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核心吸引力就在于“快意恩仇”这四个字,借着书中那些绿林好汉的视角,你可以去体验一个充斥着刀光剑影的江湖,尽管书中被赋予“好汉”身份的人也未必就是好人,但梁山之上还是有那么几个算得上是英雄的人物。
比如武松与鲁智深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不过说来奇怪,哪怕这二人一生光明磊落,施耐庵赋予他们的结局似乎也不太好,相对而言,鲁智深听潮圆寂算是圆满,而武松的结局略显悲凉。
(武松、潘金莲、玉兰剧照)
所以作者如此安排到底有何深意?
一、落寞的结局
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别误会了,这话从来不是什么自然规律,而是人们用来约束自身行为的一种宽慰之言罢了。
当然,文学作品中,作者是可以操控角色的命运,让他们的命运符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事实上绝大多数小说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但在《水浒传》里,却不是如此。
至少武松的结局就与他这个人的形象不太相符,他作为一生磊落的英雄人物,最终的结局却是断臂之后郁郁而终。
最可气的一点在于宋江对他的态度,起初在柴进府上,宋江见武松高大威猛,自然很是喜爱,于是拿出银两接济武松,因此武松也对宋江很是服气。
(武松断臂剧照)
可当武松断了一臂之后,宋江居然说武松“已成废人”,在武松提出要留在六和寺度过余生时,宋江也没有多做挽留,全然不像他劝说鲁智深的时候,那般以高官厚禄、还俗娶妻相诱,只留给了武松一句“任从你心”。
武二爷是何等心高气傲之人,此时见宋江对自己的态度如此冷漠,也难免心碎吧?
尽管原著中提到武松的结局是“武松自此只在六和寺中出家,后至八十善终”,但还是那句话,对于武松而言,断了手臂,没了心气,活着就像一具行尸走肉,这还谈何善终?
所以施耐庵为何如此安排他的命运?或许这事还得从他的三个“情人”说起。
二、三个“情人”
武松一生都是光棍?哪来的情人?
自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情人,但在他闯荡绿林的过程中,却有三位女子与他有过情感纠葛,那些女子或是对他爱意,或是被他喜欢过,都有些难以言说的情愫。
其中第一人即是潘金莲。
潘金莲是武松的嫂嫂,但这女子向来不知廉耻,嫁给武大郎之后就没少与清河县的那些浪荡子弟勾搭在一起,他们的那些破事不说人尽皆知,至少也是在县城里传开了,以至于武大郎都无颜继续在这里生活,只能搬去阳谷县。
(潘金莲、玉兰剧照)
而当武松回家之后,潘金莲是一眼看上了武松,接着便让武大郎把武松请到家里来住,之后发生的故事,读过原著的人都知道了,潘金莲几次撩拨武松不成,后与西门庆勾搭在一起,还把武大郎杀了,最终她和那西门庆也惨死在武松手中。
第二位女子则是那孙二娘,她与潘金莲不同,潘金莲是风流多情,而孙二娘则是心如蛇蝎。
起初孙二娘对武松是没有什么好感的,她或许只是觉得这糙汉子长得高大威猛,是个做包子馅的好材料,于是便有心杀了武松。
可武松是何等机警之人,他早已看穿孙二娘的诡计,接着便在孙二娘对他下杀手之时,反手将那女子制住,后来张青一番求情,武松便放了孙二娘。
双方不打不相识,反倒义结金兰了,不过电视剧中是把孙二娘和武松的关系拍得比较暧昧,孙二娘战死的时候,武松还伤心落泪了,可见他是动了真情。
(武松、孙二娘剧照)
而武松遇上的第三位女子则是张都监府上的养女——玉兰。
这玉兰就可以算是武松真正意义上的“情人”了,毕竟张都监是要把玉兰许配给他,而武松也答应了这门亲事,都已经想着日后该如何为张都监卖命了。
奈何张都监只是假意拉拢武松,其实是想借机除掉这威胁,结果当武松杀回鸳鸯楼时,也顺手把那玉兰一并杀了。
至于玉兰是否无辜,也难说,照常理说,她一个婢女本不应该知道张都监的计划,但武松杀回鸳鸯楼时,那马夫直接说“不关我的事”,等于是自曝了,既然马夫知道那计划,玉兰作为武松的未婚妻,多半也知道那计划,可见她死得也不冤。
你还别说,这三位女子还是串联武松这个角色故事线的核心人物,那武松的命运是否与她们有关呢?
或许还真有。
三、藏在名字里的暗示
顺着武松遇上这三人的顺序来看。
先是潘金莲,她的名字有何玄机?
那“莲”通“怜”,武松最初遇上宋江的时候,正是被对方可怜的一番。
当时的武松是犯了事,又生了病,很是落魄,连柴进都不待见他了,宋江却不嫌弃他,还拿出银两接济他,让他很是感动,这也为后来武松投奔梁山埋下伏笔。
接着是孙二娘,那“孙”通“损”,武松的前半生可以说是所向披靡,可到了征方腊快要结束的时候,他却被包道乙斩断了一条手臂,只能拖着残躯保住性命,对应“损”。
(武松、潘金莲剧照)
最后是玉兰,那“玉”通“郁”,暗示武松最终只能郁郁而终,事实也确实如此,武松断臂之后,除了鲁智深和林冲也一并留在六合寺之外,其他好汉皆没再与他有任何瓜葛,人还未走,茶已凉,武松如何能不郁闷。
如此看来,武松的命运早有暗示,就藏在他这三位“情人”的名字里。
《水浒传》就是这样一部有趣的名著,书中还有诸多细节,值得读者反复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