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寒门无贵子 魏晋多士族羊祜,字叔子,兖州泰山郡南城县人,今山东临沂市平邑县郑城镇。羊祜是西晋时期著名政治家、战略家,同时还是文学家。羊祜的家族被称为“泰山羊氏”,魏晋时期豪门大族之一。
如果是从第一回一直读到此处,诸位可能对魏晋南北朝的世家大族已经有了一些粗浅印象,比如前面介绍人物时顺带提过的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弘农杨氏、河东裴氏、颖川陈氏等等。越往后你会印象越深刻,直到你真正领略什么叫魏晋世家大族。
截至目前,本书提到的大小人物已经数不胜数,后面还将更多,但出身寒微的却只有邓艾、石苞等寥寥几人,未来还有陶侃、刘裕。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青史留名但出身寒微的人物用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但凡在史书上露过脸的基本都出自豪门。
而且,即便是邓艾、陶侃、刘裕这些所谓出身低贱的人,实际上也并非出自我们印象里的那种普通家庭。陶侃的父亲是东吴的扬武将军,刘裕的父亲刘翘是当地郡里的功曹,邓艾祖上也是大族,只是在他们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沦为平民百姓。但这种家庭和我们印象里的平民百姓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比如这些人自幼受到的言传身教必定会留有大族遗风,这些人往往都是自幼饱读诗书精于书法,邓艾和陶侃都是当时的大文人,还是军事家,文武兼备,只有刘裕出身军旅,文学素养相对弱些。而当时真正的平民百姓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意识去读书习字,他们没有能力通过自身努力脱离贫贱跻身上层。一句话,王侯将相真的有种。
另外,即便像邓艾、陶侃这种受祖上熏陶且个人能力又非常强的人,因为家道中落而失去家族支持,通常也很难有出头之日,最后功成名就的只是凤毛麟角。邓艾和陶侃都非常幸运,各自遇到贵人,才有机会崭露头脚,可以说是天选之人。如果没有这种极其偶然的机会,这些人也根本不会有上升通道,跳不出最初的圈子。
究其根源,是因为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
先秦以前都是世袭,国君世袭,士大夫也世袭,当官的世世代代都当官,百姓人家世世代代都是百姓,阶层几乎固定。到了汉初,出身底层的刘邦打破了这种纯粹世袭的制度,逐渐推行新的人才选拔机制,即“察举”制。察举制就是先由各地方长官举荐人才,然后经上级或中央考核,合格后即可为官。
相比世袭,察举制显然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为更多像邓艾那样有能力却没有家族背景的人提供了机会,是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
到了魏晋时期,曹魏在察举制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一步,推行“九品中正制”,这主要是曹操的大谋士陈群的功劳。九品中正制简单说就是将原先仅由地方长官推举人才的方式改由专门负责考评人才的官员来举荐,这些专门负责选拔评定人才的官员称为“中正”,担任中正官的人员通常都是博学多才的大儒。配置于中央的叫大中正,隶属地方州郡的叫小中正。这些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大小中正官们专门负责挑选和评定各地人才,按九等给人才定品级,将评定后的名单上报中央,再由吏部最终确定人选。
相比先秦以前的官员世袭,无论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无疑都是时代的巨大进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制度的弊端也逐渐开始显现。
因为无论由谁来举荐,毕竟都要靠人来操作,这中间人为因素太大,发展到最后就演变成了我推举你,你推举我,你好我好大家好。于是相互依托、相辅相依的世家大族这个特殊群体逐渐诞生,这也是为何世家大族自两汉兴起,在魏晋南北朝达到顶峰的原因。
新兴的士族阶层取代了先秦以前世袭的士大夫阶层,成为新的豪门贵族,这些豪门贵族之间互相联姻、互相保荐,荣辱与共,子弟门生盘根错节,关系错综复杂。而负责遴选的中正官也往往都是由豪门大族担任,选来选去最终选出来的人才仅仅局限于这些世家大族子弟。
官职虽然不再世袭,但当官依旧还是豪门权贵的游戏,再加上中间难免出现徇私舞弊,选拔出来的人才质量也参差不齐。因而在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时期才会有这样的民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历史的车轮总是在滚滚向前,这些乱像最终必然会催生出另一种更加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在了解这些历史之后,你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后来隋唐时期出现的科举制是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会被称为是划时代的改革。
扯远了,回到羊祜。
大家对“羊”姓可能并不熟悉,但羊氏在当时实实在在是个大家族。
泰山羊氏在东汉时期每一代人都曾出过年薪两千石以上的高官,到了羊祜这辈,羊祜的爷爷是南阳太守,父亲是上党太守,羊祜母亲叫蔡贞姬,是东汉著名才女蔡文姬的妹妹,东汉大文学家蔡邕(yōng)是羊祜外公。
羊祜姐姐羊徽瑜是司马师的第三任嫡妻,也是现在的景太后,齐王司马攸的养母。景太后因为平常住在弘训宫,也被称为弘训太后。
羊祜妻子是夏侯霸的女儿,夏侯霸是三国名将夏侯渊次子。高平陵之变后曹爽被杀,和夏侯霸一起镇守关中的夏侯霸堂侄、征西将军夏侯玄随即被削去兵权,征召入京,改由郭淮担任征西将军。夏侯霸和郭淮向来不和,又担心身为夏侯氏会遭到司马家族清算,于是毅然决然当了曹魏叛徒,南逃巴蜀归顺了蜀汉。
夏侯霸叛变后,亲戚朋友都担心受到牵连,纷纷宣布和夏侯霸断绝关系,羊祜却偏偏不怕,还亲自登门安慰岳父家人。凭借姐姐羊徽瑜和司马师的婚姻关系以及羊祜个人的处世能力,在夏侯霸叛变事件中,身为叛将女婿的羊祜最终安然无恙。
至于羊祜的个人能力,史书称其为“博学能属文,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善谈论”(《晋书.列传第四.羊祜传》),典型的帅哥+学霸,天选之子。
历史读多了很多人都会觉得怎么历史上有那么多牛人,又是自幼熟读经史,又是过目不忘能言善辩,或是十几岁就能横刀立马,指挥千军等等……远远超出普通人,有时甚至怀疑是不是史书夸大了,这些人或许根本没那么牛。
实则不然,这些牛人确实都很牛,我们普通人无法望其项背,但这种人的数量实际非常少,中国历史每一个时期的人口都千千万,能留在史书中的才有几人?史书把这些牛人都集中到了一起,让你错以为历史上牛人太多。
我们大多都是普通人,身边能接触到的基本也都是普通人,那些无论智商还是学识、或是某一方面能力远超普通人的牛人我们平时根本没机会接触,但他们却真实存在着,分布于当今的各行各业。
再回到羊祜。
羊祜生于公元221年,高平陵之变时已经28岁,因早年一直不愿为官,所以在曹爽和司马懿两大集团明争暗斗的过程中,羊祜得以游离于外独善其身。
司马昭掌权后曾想征召羊祜做自己大将军府的属官,被羊祜婉言拒绝,后来羊祜却应了朝廷征召被拜为中书侍郎,不久升为给事中、黄门郎。蜀汉被灭后,羊祜终于去了司马昭帐下,被拜为相国从事中郎,和荀勖一起执掌司马昭相国府的机密要事,不久又被升为中领军,统领京城宿卫军,出入皇宫,长管内外军务。
荀勖是荀子后人,和三国谋士荀彧、荀攸同族,出自颖川荀氏。颖川荀氏整个家族中在历史上被记入史书的达到一百多人。所以,如果你总觉得出身豪门贵族的大多都是纨绔子弟,那就大错特错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就是由这些豪门贵族书写,他们中间高手如云、能人辈出。
司马炎称帝之后,以羊祜辅佐父亲司马昭有功,拜羊祜为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后来又升羊祜为尚书右仆射、卫将军。羊祜和荀勖、贾充、裴秀等人一起,成为晋武帝司马炎的股肱之臣。
出于对羊祜的了解和信任,司马炎在把灭掉东吴作为未来最重要的任务时,第一步就是将羊祜由京城洛阳外放到对阵东吴的最前线荆州,让羊祜去打响灭掉东吴的第一枪。
对羊祜的任命也是司马炎上台以来最为正确的战略举措之一。
2、西陵之战 东吴最后一胜司马炎派羊祜镇守荆州,并非是让羊祜真正率军从荆州方向进攻东吴,而是因为荆州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就地理形势而言,东吴与先前被灭的蜀汉完全不同。灭蜀汉时司马昭仅仅依靠步兵即可,而东吴位居东南,水网密布,水军实力强大,要灭东吴就必须拥有实力更为强大的水军。司马昭出兵蜀汉前就曾提到灭亡蜀汉后要倾力在巴蜀境内长江上游打造水军,尔后顺江东下,一举吞并东吴。
但这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东吴自孙策起经营江南数十年,期间先后动用大量民夫在长江以北各处不断修筑各类防御工事,堤坝绵延,堡垒纵横,易守难攻。无论之前的曹魏还是现在的西晋,虽然在江淮部署重兵,但向来以守为主,无法向南突破。荆州方向上,虽然现在一分为二,晋吴各据一部,但西晋在北,东吴在南,长江在荆州境内的中游江段基本都由东吴掌控,将来西晋如果要从巴蜀沿江东下,必然要通过漫长的荆州江段。
荆州位置之重要由此显现。
对于西晋,完全可以说得荆州即可得天下,后来的事实也是如此。十年后,司马炎六路大军灭东吴,正是以巴蜀和荆州方向军队为主力,以江淮兵为辅攻牵制东吴兵力,最终一战而胜。司马炎十年磨一剑最终一战定乾坤,也正是因为羊祜在荆州打下的坚实基础。
说了那么多,下面就来看看羊祜究竟如何镇守荆州。
羊祜到了荆州之后发现问题多多。
因为地处两国交界,百姓生活一直不稳定,很多人要么逃往南方,要么迁往北方,留下来的都生活穷困,食不果腹。羊祜到任后让人统计,荆州全境的存粮仅仅只够现有驻军维持三个月,其余完全依赖从北方调入。
羊祜开始下大力气治理荆州。
羊祜大力办学,教化百姓,以减租减税等优越条件招募各地流民来荆州屯田种粮。羊祜不拘小节,给予边境居民充分自由,百姓无论北上西晋还是南下东吴,一律不予任何限制,来去自由。这几项措施很快就为羊祜赢得民心,百姓生活也逐渐安稳下来。百姓生活一旦安稳,生产力必然得到提升。
荆州当地有个旧俗,如果有官员死于任上,就是病逝在官署里,后任官员会认为非常不吉利,不愿住进原有官署,于是便会命人拆毁旧署,重新建造新的府衙,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羊祜了解之后,以“死生有命,非由居室”(《晋书.列传第四.羊祜传》)为由,下令禁止拆毁旧署,因此节省大量财帛。
在羊祜驻守的襄阳城东南七百里处有一座军事要塞,叫石城,为东吴所有。东吴在石城驻扎了一只数量不详的军队,这支军队会毫无规律地不定期北上,侵扰劫掠襄阳及周边百姓。这只驻军不但严重干扰了西晋荆州军民的日常生活,成为襄阳最大的威胁,还让羊祜及前任被迫动用一只数量可观的常备军严加警戒,防御石城守军侵扰。
拔掉石城这颗眼中钉自然就成了羊祜的一项重要任务,但聪明的羊祜并没有集结兵马武力攻取,因为那样必然引起东吴报复,双方大打出手。羊祜的办法是“竟以诡计令吴罢守”(《晋书.列传第四.羊祜传》),仅仅只耍了个小把戏就让东吴主动撤去石城守军。不过很可惜,史书并没有记载羊祜究竟用了什么计谋,想必一定很精彩。
没了石城吴军的威胁,羊祜自然也不需要太多的常备军来警戒了,于是羊祜砍掉一半军队,让这些士兵转为屯田兵,开垦了八百多顷土地,收获大量粮食。
羊祜刚到任时粮草不足三月之用,三年后,羊祜在荆州积攒下来的粮草却已足够荆州军民吃上十年,前后变化之大让人咋舌。这还只是粮草方面,管中窥豹,其它方面的变化也可想而知。“祜之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积”(《晋书.列传第四.羊祜传》)。
对于羊祜在荆州取得的政绩,司马炎非常满意,不久就下令撤销江北所有都督职务,为羊祜量身打造了“南中郎将”一职,将汉水以东直至江夏(今湖北武汉境内,东吴和西晋都设置有江夏郡)的军队全都交由羊祜统一指挥。
羊祜虽统领大军,平常却是一身轻裘缓带,从不披甲执锐,出行时身边跟随的卫兵也仅仅只有十余人,一副十足的儒将风采。
羊祜镇守荆州前后长达八年,期间除了用计调走东吴石城守军之外,与东吴之间的你来我往、刀兵相见自然也不会少。
公元272年8月,吴主孙皓突然下旨征召昭武将军、西陵督步阐入京任职,不料这一原本看似寻常的人事调动尽然招来了轩然大波。
孙皓是孙权的孙子,废太子孙和的嫡长子。吴景帝孙休公元264年病逝后,孙皓被群臣迎立即位,成为东吴的末代皇帝。
西陵督就是都督西陵诸军事,西陵位于今湖北宜昌市西北,此前曾叫夷陵,就是刘备的滑铁卢夷陵之战的发生地,后被孙权改名为西陵。步阐是原东吴重臣、骠骑将军步骘(音zhì)次子,步骘在世时就曾担任西陵督多年,死后其长子步协接任,步协死后其弟步阐又继续担任西陵督多年。
步阐父兄两代镇守西陵多年,此时却突然被召回京城,加上东吴近年政局一直不稳,内部权力争斗严重,各派之间互相倾轧诋毁,这让步阐疑虑重重,担心是受人诬陷,一旦入京必遭打压。思虑再三之后,步阐竟然决定举城投降西晋。
公元272年9月,也就是接到调令一个月后,步阐宣布归顺西晋,并派侄子步玑、步璿前往洛阳做人质。司马炎很快下诏,任命步阐继续担任都督西陵诸军事,并拜步阐为卫将军、侍中、开府仪同三司、交州牧,赐爵宜都公。司马炎想以步阐为范例,吸引更多东吴将领投诚,所以对步阐厚待有加。
但对于东吴来说,绝不能无动于衷消极处理,一旦开了步阐的头,后面投降西晋的将领怕是要络绎不绝。
孙皓得到消息后当即命陆抗率军攻打西陵,严惩步阐。
陆抗,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东吴乃至三国最后一代名将,陆抗的父亲名气更大,就是先大破关羽谋取荆州,尔后又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大败刘备的三国名将陆逊。陆逊晚年因卷入东吴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的夺嫡之争而受到孙权冷落,最后郁郁而终。因陆逊长子陆延早夭,次子陆抗承袭了陆逊爵位。
孙休在位期间任命陆抗为镇军将军,在荆州境内驻防,孙皓主政后加陆抗为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公元270年4月,东吴主政荆州的左大司马施绩病逝,孙皓便升陆抗为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治所设在乐乡(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西南),陆抗由此成为东吴主持荆州军政要务的地方大员。
这时恰好是羊祜主政荆州的第二年,陆抗也成了羊祜需要直面的有力对手。
西陵城位于陆抗驻地乐乡城的西北方,长江由北向南穿越两地,西陵在上游。陆抗得知步阐投降后不等孙皓下令即派手下大将左弈、吾彦、蔡贡等人率军逆江而上,攻打西陵城。
羊祜得知后马上派荆州刺史杨肇率军前往西陵,准备将步阐接走。为防止东吴抢人,羊祜还一边命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攻打建平(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境内),一边自率五万步兵由襄阳南下,直驱江陵(今湖北荆州)。羊祜用两路大军来配合主力杨肇接人。
羊祜有所动作,陆抗的对策也随之变化。
陆抗命左弈、吾彦等人抵达西陵后不得急于攻城,而是安排将士和临时征集的民夫自赤谿(xī)至故市(赤谿和故市两地均位于今宜昌市境内)一带沿江修筑围坝工事,严密设防,一方面围困西陵城,决不让步阐跨出西陵半步,同时严阵以待,阻止晋军接应步阐。
羊祜和陆抗的第一次大规模正面交手就此展开,谁胜谁负咱们拭目以待。
因时间紧迫,陆抗命将士和民夫昼夜不停地施工,以致士卒疲惫不堪,加上将士们并不理解陆抗的做法,于是军营上下怨声载道。
众将写信力劝陆抗:“我们本应趁着三军出动时的锐气一鼓作气拿下西陵活捉步阐,凭我们的实力应能在晋军赶到之前攻下西陵,何必要修筑围坝枉费兵力民力呢?”。
陆抗却回信说:“你们想的太简单了。西陵地势险要城池坚固,而且粮草物资十分充足,武库里堆满了兵器铠甲。步阐经营西陵多年,如果据城死守,你我一时难以攻下。一旦晋军抵达和步阐内外呼应,我们远道而去没有守备之处,如果不趁现在敌兵未到时修筑工事,到时拿什么来防守?”
不过陆抗的一番话并未能说服众将,众人还是希望能尽快出兵攻打步阐,尤其宜都太守雷谭言辞恳切,希望率军拿下西陵。陆抗知道众人不撞南墙不死心,为了让大家心服口服,索性让雷谭了却心愿攻打西陵城。结果不出陆抗所料,雷谭连续猛攻数日,西陵巍然不动。雷谭自知无力攻下西陵,这才向陆抗道歉谢罪。自此,众将再不提攻打西陵,各个埋头修筑工事。
很快,羊祜一路距目标江陵城近在咫尺,而在不远处的乐乡驻地,陆抗却出人意料地选择在此时亲自率军前往西陵解决步阐,而放任羊祜的五万大军于不顾。
众将大惑不解:“江陵位置极为重要,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实在想不通将军为何在此紧急关头置江陵于不顾,却要前往西陵?”。
陆抗却说:“江陵城池坚固而且守军充足,羊祜此次出兵重在西陵步阐,江陵并非重点,自然不会不顾损失强攻江陵,所以江陵的安危诸位无须担忧。况且,即便羊祜拿下江陵也是孤城一座,处于我们的包围之中而无法久守,日后我们再夺回来就是,损失并不算大。但是如果真要让羊祜得到西陵,则晋国向西可联通巴蜀,向南可降服群夷,对我荆州形成包围之势,那才叫后果不堪设想”。
就这样,陆抗丢下羊祜自顾率军前往西陵而去。
当然,对于羊祜的到来,陆抗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早就留了一手。
荆州地界虽然河流密布,但在江陵以北却是平坦大道,所以羊祜才会仅率步兵南下。早前陆抗刚到任时,考察江陵地形后便安排江陵督张咸率众在江陵城北各河流上修筑大坝,阻塞河道,让河水漫过陆地,形成大片水乡泽国,用以阻止晋军南下或是叛军北逃。
这次羊祜南下,想利用这些新近形成的水道运输军粮,但又担心陆抗抢在前头破坏堤坝,于是便对外扬言,说为了步兵行军方便,要派兵拆毁堤坝。
这叫欲擒故纵,或者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陆抗听说后呵呵一笑,随后便让江陵督张咸把先前修筑的堤坝全部拆除,恢复原先河道,结果羊祜无法用船运送物资,只能改用马车牛车运输,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公元272年11月,陆抗率军抵达西陵,几天后,奉命前来接应步阐的西晋荆州刺史杨肇也率军抵达。
陆抗开始排兵布阵。
陆抗命令公安督孙遵率军在长江南岸设防,防止羊祜派兵由江陵北上西陵。命水军督留虑、镇西将军朱琬率军在西陵以西布防,防止西晋巴东监军徐胤拿下建平后向东增援西陵。陆抗则亲自率军凭借前期修筑的围坝工事对阵杨肇,阻止杨肇和步阐会合。
就在陆抗和杨肇两军对峙的紧张时刻,陆抗帐下的将军朱乔和营都督俞赞两人却趁夜叛逃到了杨肇营中。
事态紧急,陆抗连夜召开军事会议:“朱乔和俞赞久居军中,对我军虚实了如指掌。我军阵中那些夷兵(少数民族士兵)平时训练不够,战斗力较弱,俞赞必会建议杨肇率先攻打夷兵防地”。陆抗当场下令连夜紧急换防,以精锐士卒替换夷兵。
第二天清晨,杨肇果然派兵攻打原先夷兵防地,结果遭遇重创,死伤无数。“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三国志.吴书十三.陆抗传》)。
随后杨肇又多次派兵攻打吴军防线,步阐也试图出城接应,但均被陆抗一一化解。一个月后,杨肇自知无力突破陆抗防线,于是在某个夜晚突然下令撤军北去。得到消息后陆抗本想派主力追击,彻底吃掉杨肇所部,却又担心城内步阐孤注一掷,倾全力突围,而自己兵力不足,无法分兵两处。
不过,这也难不倒陆抗。
陆抗命将士拼命擂鼓,做出要猛追的样子,然后却仅派一队轻骑大张旗鼓地扬尘北上。晋军误以为吴兵倾力来追,一个个丢盔弃甲,扔下兵器只顾四散奔逃。吴兵追上后一通砍杀,杨肇惨败而回。
解决杨肇之后陆抗随后剑指步阐,全力攻打西陵城。失去支援的步阐叛军此时已被围困数月,早没了锐气,很快便被陆抗攻下城池。步阐及其亲信数十人全部被俘,随即被斩并夷灭三族,数万叛军则被陆抗申请赦免。
还在江陵城外毫无进展的羊祜得知步阐已经被杀,只得撤回襄阳,陆抗带领将士将受损的西陵城修缮一番之后率军返回驻地乐乡。
这便是西晋与东吴之间的“西陵之战”,也是东吴对晋作战的最后一场胜仗,在这次羊祜和陆抗的对决中,陆抗大获全胜,拔得头筹,当之无愧。
战后,陆抗被孙皓加拜为都护将军,仍主政荆州,不过孙皓却并不认为此次大胜完全是陆抗的功劳,孙皓更觉得这是上天对自己的眷顾。孙皓为此专门让术士尚广为自己算了一卦,卦象显示大吉。尚广举着卦签乐呵呵对孙皓说:“陛下吉兆,庚子年时,陛下的青盖便会出现在洛阳”。
尚广口中的庚子年是哪一年这里就不费精力去计算了,不过后来虽然孙皓所用的御制青盖并未出现在洛阳,但孙皓本人却实实在在到了洛阳,不过不是去当皇帝,而是做阶下囚。
孙皓大喜,更加认为自己有神灵护佑,从此施政重点不在治理朝政,而是穷兵黩武,一心想着出兵北伐,一统天下。
在江淮地区,吴军屡次进犯西晋境内,却再无一次胜绩。荆州方向,孙皓还曾让陆抗将驻地改在江口(位置不明),试图北上谋取襄阳,最终也不了了之。陆抗屡次上书劝谏,孙皓充耳不闻。
以上便是西陵之战后东吴孙皓一方的战后总结,西晋那边自然也会做总结。
3、羊祜镇荆州 灭吴立首功西陵之战大败后,西晋朝廷认为此战中羊祜督军八万,而陆抗仅有三万兵马,结果晋军却遭遇大败,各将领难辞其咎。于是,荆州刺史杨肇虽免去一死,但却被革去一切官职爵位,贬为平民。羊祜也由车骑将军连降多级,改任平南将军,但工作内容不变,仍主政荆州。
羊祜自己也做了总结,认为东吴虽然国力日渐衰微,但仍然具有一定实力,特别是有陆抗这样文武全才的实力名将辅佐,灭吴不能操之过急。于是羊祜决定继续以攻心为上,以柔克刚,潜下心来经营荆州。
尔后,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观一幕就出现了,作为敌对的晋吴双方,在本应兵戎相见、剑拨弩张的荆州边境竟然出现了一片难得的祥和,甚至就连打仗都打的十分儒雅,让人耳目一新。
每次需要打仗的时候,出兵之前羊祜都会事先下战书给陆抗,定好出兵时间、目标和规模,从来不搞突然袭击。身边有将领要献计偷袭吴军的,羊祜每每都及时端起酒杯敬给对方,使其无法继续说下去。晋军巡逻士兵如果抓住越境的吴国人,或者打仗中抓获的俘虏中有不愿意归顺的,羊祜都好吃好喝招待之后派人送还东吴。战死的吴国将领,羊祜也都派人装殓好尸体,通知对方家人接回去安葬。
打仗时,有时晋军进入东吴境内,需要收割麦子充作军粮,或是损坏粮田,羊祜都会命人计算好价钱,用布帛全额赔偿。羊祜和将领们都喜欢闲暇的时候出去打猎,可每次都会自觉止步于晋吴边界,从不越界。东吴将领打猎时,如果有猎物中箭后跑到西晋境内,羊祜和将领们都会把猎物捉住后原封不动还给东吴。
久而久之,羊祜的做法让东吴军民心服口服,也赢得了东吴军民的敬重,聊天时如果提到羊祜都会亲切的称呼为“羊公”,而不再称羊祜其名。
当然,羊祜并不只是得到这些口惠,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有一次晋军在边境上俘虏了两个越界的东吴将领的子弟,羊祜命人好生招待后派人送回东吴。后来东吴将领夏详和邵顗率众归顺时,那两位子弟的父亲也带着部属一块投降了羊祜。
陆抗派大将陈尚、潘景进攻襄阳,战败后在败逃途中被晋军斩杀,羊祜将二人尸体以厚棺装殓,并通知二人家属迎回棺木。后来吴国大将邓香进攻夏口时被俘,被羊祜释放后大为感动,回去后很快便率领部众归顺了羊祜,跟着一起归顺的还有陈尚和潘景二人的亲属子弟。
羊祜还采用蚕食手段,由襄阳城不断东扩,最终拿下了石城以西全部土地,然后在新获土地上先后修筑了五座城池固守。
羊祜采用怀柔、攻心的手段对待东吴军民,目的当然是收买东吴民心,让东吴军民深念自己的好,由此而念及西晋的好,将来一旦大举出兵灭吴,荆州便能不战而降。
说到此处,各位可以往前翻看第二回,在司马师上台之初准备趁孙权病逝大举伐吴时,反对出兵的尚书傅嘏提出的对吴战略的七点建议,其中包括伺机占据肥沃之地、在边境实施安抚政策吸纳东吴百姓、通过在边境地区大举屯田积攒军粮等等,这些措施和羊祜的现行政策非常相似,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这些措施虽不能立竿见影立马吞并东吴,但却功在未来,为未来一战而胜打下坚实的物资和民心基础。
陆抗非常聪明,对羊祜的用意当然一清二楚,但陆抗也明白,以东吴的实力无法与西晋抗衡,东吴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延长国运。陆抗告诫部下不要再去劫掠西晋边民,减少暴力,不要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丢了人心,大伙能把现有边界守好已是大功一件,攻城掠地就不要考虑了。所以,在后来的几年里,晋吴两国在荆州完全处于和平状态。
不但晋吴两军息兵罢战,两军首领也惺惺相惜,成了知心朋友。
虽然两军对峙羊祜陆抗各为其主,但相互之间却经常派使者互送礼物,陆抗非常钦佩羊祜的为人,曾对下属感慨说羊祜完全可以和乐毅、诸葛亮相提并论。有一次陆抗生病,羊祜专门派人打听病情,然后亲手熬制汤药送给陆抗。陆抗下属担心羊祜借机下毒,劝陆抗不要服用,陆抗却说:“羊祜岂是投毒之人!”,说罢一饮而尽。
这便是三国两晋时期著名的“羊陆之交”,羊陆之交被后世用来形容双方虽处敌对阵营,但却仍然摩擦出友谊的火花。
陆抗和羊祜惺惺相惜,这让一心想统一天下的孙皓担心不已,为此专门写信责备陆抗,陆抗却回信说:“穷乡僻壤之间都不能不讲信义,何况大国之间。如果我不讲信义,这反而突显了羊祜之德,正中对方下怀!”。孙皓无言以对,只能作罢。
不过诸位可能没有想到,羊祜虽在晋吴边境口碑极佳,名扬东吴,但在朝廷里的名声却很差。洛阳坊间流行一句话,叫“二王当国,羊公无德”(《晋书.列传第四.羊祜传》),意思就是只要有二王在,羊公就是一个无品无德之人。
没错,羊祜在后方却遭到了小人的严重诋毁,二王只是之一。
所谓二王是指出身琅琊王氏的王衍和王戎,两人是堂兄弟,以后会陆续介绍。王衍后来官至太尉,也是两晋时期最为著名的草包文人,空有虚名。王戎后来官至司徒,曾参与后来的灭吴之战。不过此时二人只是名气大,官职并不高,王衍甚至还是个白身。王衍、王戎以及后来辅佐琅琊王司马睿建立东晋的王导、王敦都是堂兄弟关系,王戎还是竹林七贤之一。
羊祜为官清廉,忠贞无私,嫉恶如仇,对耳闻目睹的朝廷陋习都会秉笔直书,大加鞭挞,因此遭到了一些奸邪小人的忌恨,其中就包括受司马炎宠幸的中书监荀勖和左卫将军冯紞(音dǎn)等人,这二人和贾充关系非常要好。这些人可不想让羊祜的美名充斥司马炎的耳朵,于是常常在司马炎面前说羊祜的坏话。
至于王家兄弟,王衍实际还是羊祜的从甥,也就是王衍的母亲是羊祜的堂姐妹。王衍皮肤白皙,眉目清秀,外表俊美,是个十足的大帅哥,举手投足之间温文尔雅,加上文学功底深厚,喜好谈玄,青年时期就已名扬四海,成为很多人的偶像。但羊祜这种实干家却看不惯王衍,知道王衍这种人只会夸夸其谈,徒有虚名,因而每次见到王衍时都不以为然,以常人对待,这让王衍觉得受到冷落,于是不顾羊祜官居高位又是长辈,常常拂袖而去。
羊祜曾经评价王衍:“王夷甫方以盛名处大位,然败俗伤化,必此人也。”(《晋书.列传第四.羊祜传》)。夷甫是王衍的字,意思就是王衍如果因为名气大而身居高位,那么败坏社会道德祸乱晋朝的必是此人。
羊祜的预言很准,日后的王衍确实如此,下场也很悲惨,此为后话。
王戎有段时间在羊祜帐下任职,在营救步阐的西陵之战中因触犯军法曾被羊祜下令处斩,被赦之后不但未能悔过自新,反而对羊祜记恨于心。
二王因和羊祜有了这些过节,所以“故戎、衍并憾之,每言论多毁祜”,(《晋书.列传第四.羊祜传》),二人在和别人谈及羊祜的时候都是不屑一顾,大加贬损。
有身居要职的官员诋毁,又有在野名人的贬损,羊祜在京城的名声能不臭吗?
不过,究竟是鱼目还是珍珠,明白事理的人心里自然分辨的清清楚楚,这里尤其要表扬的是掌舵人司马炎。司马炎并没有因为几个宠臣的耳边风就不辨是非而随意处置羊祜,不但继续让羊祜执掌荆州,后来还升羊祜为征南大将军。对于羊祜、杜预、张华等实力派人物的重用,单从这点来说司马炎的表现堪称英明。
所谓羊陆之交展示出的晋吴边境的祥和显然只是一个表象,它背后体现的是西晋灭吴时机的不成熟,西晋仍然需要继续积蓄实力,同时等待合适的时机,最终在天地人和之时方能一举成功。
羊祜被后人称为政治家、战略家,眼光自非常人可比,在苦心经营荆州的同时,羊祜还向司马炎极力举荐很有能力的王濬(jùn)出任益州刺史,在长江上游督造战船,打造强大的水军,以便时机成熟时顺江而下,直取建邺。
司马炎同意了羊祜的建议,身负重任的王濬也没有辜负羊祜的信任。
王濬,字士治,小名阿童,弘农郡湖县人(今河南灵宝市西北,潼关东)。王濬虽然姓王,但既不是琅琊王氏,也不属太原王氏,但家族也是官宦世家。王濬年轻时不但容貌俊美而且博史通经,可谓才貌双全,但为人却放荡不羁,四处游侠,不注重个人品行休养,不符合当时人们对才子的定义,因而尽管王濬实际能力很强,但在外名声并不好,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也根本入不了那些负责举荐人才的中正官们的法眼,所以一直到四五十岁时王濬还只是河东郡里一个基层小官。
后来不知是何缘故,王濬有幸接触到羊祜并得到赏识。羊祜了解后觉得王濬是个大才,于是将其征辟为征南大将军参军,做了自己属官。因为工作出色,王濬深受羊祜信任,不断接手重要任务。羊祜侄子羊暨曾劝羊祜:“王濬为人志向太高,平常又喜好奢侈,不受节制,不可单独任用,需要有人牵制”。羊祜却说:“王濬有大才,将来必会实现他的愿望,完全可以放心任用”。
后来在羊祜的举荐下,王濬进入益州先后出任巴郡太守和广汉太守,在任期间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公元272年时益州刺史皇甫晏遇刺身亡,羊祜便向司马炎举荐由王濬接任益州刺史。
王濬在益州刺史任上依旧政绩突出,不久就被朝廷征召入朝,升为右卫将军、大司农。羊祜此时已策划出兵东吴,于是密奏司马炎让王濬重回益州继续担任刺史,目的是让王濬在巴蜀秘密打造水军。
重回益州后,王濬不负众望,想方设法打造了当时最为强大的水军。
王濬主持建造了当时最大的连舫战船,战船为正方形,边长达120步,每艘船可以搭载两千多名士兵。战船四周用木栅围住,中间建有船楼和高高的瞭望台。整条船分别在四边开了四个大门供士兵上下出入,甲板上可以乘马来回奔跑。“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晋书.王濬传》)。
王濬打造的水军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远远超过当年赤壁之战时的曹操水军。“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晋书.王濬传》)。
王濬建造战船时偶尔遗漏一些边角废料顺江而下,进入东吴境内后,东吴建平太守吾彦心细,发现后知道情况不妙,派人拿着废料去建业呈交孙皓,说:“晋朝早有灭吴之心,现正在加紧建造战船。当务之急应当派重兵防守建平,只要守住建平,晋军就无法东进”。建平郡位于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境内,西陵以西,是扼守巴蜀由长江进入荆州的咽喉。
可惜孙皓就是不听,此时的孙皓正在为将来的被灭做足了准备。
正史《三国志》中的孙皓好酒色,性暴虐,虽然不像野史传说中那样弑杀成性,又是挖眼又是剥皮,残暴不堪,但说他是暴君一点也不冤枉他。
孙皓继位不久就诛杀了前任皇帝孙休的皇后朱氏,还把孙休的四个儿子流放到偏远地区,途中还追杀了其中两个。
孙皓一个爱妾的下人在街头劫掠百姓,被司市中郎将陈声当场抓获后绳之以法,孙皓得知后却找了个借口把陈声的脑袋用锯子锯了下来。会稽太守、湘东太守等地方官员缴纳赋税不足,完不成业绩,直接被孙皓就地斩首,然后首级传递各郡展示。孙皓还一度因为觉得扬州没有王气而迁都武昌……
最为关键的是,孙皓不顾东吴日渐衰落,仍然穷兵黩武,幻想一统天下,没事就找西晋麻烦,打打合肥,打打襄阳,还进攻南方的交趾。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虽然每次规模都不大,但无疑都大大消耗着吴国仅存的可怜家底。
鉴于孙皓如此配合,加上王濬在益州准备充分,而老对手陆抗也于公元274年病逝,经营荆州多年的羊祜认为灭吴时机彻底成熟。于是,公元276年,羊祜正式上表司马炎,建议大举出兵伐吴。
表书中,羊祜认为吴军兵力东强西弱,晋军应在东面淮南方向发动佯攻,牵制吴军,晋军主力则由巴蜀和荆州两个方向沿江东进,先攻夏口,进而直抵建邺。东吴顶梁柱陆抗已经病逝,原陆抗指挥的数万兵马已被孙皓下令拨给陆抗的五个儿子分别统领,导致吴军兵力分散。孙皓荒淫凶暴,吴国上下异心,政局不稳,如果以后出现意外孙皓早亡,吴国一旦另立明君,届时再想灭吴只会更加困难。
羊祜的这份奏疏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请伐吴疏》,被全文记载在《晋书.羊祜传》中,其中提到的作战方案在三年后被司马炎实施。只可惜此时只有晋武帝司马炎、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等少数几位大臣赞同出兵,其余群臣全都反对,尤其司马炎的亲信,权臣贾充、荀勖、冯紞等人的反对最为强烈。度支尚书,在尚书台负责全国税收财政的官员,尚书令的下属。
这些反对者认为此时西北有少数民族秃发鲜卑作乱,已持续多年,且晋军屡遭败绩,在西北未平的情况下东南不宜再用兵,要避免两线作战。
羊祜胸有成竹,再次上书 :“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晋书.羊祜传》),平定东吴之后,胡人自然就能轻松搞定,此时正是迅速完成灭吴大业的时候。
朝臣仍然极力反对,司马炎一番犹豫之后,最终还是没有同意伐吴。
羊祜得知被拒后发出无奈的一声叹息:“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当断不断。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 (《晋书.羊祜传》)。这就是 “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典故出处。当断不断,天与不取,如何不让后面的有识之士感到遗憾呢!
东吴也因司马炎的犹豫而幸运地延续了三年寿命。
公元278年,五十七岁的羊祜因病回到洛阳休养,结果正赶上姐姐、景献皇后羊徽瑜病逝,羊祜悲痛万分,病情随之加重。羊祜病重期间,司马炎特许羊祜可以乘辇车上殿,不必跪拜。
后来羊祜因病重无法上朝,司马炎还专门派中书令张华前去询问伐吴的具体细节。虽然当初没有同意伐吴,但司马炎却一直念念不忘。
就在这时,司马炎又后悔当初未听羊祜建议,打算正式出兵,还想让羊祜带病统军,可惜羊祜此时已有心无力。
公元278年11月,羊祜病逝于洛阳。这位为西晋灭吴打下坚实基础的老臣,有生之年却未能见到灭吴的那天。
临终前,羊祜向司马炎推荐了度支尚书杜预代替自己坐镇荆州,司马炎便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
一年后,司马炎采用羊祜生前制定的作战方案,由坐镇荆州的杜预作为西线总指挥,最终取得灭吴之战的胜利,统一了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