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综合报道,美伊新一轮核谈判日前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启动,双方表态积极但互不让步,特朗普威胁“谈不成就轰炸”,伊朗强硬回击称“不接受胁迫”。
4月12日的美伊会谈看似平和,实则暗流涌动。双方代表分坐不同房间,仅通过阿曼外交大臣传递立场,直接对话不足五分钟。伊朗外长阿拉格齐称会谈“建设性”,白宫声明强调“积极进展”,但细节暴露分歧:美国要求“伊朗完全弃核”,伊朗则坚持“保留和平核能权利并解除制裁”。
伊朗外长阿拉格齐资料图
特朗普的“极限施压”贯穿谈判全程。首轮会谈前,他公开威胁“军事打击伊朗核设施”,美军向中东增派双航母战斗群及B-2轰炸机。伊朗针锋相对,革命卫队指挥官警告“中东美军基地均在打击范围内”,国防部称“任何侵略都将遭果断回应”。
2018年特朗普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导致协议名存实亡。如今重启谈判,双方诉求南辕北辙。美方试图扩大议题,将伊朗导弹计划、地区影响力纳入谈判;伊朗只愿聚焦核问题,要求美国率先解除制裁。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显示,伊朗浓缩铀丰度已达60%(接近武器级90%),加剧国际社会担忧。
伊朗高层多次强调“无主观拥核意图”,但警告“若美国持续敌对,可能被迫转向”。中国学者秦天分析,伊朗试图通过强硬姿态对冲美国军事威慑,同时为谈判争取筹码。而特朗普急于在外交领域“刷政绩”,试图以“软硬兼施”策略迫使伊朗让步。
特朗普资料图
美国国内,特朗普面临关税战争议及中东政策成果匮乏的压力;伊朗则深陷经济制裁、政治动荡及地区盟友式微的困境。以色列的介入进一步复杂化局势——内塔尼亚胡扬言“只有摧毁伊朗核设施,协议才有效”,试图影响美国决策。
经济制裁仍是伊朗软肋。4月10日,美国宣布对伊朗石油运输实体实施新制裁,伊朗外交部随即呼吁“通过外交缓解经济压力”。分析指出,伊朗虽姿态强硬,但迫切希望解除制裁以稳定国内局势;美国则担忧地区冲突外溢,试图以谈判管控风险。
4月19日第二轮会谈前,双方释放谨慎乐观信号。阿拉格齐称“无意拖延谈判”,白宫表示“愿通过外交解决分歧”。然而,专家普遍认为核心矛盾难以调和:美国要求伊朗彻底弃核,伊朗坚持“和平核能权利”且拒谈导弹问题。
伊朗外长阿拉格齐资料图
军事威胁与外交试探并行的策略,折射出美伊互信的彻底破裂。特朗普宣称“伊朗接近拥核”,伊朗驳斥“美方捏造事实”。余国庆指出,即使达成临时协议,也可能是“边缘领域让步”,如交换囚犯或部分解除制裁,但全面突破希望渺茫。
美伊拉锯战本质是战略互疑与地缘博弈的延续。谈判桌外的航母、轰炸机与浓缩铀,时刻提醒世界:这场博弈没有赢家,只有风险管控的权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