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厂商现在为什么不卷充电了?如果能1分钟充满电,甚至几秒钟就充满,那体验才叫完美。
自realme真我GT5量产240W有线快充后,各大手机厂商在手机快充方面的军备竞赛,确实有戛然而止的意思。就连后续发布的真我GT5 Pro,也没有继续推出240W快充版本,甚至都没选150W快充,而是选择了更低的100W,与此同时,电池容量升到了5400mAh。
1分钟就给手机充满电,甚至1秒钟充满,理论上都是有可能的。但那得需要电池技术的突破,理想中的石墨烯电池,就可以秒充满。
数码爱好者应该都听说过小米创始人雷军的科普:充电功率越大,电池能量密度就会越小。这意味着,充电功率加大后,如果想要保持同样的电池容量,就会需要更大的电池体积。这对寸土寸金的智能手机来说,难以接受。
所以,并不是说大电池就不能支持更高的快充。问题的关键在于,手机内部的空间有限,要求电池能量必须高密度。
因此,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快充与电池容量就像跷跷板的两端一样,是一对矛盾关系:一头高了,另一头就会下降。手机厂商要做的,就是找到快充功率与电池能量密度之间的用户体验平衡点。
现在旗舰机上的这个平衡点,基本上是:5000mAh电池,配上100W左右的有线快充,再加上50W-80W的无线快充。
【手机快充的三种技术方案】手机快充的基本原理其实很简单,电压与电流相乘,就是充电功率。
所以,要想提升快充功率,要么提高电压、要么加大电流,要么同时提升电压和电流。
这也是目前手机快充主要的三种技术方案:
一、高压快充
高压快充以大多数安卓厂家采用的高通QC、和苹果设备采用的USB PD快充为代表。高压的缺点是,效率较低,容易产生较大的发热量。如果不采用官方原装的或经过认证的充电头,就容易发生事故。
二、大电流快充
以华为的快充方案为代表。大电流的发热量相比高压方案要减少很多,压力来到了充电线上,对线材、接口技术的要求较高。
三、高压+大电流
看了上边两点介绍,大家知道,如果电压和电流同时提高,一定会产生问题。高压+大电流方案流行的背景是,充电接口从Micro USB转向了USB Type-C,充电线材改进,电源管理芯片推出加上自研充电算法,双电芯设计等等。
电源管理芯片可以对手机电池内部情形精准判断,针对电池容量、适配器、电池使用状态、当前充电阶段等,智能匹配最合理的充电电流。一块电池经高压、大电流长时间充,会发热较大。如果把它分成两份,每份的充电时间就会减少一半,发热也就没有那么大了。
【手机快充的影响因素】给手机充电很简单,就是通过充电器把电源与手机电池接通,但这个实现过程并不容易,每个环节都需要到位。
首先,仅仅接通这一部分,就需要一套各个环节都听得懂的语言,这个语言就是充电协议。
手机快充是各个手机品牌进行差异化竞争的一部分,因此,各家都发展出了自己的快充协议。
图源:九机
目前,各家协议仅支持低功率的打通,一般也会兼容PD、PPS协议。高功率快充,还得用原装充电器才能实现。
第二,充电头。
这个大家都知道,充电头是分功率版本的。有的上面会直接标明支持多少W。有的没标明,但通过看小字说明,将支持的电压和电流相乘,就能知道它最高支持多少W快充。
第三,充电线。
充电线看起来似乎都一样,但区别可能很大,比如充电接口触点、加装IC芯片不一样,其所能支持的电流就不同。举个例子,OPPO的150W超级闪充,可以将适配器输送的20V/7.5A转换为10V/15A充进电池。这就要求使用的充电线必须能支持10V/15A这样的强度。如果你用的是只支持低电流的线,充电功率就会大幅降低。
第四,充电管理芯片。
前面介绍过了,它可以精准控制、智能匹配合理的充电电流。比如,一般的手机快充过程,都会分为高低不平的几个阶段。
比如,一部手机支持150W快充,并不是说它在充电过程中一直都是150W。实际上,它会先是几十W预热,然后持续以120W快充,中间峰值可以到150W,等到了80%电量后,功率又回落到100W以下,到了95%之后,可能就是5W的功率了。电量显示100%以后,再以更小的涓流极其缓慢地充电,直到完全充满。
第五,充电温度。
这个大家应该都深有体会了。低温环境下,电池不耐用,充电也很慢,这是因为低温影响了电池内部离子的活性。
现在,手机快充不是不卷了,而是达到了边际效应递减点。大家暂时找到了大功率与电池能量密度的平衡点,续航重心转到了提高电池能量密度上。毕竟,就消费者体验来说,长续航更实用。
1分钟?如果是5000mAH的电池,1分钟充满至少要1000多W的充电功率,这难度有点大。[呲牙笑]
60瓦左右才适合全年全世界的温度环境,60瓦左右是最佳功率
手机充电最快的是iQOO10pro200w只要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