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桐城市龙眠街道东关社区以党建为引领,深度融合“六尺巷工作法”文化精髓,创新推出“上门式”“会诊式”“跟踪式”“三式”协同工作模式,通过精准服务、多元共治、长效监督,社区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居民幸福感持续增强。

“上门式”服务,营造治理氛围。社区通过“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模式,将政策宣传、民生服务、矛盾调解等送到居民家门口,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具活力。“零距离”便民服务。社区以“党建+志愿服务”为抓手,组建“老街先锋队”“东关暖阳”等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为老年群体、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提供社保认证、医保代缴、安全隐患排查等上门代办服务。每周固定时段开展“移动办公”进网格、进小区、进家庭活动,组织社区工作人员现场问题收集、帮办代办等业务,实现“居民少跑腿、服务多跑路”。“面对面”政策宣讲。社区每季度开展“送学上门”活动,社区两委、网格员、党员骨干携带政策读本、反诈手册、健康教育指南等资料,以“小板凳课堂”“圆桌微宣讲”等形式传递党的声音;针对退役军人、创业群体、困难职工等精准推送优待政策、小额贷款等资讯,确保惠民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心贴心”矛盾化解。社区推行“上门调解”机制,社区干部、网格员深入摸排矛盾纠纷隐患苗头,通过“拉家常”“评理说事”推动问题就地化解,使得矛盾纠纷化解率显著提高;并设立“流动意见簿”,收集居民对社区老旧小区改造、公共设施修缮等意见建议,推动了5处停车棚实现扩建、4条出行道路得到改造硬化、修剪了8棵大树安全隐患等民生实事落地。通过“上门式”服务,社区逐步形成“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治理格局。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同比提升,问题投诉率显著下降,共建共治共享氛围日益浓厚。

“会诊式”攻坚,凝聚治理合力。面对老旧小区改造、邻里矛盾调解、环境整治等治理难题,通过“多方把脉、联合开方、精准施策”,凝聚共建共治共享合力,推动社区治理从“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让居民的“急难愁盼”件件有回音、事事见成效。“多方会诊”,找准治理“病灶”。社区搭建“会诊平台”,整合小区党支部、物业公司、业委会、业主代表等多方力量,通过“居民说事会”“网格走访”“线上问卷”等方式,收集环境卫生、设施老化、停车难等民生诉求,形成“问题清单”。“联合开方”,凝聚共治智慧。“会诊式”攻坚的核心是“众人事众人议”。社区建立“1+N”协商机制(1个问题+N个解决方案),通过民主协商会、现场协调会等形式,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实现“居民的事自己定”。“精准治疗”,破解治理顽疾。针对复杂问题,社区实施“一案一策”动态管理,明确责任主体、整改时限和成效评估,定期巡查反馈,防止问题反弹。自2025年以来,社区将持续深化这一模式,已累计解决民生问题12件,并拓展“数字会诊”(线上说事平台)等新形式,让治理合力更强劲、居民生活更美好。
“跟踪式”督查,夯实治理根基。为破解社区治理中的难点、堵点问题,通过“问题发现—整改落实—成效反馈—长效巩固”的全链条闭环管理,推动社区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作为”转变,切实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精准把脉,以督察“探头”照亮治理盲区。社区组建由社区纪检专干、网格员、居民代表组成的“督察专班”,采取“日常巡查+专项督查+回头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楼道院落、背街小巷,对环境卫生、公共设施、安全隐患等开展“地毯式”排查。建立“问题清单”动态台账,通过“现场交办—限时整改—销号管理”机制,确保问题“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截至目前,累计发现并整改飞线充电、垃圾堆放等问题30余件,整改率全线提升。闭环管理,用“钉钉子”精神推动整改见效。社区创新“三色预警”督办机制,对一般问题标注“绿色”,限期3日整改;对复杂问题标注“黄色”,由社区党总支牵头协调解决;对顽疾问题标注“红色”,联合城管、物业等多方力量集中攻坚。共治共享,让群众成为督察“主力军”。为激发居民参与热情,推行信用积分管理等评价体系,社区通过文都e家“码上办”和“小微权力”线上平台,鼓励居民成为“社区治理监督员”;社区定期公开整改成果、听取群众意见,实现治理闭环,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治理格局。社区正强化升级“跟踪式”督查理念,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家园注入强劲动能。(汪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