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尔街日报》披露了特朗普停火方案,这位美国候任总统提出由欧盟国家向乌克兰派遣维和部队,同时明确表态美军不会参与其中。让欧洲承担更多责任,同时为美国寻求体面的战略收缩。
特朗普的方案并非空穴来风。据报道,英法两国早已就派遣维和部队进行过初步磋商。法国总统马克龙此次访问波兰,据称就携带了一份部署4万人维和部队的具体方案。北约秘书长马克·吕特已邀请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波兰领导人在布鲁塞尔与泽连斯基会面,讨论对基辅的安全保障问题。然而,波兰总理图斯克却当场泼了冷水,明确表示"目前没有派兵计划"。这种态度的背后,折射出欧洲国家在安全和经济双重压力下的战略困境。
莫斯科方面虽然公开反对北约势力进入乌克兰,但当前的战局发展似乎为谈判打开了一扇窗口。根据克里姆林宫的表态,俄罗斯要求乌克兰承认包括克里米亚在内的新领土现状,保持军事中立,并确保俄语人口的权利。这些诉求虽然看似强硬,但也表明莫斯科正在寻求一个可以体面收场的方案。
普京政府面临着明显的战争疲惫。据经济学人情报部估计,这场持续两年的军事行动已经让俄罗斯付出了超过2000亿美元的直接军费开支,加上西方制裁造成的经济损失,总成本可能超过5000亿美元。这种持续的消耗既影响了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也加剧了其国内的社会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一支不带北约标识的国际维和部队,特别是由法国、德国等传统欧洲大国主导的维和力量,可能会成为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妥协方案。这些国家与俄罗斯有着长期的外交往来和经济联系,相比美军的直接介入,他们的存在对莫斯科的战略威胁相对较小。
经济层面的考量同样不容忽视。维持4万人规模的维和部队需要巨额经费支持。以目前北约在科索沃维和部队(KFOR)的开支标准计算,每年至少需要数十亿欧元的预算。在欧洲经济增长乏力、通胀压力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这笔额外开支将给各国财政带来沉重负担。
特朗普让欧洲出兵,显然欧洲目前都是非常抵触的,各国显得犹豫不决,波兰作为前线国家,率先反对特朗普的提议,这种反对不是对当下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的反对,而已经包含了未来的情况,也就是说哪怕特朗普出任了美国总统之后,也和俄罗斯进行了沟通,波兰也不会出兵。换句话说,想要波兰等欧洲国家出兵,需要一个非常成熟的谈判结果作为基础,也需要号召到足够多国家。
之所以搞得如此艰难,局势如此僵硬,本质上华盛顿和布鲁塞尔的政策制定者们仍然沿袭冷战思维,将莫斯科视为一个需要被遏制和削弱的地缘政治对手,而非一个可以进行建设性对话的战略伙伴。与俄罗斯的谈判不是商量和合作,而是压迫和驯服。
沿着这个思路去看,西方手中握有的三张王牌,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全方位的经济压制网络。首当其冲的是被冻结的约3000亿美元俄罗斯央行海外资产。这笔资金不仅关系到俄罗斯的金融稳定,更是莫斯科重建经济所必需的战略储备。西方国家试图将这些资产的解冻与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让步直接挂钩,实质上是在实施经济勒索。
北溪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命运更是体现了西方的战略意图。这一耗资数百亿欧元的能源大动脉遭到破坏后,不仅切断了俄罗斯最重要的能源出口通道,也实质上终结了莫斯科与欧洲在能源领域的战略互依关系。德国等国家虽然在能源转型上付出了巨大代价,但仍坚持这一立场,显示出与俄罗斯"脱钩"的决心。
最为致命的是针对俄罗斯的数万项制裁措施。这些制裁涵盖了从高科技产品到普通消费品的几乎所有领域,不仅严重影响了俄罗斯的产业发展和民众生活,更切断了俄罗斯与全球经济体系的联系。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这些制裁已经让俄罗斯的技术发展倒退了至少十年。
西方的这种做法本质上反映了一种"零和思维"。他们期待通过经济压力迫使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作出单方面让步,而非寻求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妥协方案。这种策略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作为拥有核武器的大国,俄罗斯即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也不会接受完全有损其核心利益的解决方案。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强压策略可能会适得其反。当前的制裁已经推动俄罗斯加速发展本土技术,拓展与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的经济联系,这实际上可能加速世界经济的分裂,形成对西方不利的新格局。普京政府在面对压力时表现出的韧性,也说明单纯依靠经济手段来"驯服"俄罗斯的策略可能难以奏效。
没有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没有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这两个地区是乌克兰的顿涅茨克洲、卢甘斯克洲,乌克兰东部的四个洲,所谓的公投入俄是非法的、无效的,是不被联合国、全世界承认的,在乌东战场,乌克兰士兵因为战况惨烈,他们多活一天当班长,多活两天当排长,多活三天当连长,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