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的“玩”,并非纵欲和一味享乐,而是“玩”的心态,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
“自然而然”就是顺“道”、借“势”、走“点”。
说得再简单点,“拼命”工作的心态是一种“妄求”,想要强行改变现状,但强扭的瓜不甜;而处于“玩”的心态中去工作,是顺了你自己的势,是你本就如此,所以你本来就能得到。
大道至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运行效法“自然”。“自然”是指事物本然、自发的状态,即“自己如此”、“本然如此”。
所以,第一,不要死磕不擅长的事。
道不以外力强加,而是顺应万物自身的规律。
以前刚毕业的时候,做传统媒体,每天需要写很多新闻稿件,因为自己从小写作能力还不错,自认为可以胜任,但结果就是,无论是在措辞还是表达方式上,我都无所适从,然后被领导批评,但批评完后,同样的错误又会再犯。
我觉得自己简直”不可思议“,因为无论是在学生时期,还是在自我要求上,我都不是一个能允许自己同一个错误会犯第二次的人。
所以,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开始意识到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你擅长的事是一个极度细分的领域,千万不要想的太宽泛。就像我认为自己擅长写作(也确实如此),但我并不是擅长所有类型的写作。
第二件事是:强行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是不可控的。所以别太要强,与其让事情在不擅长的事情上,朝着“不可控”的错误发展;不如让事情在你擅长的方向上,向“超预期”的结果发展。
当然,人不主动去做事,是分不清自己到底擅长还是不擅长的。
所以,我们不能凭借自己的“猜想”去决定自己的行动,必须在一个“自我认知”的大框架下,先去尝试。
第二,不要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
小时候的玩伴中,有个人总是被大家“孤立”,大人们评价他“心眼多到把个子拖矮”,他小小年纪总有一种“大人的圆滑”,我最不喜欢他的一点就是“吹牛、说大话”。
他学习成绩一般,大学勉强挤进一本行列,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他,但是他却在一家公司做了二把手,年入百万。
再次聚会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他800个心眼子也好、油嘴滑舌也好,都不是他故意呈现出来的“讨好手段”,而是他本就如此,幸运的是他人品不坏。
而我们大多数人,老实本分,不够圆滑,也做不到“吹嘘自己”,因此只好湮没在芸芸众生中。
在这里,并不是鼓励大家去做一个这样的人,因为你是做不到的。
如果你看到别人因为什么而发财,就盲目的去学习、去模仿、去改变自己,最终你不仅会被自己恶心到,也会让你脱离自己原本的“道”。
我试过,为了快速赚钱,去学那些阿谀奉承的技巧,去模仿那些厚黑又圆滑的人行事,但最终,我得到的是一场头部手术和重度抑郁症。
不要羡慕别人,也不要努力成为别人,你最赚钱的赛道,就是“做你自己”。
第三,把事情玩起来,就成功了一半。
“玩”是身心的全情投入,人事合一的状态。带有“抵抗心理”和“负面能量”做事,事情能顺利发展都谢天谢地了,就别指望能有什么超出预期的好结果了。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不强行干预,万物会自行演化,最终达到自然和谐的状态。
“玩”不是肤浅的娱乐,而是对生命力的唤醒。当你摆脱功利心的桎梏,用“玩”的心态面对世界时,就与“道法自然”的规律同频,看似无为,实则借势而行;看似轻松,实则暗合天机。
放下对结果的过度执着,反而更接近“无为”状态——不刻意干预,让行动自然流动。
当你处于放松的状态时,内心更澄澈,能敏锐捕捉事物本质,减少外界干扰带来的内耗。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说:当人以“玩”的态度投入挑战与技能匹配的任务时,会进入“心流”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时间感消失,效率与创造力倍增。
“玩”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其本质是探索与试错。谷歌等公司允许员工用20%时间自由尝试“玩项目”(如Gmail),正是利用这种心态激发创新。
因为大脑在放松状态下更易跳出框架,产生颠覆性想法。
人天性抗拒苦役,但“玩”却能将看似无法完成的目标,转化成有趣的游戏。
一个人真正的成就,始于对过程的热爱与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