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普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44749e50e3f12a41438ce6059b0acb5.jpg)
古人云:“鉴书者,不可求之浅,不可求之深。浅则涉略泛观而不究其妙,深则吹毛索瘢而反过于谲矣。”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品鉴书籍时应把握的尺度与智慧。
“鉴书者,不可求之浅”,这是品鉴书籍的首要原则。浅尝辄止、泛泛而读,固然能够浏览众多书籍,但往往难以触及书中的精髓与奥义。书籍,尤其是经典之作,往往蕴含着作者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见解。若只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便如同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这样的阅读,不仅无法领略书籍的魅力,更无法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以文学作品为例,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社会的复杂与多变。若只是粗略一读,便难以捕捉到作品中那些微妙而深刻的情感变化,更无法体会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内涵。只有深入其中,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然而,“不可求之深”同样是品鉴书籍时需要遵循的原则。过于深入地钻研书籍,往往会陷入吹毛求疵、吹毛索瘢的误区。有些人读书时,喜欢抠字眼、钻牛角尖,对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无休止的探讨和争议。这种做法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容易偏离书籍的主旨和要义,陷入一种无意义的学术纷争之中。
实际上,书籍的价值并不在于其字面的精确无误,而在于其所能引发的思考和启示。过于追求细节的精确性,往往会忽略书籍所传递的更深层次的信息和意义。例如,在阅读历史书籍时,若只是纠结于史实的细微差别,而忽略了历史事件的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变迁和人性光辉,那么这样的阅读便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那么,如何在品鉴书籍时做到既不失之浅又不过于深呢?这需要我们掌握一种平衡的艺术。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明确阅读的目的和需求。在阅读之前,先思考一下自己想要从这本书中获得什么。是想要了解某个领域的基本知识,还是想要深入探究某个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明确阅读的目的和需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阅读的深度和广度,避免陷入无意义的阅读之中。
其次,要学会抓大放小、突出重点。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书籍的主旨和要义,忽略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和瑕疵。对于那些能够引发自己思考和启示的内容,要深入挖掘和探讨;对于那些无关紧要或只是为了凑字数的内容,则可以一带而过或略去不读。
再者,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在阅读过程中,不要过于执着于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而是要善于接受和包容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书籍是思想的碰撞和交流的产物,只有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领略书籍的魅力和智慧。
此外,还可以结合其他辅助手段来提高品鉴书籍的能力。例如,可以参加读书会或读书沙龙等活动,与其他读者分享和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会;可以查阅相关的书评和解读文章,了解其他读者对书籍的评价和看法;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以加深对书籍的理解和认识。
当然,品鉴书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洞察力,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知识和经验。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技巧,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就一定能够在品鉴书籍的过程中不断取得进步和收获。
在品鉴书籍的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有些书籍虽然表面上看似平淡无奇,但细细品味却能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启示;而有些书籍虽然装帧华丽、内容丰富,但读起来却如同嚼蜡,难以引发我们的兴趣和共鸣。这告诉我们,品鉴书籍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阅读活动,更是一种对智慧和美的追求和感悟。
最后,我想说的是,品鉴书籍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成长。它不仅能够让我们领略到书籍的魅力和智慧,还能够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因此,让我们珍惜每一次阅读的机会,用心去品鉴每一本书籍,让书籍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坚实的支撑。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愿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节奏和品鉴之道。在深浅之间觅得真谛,让书籍成为我们心灵的灯塔和智慧的源泉。让我们在品鉴书籍的过程中不断前行、不断成长,最终成为更加优秀和更加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