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老而深厚的农耕文化,到现代化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乡村振兴不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化作了农民脸上洋溢的笑容、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场景以及新农人创新实践的身影。宁波正以产业融合为笔,以人才振兴为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奏响了一曲产业欢歌与人才涌动的田园交响曲。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只有产业兴旺了,农民才能有好的就业、高的收入,农村才有生机和活力,乡村振兴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发展乡村产业,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是《决定》对乡村产业发展方向的指引。乡村产业振兴是推进强村富民的关键,决定乡村全面振兴的质效。要走好乡村产业振兴“新”路,以乡村产业振兴带动乡村人才振兴,扩宽乡村发展渠道,助力强村富民,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为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明确了方向。
如何充分挖掘地域优势,让特色农业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七千年河姆渡稻作文化,到海水稻、再生稻的培育种植,再到星罗棋布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在波澜壮阔的浙东大地上,农耕文化以其深厚的根基和绵延不绝的历史脉络,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近年来,宁波锚定高水平建设农业强市、高品质打造都市乡村目标,全面深化改革赋能“三农”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育强农业新质生产力,乡村特色产业“接二连三”加快融合,都市现代农业强市建设迈开新步伐。
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宁波聚焦农业全产业链主线,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目前,宁波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8%,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600亿元左右。
从土特产到农业品牌集群
宁波年糕、余姚榨菜、浙东白鹅、象山柑橘……一批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宁波特色农业品牌频频出圈,在国内外市场大放异彩。
这些特色农产品的成功,源于宁波坚持走“龙头引领、品牌打造”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近年来,宁波深入实施强龙兴农工程,加大助企联企力度,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主食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基本形成国家、省、市、区四级农业产业化企业梯度发展格局。
宁波市五龙潭茶业有限公司构建标准化生产体系,成为一家集科研、种植、加工和经营为一体的科技型茶企。
浙江海通食品有限公司拥有12万亩原料基地,主要生产速冻、脱水、保鲜、腌渍、调理、罐头及浓缩汁等七大类两百多个品种的“卡依之”系列食品。
……
通过培育和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宁波将传统的“土特产”转化为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大产业”,实现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升级。
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74家,涵盖农林牧渔等各个领域,经营范围涉及生产、加工、流通等多个环节。形成了以宁波汤圆、鄞州雪菜、奉化竹制品、水海产品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品,榨菜、水产品、米制品、出口蔬菜、茶叶等加工领域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农业品牌是保障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的重要支撑,对于农业经营主体拓展市场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我市实施农业品牌振兴行动,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发展水平,品牌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到2023年底,全市现有农产品商标2.1万件,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8个,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总量为1600余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0个,共培育省农业品牌目录区域公用品牌7个、省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品牌9个,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达到238 家、绿色食品 339 个。
品牌农产品种类基本覆盖了农林牧渔各产业,涌现出“宁海珍鲜”“半岛味道”“慈农优选”“江北农好”“南塘河”等一批全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及余姚榨菜、慈溪杨梅、奉化水蜜桃等产业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22年4月,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通过,成功注册全市唯一一个带宁波行政区划名的涉农产业集群商标“阿拉宁波”,一批代表宁波地域特色的农特“金名片”脱颖而出,基本形成了“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的农产品品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