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九大唯一与毛主席平起平坐的人,后为民弃官,晚年甘做锅炉工

风华正茂书生意 2024-12-11 18:59:05

王百得原是一名普通炼钢工人,但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成为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随后更是在毛主席的推荐下被选为中央委员,与毛主席一样获得了全票通过。但这样的荣耀背后,王百得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变得一帆风顺。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王白旦本名王兴权,后更名为王百得,1935年5月12日生于河北省井陉县微水镇的五里铺村。他的父亲王秀山继承了家中20余亩的农田,一生都在这片薄田上辛勤劳作。王白旦的母亲是一位勤恳而善良的农妇,这对夫妻深受村里人的尊敬。

从小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王白旦继承了家中的勤劳和朴实。10岁那年他的父母将他送往镇上的私塾学习。可惜由于国民党士兵的抢掠,王家的经济状况急转直下,不得不中断了他的学业,使他回到了农村。

身处困境的王白旦并没有气馁,他在13岁那年加入了解放军的儿童团,很快凭借其聪明才智和积极表现,被提拔为团长。这段经历为他的青少年时期增添了不少坚毅和勇敢。

随着平津战役的胜利结束,王白旦的家乡重建了学校,他得到了重新入学的机会。1951年,王白旦离开了河北的故土,前往太原,寻找更好的生活机遇,并加入了他在太原电业局工作的哥哥王生生。次年经过劳动局的安排,王白旦踏入了太原钢铁厂,开始了他作为炼钢工人的职业生涯。

炼钢工作极为艰苦,还非常劳累。许多与王白旦同时入厂的工人由于难以忍受这种高强度的劳动而选择离开。然而王白旦对炼钢工艺充满热情,而且积极学习炼钢的各种技术,通过不懈努力,他在一年内从学徒晋升为正式工人。

195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标志着国家对工业建设的重视。在这一时期国家着手建设了156项重点工程,其中北满钢厂作为苏联援建的特殊钢厂,成为了国家工业化的重要项目。为了确保工程的成功,中央选派部分骨干到国外进行深造,还从全国各大钢铁企业调集了技术精英。

王白旦凭借他在太原钢铁厂的出色表现,被选为前往北满钢厂工作的技术精英之一。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当时最先进的炼钢技术和设备,这使得他的技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到了1960年,他晋升为八级工,可以说这个级别已经是当时工人等级中的最高级别。

在1969年初期,齐齐哈尔钢厂收到了一项紧急且绝密的通知: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在北京举行,钢厂需选派一名资深党员兼炼钢工人参加此次大会。这一通知无疑是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任务,因此选派适当的代表成了压在领导小组肩上的重担。

在当时的情况下,钢厂内部的权力被造反派骨干所把控,但他们中大多数要么不是党员,要么虽是党员但并非炼钢工人,因此难以符合中央的具体要求。随着大会日期日益临近,中央的催促也越发紧迫,钢厂革命领导小组迫切需要作出决定。

经过层层筛选和反复讨论,领导小组发现王白旦已经拥有超过7年的党龄,同时也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炼钢工人,而且还参与了造反派的活动,完美符合中央的选拔条件。因此他被最终选定为代表出席这次极为重要的会议。

尽管1969年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因其高度的保密性,并没有进行隆重的送代表仪式,王白旦的出行相对低调。没有铺张的欢送队伍,也没有敲锣打鼓,这与后来的盛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因此王白旦作为齐齐哈尔钢厂的代表,低调地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程。1969年4月,此时中共“九大”如期在首都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齐聚一堂,其中一个身着炼钢工作服的平凡面孔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没错他就是王白旦。在北钢当时是要挑选一名具有至少七年党龄的炼钢工人。

当王白旦第一次在如此重要的场合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时,他的内心充满了激动和敬仰,激动的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回到住处后王白旦与同室的另一位知名劳模——铁人王进喜,深夜聊起心得。两人都认为,能成为大会代表并非自身能力之证,而是党对工人阶级的重视和培养的体现。他们在兴奋的同时,也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选举阶段的到来,为王白旦带来了更大的惊喜。在酝酿中央委员候选人名单时,王白旦和王进喜的名字都出现在了提名列表上。面对这样的提名,两人感到不可思议,心知自己缺乏足够的政治和理论水平。他们郑重其事地向党代表团负责人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和退出名单的意愿。然而领导的回答是坚定且充满鼓舞的:“这是毛主席的战略部署,你们应当自信地接受这一挑战。

最终在4月24日的选举中,所有提名的中央委员候选人都顺利当选。王白旦在被全票选为中央委员的那一刻,他自己也感到震惊,和毛主席同样的票数让他无法相信。这个身份让他的名气迅速传遍全国,许多人都好奇地询问他有何特别之处。面对这样的问题,王白旦总是谦虚地回答:“可能只是运气好。”有了这个新身份,他的地位也随之提高。

然而王白旦这个名字的谐音引起了一些非议,最终连陈伯达和周总理都听说了这件事。当王白旦在周总理面前出现时,周总理也提到了他的名字听起来不太吉利。陈伯达立刻提出改名的建议,建议将“旦”字改为“早”,即王白早。王白旦认为这个新名字听起来不错,便接受了这个建议。

但很快王白早这个名字仍然被认为不够好听。中央的人建议再次改名,这次变为王百得,这个名字比之前的都要好,王白旦也决定采纳这个名字,并在户口本上也做了更改。

不过到了1976年10月,他的所有职务被撤销,名字也被改回原来的王白旦。尽管经历了巨大的起伏,他并未感到沮丧,反而继续保持乐观,重新回到钢厂的炉前工作岗位。尽管有人建议他将户口上的名字改回,他却不以为意,因为对他而言,名字只是一个标签。

在工厂王白旦始终是一个勤劳的劳动者,每天面对高温,他从未抱怨过累或苦。他的技术和能力使他在同事中有着极高的声望,即便名字和身份经历了变化,他的职业精神和对工作的热爱从未改变。

在1985年,钢厂的一号平炉的后墙突然坍塌,巨大的钢水波涛般冲击,几乎破坏了炉体的完整性。在这紧急关头,王百得冷静分析局势,决定采用高温烧结法紧急修补炉墙。他提出了方案,还亲自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最终在众多困难中成功恢复了炉体的功能,避免了一场可能的大灾难,这一壮举极大地减少了钢厂可能面临的经济损失。

随着年岁的增长,王百得在钢厂的威望和影响力持续上升。他的敬业精神和技术造诣成为所有工人的楷模。尽管如此,王百得从未沾沾自喜,他始终谦虚勤奋,深知自己不仅要推动钢厂的发展,更要致力于新一代工人的技术培养和传承。

随着1989年退休的日子临近,他的妻子为他找到了一份在市区一家企业的轻松工作,该职位月薪比他在钢厂的报酬高出400元。这本是一个对于即将退休的工人来说非常诱人的选择。

然而工厂的领导希望王百得能够留下来继续他的工作,帮助培训和指导新一代工人。他对此表示坚决支持,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领导的请求。这种无私的精神,体现了他对钢铁事业的深厚感情。

1990年正式退休后,王百得已不再是编制内员工,他的待遇相比在职时有了显著减少,除了每月100元的补差费外,他无权享有加班费、奖金或晋升机会。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的决心,王百得坚持说道:“只要炉火不熄,我的工作就不会停止。”于是他在炉前的岗位上又奋战了五年。

90年代他虽然已是退休工人,他经常回到钢厂,和年轻的工人们交流技术,分享自己丰富的经验。他的晚年虽不曾享受高位厚禄,却充满了对技艺传承的执着和对后辈的关爱,成为年轻工人们心中的榜样和指导者。

2005年,王百得因病去世,终年71岁。他一生经历了从普通工人到中央委员的非凡历程,再到回归平凡的工作岗位,但他对钢铁事业的热情和贡献永远闪耀着光芒。他的生平如同他炼制的钢铁一样坚韧,经受了无数磨难和考验,但始终坚持原则,正如他生前常说的那句话:“真金不怕火炼。”他的故事成为了钢铁行业的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工人。

参考资料:

炼钢工人代表王白旦:一个名字的悲喜剧,2015-04-08, 中工网——《湖南工人报》

https://www.workercn.cn/370/201504/08/150408112112476.shtml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