹下,完全应允。
另一个方面是孩子在父母的一步步退让和过度满足时,就会得到一个信号:
只要我哭,只要我闹,只要我大吼大叫,只要我不依不饶,我就能得到满足。
对于一个幼儿来说,用哭闹和发脾气来威胁父母,是争取利益和获得满足特别有效的渠道。
但对一个青春期孩子来说,如果还用幼儿时期对父母的方法如法炮制,还能有效之下,那么孩子会将威胁父母的伎俩多元化和重复化。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威胁父母来争取自己利益和满足的方式更多:
比如哭闹、不吃饭、大吵大叫、砸东西、摔东西,甚至威胁父母不满足自己的要求就不活了。
父母一见孩子说出要损害自己身体的话,或者见不得孩子大吵大闹,就很快让步,满足了孩子的所有要求。
那么,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和共情方式,就相当于给孩子了一个信号:
只要折腾,只要不依不饶,只要大吵大闹,只要我拿“不给就跳”,就能得到我想要的任何。
被父母溺爱和过度共情的孩子,会拿不给手机就吵闹,不让玩游戏就去跳楼,不满足我的条件,我就一直闹腾和让家人不得安宁。
父母很疑惑:我的孩子为什么变成了这样?怎么如此棘手?我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有所收敛。
但父母不知道的是,正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和无底线的退让,才让孩子在威胁父母之中尝到了甜头,愈发变本加厉,也愈发失控。
父母爱孩子的心很伟大,但父母无原则纵然孩子的行为很可悲。
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父母不能拿养育幼儿的态度来养育青春期的孩子。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界线感和规则感要有敬畏之心,尤其是对底线问题。哪些事情是可以被允许的?哪些事情是不能被允许的?哪些是道德规范?
这是父母必须要教会孩子厘清的。当孩子对规则有所敬畏,对父母尊敬时就不会蹬鼻子上脸,也知道用正确的途径去争取利益,而不是用极端和威胁的方式来获取。
这也不能完全怪孩子威胁和任性,更多是因为父母太多次数对于威胁和孩子任性的允许,才会导致孩子有一种错觉:
只要我威胁父母,他们就会就范,我就会获取自己的利益。
当孩子对父母的诉求变成一种威胁和极端的方式时,孩子就会非常任性和无视规则,也会像幼儿期一样通过哭闹和发脾气来解决问题。
当然,父母也会提出自己的担心:
青春期的孩子万一真想不开,出了点什么事怎么办?我答应孩子所有的要求,也只是怕孩子出事
这种担心也是必要的。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的确会因为一时冲动做出极端的事,但这是一个极小的概率,父母并不能因为恐惧而放大化发生的概率,甚至脑补成:
只要我不答应,孩子就会出事。
在担心和恐惧过度化时,父母就会因为害怕出事,赶紧答应孩子所有的要求。
当孩子拿“你不答应,我就不活了”来威胁父母时,父母更好的做法是觉察和分析:
首先,孩子有没有负情绪积压太久,是否有抑郁和曾有过特别极端的行为?
其次,孩子只是吓唬一下,还是有厌世想法很久了?
最后,父母不要言语刺激,诸如不活了就赶紧去死,而是冷处理一下,既不要把孩子的话太当真,也不要把孩子的话不当真。
对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态度要温和,但该不允许还要不允许。
父母不能答应孩子的所有要求,只答应合理的要求,不合理的可以有商有量。教孩子在争取权益时也需要匹配相应的义务,让孩子有自我承担意识。
这时父母对孩子的爱与沟通就会更恰如其分了,边界感也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