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迷皆知,金庸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以及《越女剑》这十五部作品,同时有三个不同的版本,即连载版、三联版以及新修版。
在多数人看来,连载版漏洞百出,三联版恰到好处,而新修版则有些画蛇添足。
其实不然,在笔者看来,新修版也有可取之处,就因为金庸在这个版本里将各部作品之间的关联打通了,比如《笑傲江湖》中提到任我行的吸星大法源自北宋年间的段皇爷一脉;又如《侠客行》中提到张三丰是古今第一宗师。
(段誉、虚竹剧照)
各部作品之间的联动让原本虚无空洞的武侠故事有了几分史诗感。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有些角色的故事也变得耐人寻味起来,比如《天龙八部》中的虚竹,他后来哪去了?即便是死了,也该死要见尸才对,所以后来的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一、命不该绝的虚竹
金庸确实没写《天龙续集》,因此从明面上来看,虚竹最后一次出现在武林之中,也就是书末的宋辽大战之时了。
似乎虚竹与大哥、三弟一同平息了宋辽纷争,继而见证了大哥萧峰自戕之后,就这么与三弟道别了,后世再不见关于他的传闻。
其实这说法是不对的,因为金庸在新修版中就明确了,虚竹没有退隐,他甚至在多年后还为萧峰收了个徒儿,替萧峰传承了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棒法给一位丐帮少年。
(虚竹、梦姑剧照)
抛开此事不谈,他也确实不能退隐,因为不只是三十六洞、七十二岛的人需要他去约束,从丁春秋那儿转投灵鹫宫的星宿派旧部们,也需要一个强者来制约,所以虚竹必须留在灵鹫宫。
既然如此,虚竹完全有可能成为后天龙时代的武林至尊一般的存在,他又怎会销声匿迹?
或许答案很简单,正是因为他过于强大,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虚竹已经强大到另一个势力无法对他坐视不管了,所以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而那个势力,正是明教。
二、野心勃勃的魔头
虚竹掌管的灵鹫宫势力地处西域天山一带,而明教势力的总坛光明顶也在西域,原本二者相安无事,可虚竹收服了三十六洞、七十二岛以及灵鹫宫的势力之后,他的存在一已经威胁到了明教,明教中人自然无法对他坐视不管了。
当然,这里有一个问题,金庸笔下的明教似乎是在《倚天屠龙记》中才正式登场,《倚天屠龙记》的故事发生在元末明初之时,而《天龙八部》的故事则是发生在北宋哲宗时代,这中间相差数十年,虚竹如何能遇上他们?
其实这就要怪咱看书不仔细了。
明教确实是在《倚天屠龙记》中才登场,但他们早在大唐时期就已经活跃于武林之中了。
比如张三丰就提到过关于他们的往事:“魔教中人规矩极严,戒食荤腥,自唐朝以来,即是如此。北宋末年,明教大首领方腊在浙东起事,当时官民称之为‘食菜事魔教’。食菜和奉事魔王,是魔教的两大规律,传之已达数百年。宋朝以降,官府对魔教诛杀极严,武林中人也对之甚为歧视,因此魔教教徒行事隐秘,守规吃素,却对外人假称奉佛拜菩萨,不敢泄露自己身份。”
(郭靖、周伯通剧照)
而《射雕英雄传》中,周伯通也提到过,北宋徽宗时代,皇帝就派了黄裳去征讨明教,结果失利,那黄裳是隐居四十年苦心习武,这才创出了《九阴真经》。
所以明教在天龙时代也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他们与江湖中的那些门派没有利益冲突,这才没有插手江湖之事。
但如今不同了,虚竹统领下的灵鹫宫势力眼看要称霸整个西域,他们如何能放任不管。
于是当时的教主便带着一众人马杀向了灵鹫宫。
三、忍气吞声的段誉
说来灵鹫宫的这帮人也不是吃素的,无论是三十六洞、七十二岛的人,还是星宿派的旧部,他们哪一个不是凶神恶煞一般。
尽管明教那帮人来势汹汹,但光是缥缈峰的山川之险就已经让不少明教中人死在半路,当他们杀到灵鹫宫的时候,已经只剩半数人马。
此时他们面对的是虚竹以及他的一众手下,一场大战一触即发,双方誓要争个你死我活,自然都是不留余力。
(明教剧照)
虚竹用天山折梅手、天山六阳掌、小无相功对付敌人,始终是难以招架,于是他灵机一动,使出那生死符,想用这不讲武德的暗器伤人。
可明教历代教主都修炼过那乾坤大挪移,那神功一出,居然也有类似于慕容家族斗转星移的功能,那教主也能够做到“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虚竹的生死符固然伤到了那教主,可那被反弹回来的生死符,竟也打入了虚竹以及灵鹫宫的一众手下体内。
在场之人无不被这生死符折磨得死去活来,虚竹虽然有化解之法,但那明教教主和法王、使者们如何会给他喘息的时间,就这样,双方都力战至最后一刻。
灵鹫宫就此覆灭,而明教一方也死伤惨重,从此在武林中销声匿迹了数十年。
而段誉听闻虚竹的死讯却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他根本不具备为虚竹报仇的能力。
那明教虽然受了众创,但仍是人丁兴旺,新一代的法王、使者甚至可能比前任更强,他若不带上一众人马,如何打得过?
(虚竹、段誉剧照)
可要去西域就要途径大宋、大辽,试问他这兴师动众之举会不会被大宋、大辽觉得另有所图?
若是他只带几个心腹手下,或是只身去闯那光明顶,那无异于白送人头。
因此他只能忍气吞声,此事也常常困扰着他,以至于他在当了四十年皇帝之后愤然出家,这才让自己释怀。
如此一来,诸如“虚竹为何会突然暴毙”“段誉为何出家”“明教为何销声匿迹”等问题就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