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荣巷,历史街区的天花板在哪里?

麴义看金 2025-04-09 14:17:04

提起无锡的荣巷,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是以荣宗敬、荣德生为代表的荣氏家族。

当年毛主席曾经如此评价:

“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首户”家族的头衔,也为荣氏的故居“荣巷”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前段时间,我走访荣巷历史文化街区,街区负责人告诉我,围绕荣巷历史街区的提升改造正有序进行中,在对历史保护建筑进行修缮、活化利用的基础上,要打造更多具有文化特色的城市IP。

历经百年风霜,许多事物都已经被时代洪流改变,但走进荣巷后我发现,这里不光完好保留着古镇的历史,还在不断升级业态,逐步重现当年的繁荣。

过程中,这座古镇的变化一度让我感到震惊,

一个文旅体验消费的新地标即将崛起。

01.

让老建筑焕发新活力

事实上,荣氏与荣巷对无锡的影响极深,最早的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明代。

明代初年,荣氏始祖荣清迁居无锡,于龙山南麓、梁溪河下游北岸垦荒建宅,不仅在无锡扎下了根,还发展出了上荣、中荣、下荣三个自然村落。清代康熙二十四年(1685),荣氏族人开始兴建荣氏宗祠、修订宗谱,形成庞大的家族根系,三个村落也逐渐交融,后被唤作“荣巷”。

清末至民国,以荣宗敬、荣德生为代表的荣氏后人在民族工商界迅速崛起,陆续回乡兴办工厂、学校、商铺,修缮房屋、道路,为荣巷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

时过境迁,荣巷的整体面貌几经更易,如今的荣巷历史文化街区就是曾经“下荣”村落的所在地。

目前,街区内共有一百余座具备地方特色的近代建筑,包括荣德生故居、大公图书馆、公益小学在内的多数历史建筑依旧保存完好。

并且经过精心的修缮还原以及对建筑空间的活化利用,许多老宅得以“焕发生机”:

去年3月,荣毅仁纪念馆正式焕新启用,街区流量一度猛增,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打卡参观,不仅为了一睹“民族工商业先驱”的传奇历史,也为捕捉这里赏心悦目的满园春色。

同步升级的大公图书馆与中信书房品牌达成合作,如今已经变成一个集阅读、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当中还陈列了不少文创产品。

而在荣巷的核心区,荣光世进士第、荣坤生旧宅、荣叔良旧宅等三座省级文保建筑的修缮工程正在紧锣密鼓推进,未来也将在其中引入更多的文旅消费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当中的荣光世进士第是荣氏唯一的进士荣光世的故居,也无锡唯一仅存的进士家宅。在宅中生长着一株百年的“活文物”铁线莲。

关于其由来,无锡民间有这么一件轶事:

华氏后裔华锡琦为清末大臣,在他家花园中有一株祖传的铁线莲。当年,荣光世的儿子荣子俊同华锡琦的女儿订婚后,华锡琦问女儿需要什么陪嫁。他女儿直言不讳地说,不需要金银珠宝,只希望把园里的铁线莲移植到荣家去。

华锡琦答应了这一请求,将半株铁线莲移植到进士第中,于是荣家才有了这一珍贵的异卉,但遗憾的是,华家的半株铁线莲却很快枯萎了。

如今,这株进士第中的铁线莲虽历经百年风雨,仍然枝繁叶茂。待建筑修缮完成后,结合进士第的历史文化背景,这里很可能成为下一个热门打卡地。

街区里还有一座1915年建造的“晴雨操场”,顾名思义,就是晴天和雨天都能开展活动的室内体育活动场所。

当年,中国仅造过两个晴雨操场,其中位于北师大的一座早已湮灭,如今荣巷的这座晴雨操场是仅存的“全国唯一”。出于对建筑的保护,游客目前还无法步上操场二楼,而随着后续的修缮方案落地,登楼观景有望成为可能。

02.

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除了对历史建筑的修缮和活化利用外,这次升级改造过程中还有一个即将对外开放的重磅项目:

无锡名贤文化交流中心。

建筑总高三层,展陈面积约2000平米,通过20个人物分类展示了480位历代无锡名人,结合无锡的地缘、历史发展与经济地位,串联起无锡生生不息的文脉传承。此外交流中心还将打造无锡重量级的非遗作品展示区,未来将在街区开展非遗体验活动。

我替大家提前参观了一下,暂不剧透,但是我相信,你一定会和我一样连连发出“他/她竟也是无锡人”的惊呼。

从文学巨匠到工艺大师,从体育明星到政坛伟人,这里群星荟萃,一定会成为无锡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不仅如此,在无锡著名的一条荣巷老街上,还要打造出一个地标项目:

荣巷大集。

▲荣巷老街今景

在清末民初时期,荣巷老街曾经是荣巷镇上最繁华发达的“步行街”,涉及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各式用品的菜场商铺,在这里应有尽有。

而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消费场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老街如同完成了历史使命一般,陷入了沉寂。

如何让老街“活过来”?

经过充分调研,街区决定将聚焦在地饮食文化和宠物它经济,利用老街西侧院落式建筑特点,打造成围合式沉浸游园市集。

建筑改造与招商同步启动,将形成“江南特色名点+非遗体验场景+它经济互动区+网红民宿茶馆”的业态格局;同时紧扣宠物它经济主题,计划引入萌宠乐园,打造集娱乐、艺术与社交一体的人宠友好第三空间。

总而言之,就是在荣巷江南文化的底色上,充分点缀年轻人喜爱的生活体验元素,引入新服务、新场景、新业态,让原本的“老街“充分“年轻化”。

03.

留得住乡愁,望得见远方

在街区负责人的介绍中,我反复听见一个关键词,IP。

的确,现如今各地火爆的文旅消费,都紧紧围绕文化IP来打造,比如成都的三星堆、泉州的簪花、敦煌的飞天壁画等等。

▲街区改造的效果图

作为以“民族工商业”为主要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荣巷的IP打造则分为两大部分。

一方面,在街区整体的风格上,就要有足够的“荣巷Style"。既要保留当地特色的历史风貌,又要充分融入现代化生活,即在保留原汁原味的荣巷建筑风格的同时,加强街区商业氛围的改造。

负责人的一句话总结得相当诗意且精辟:要留得住乡愁,望得见远方。

在美术陈列上,要立足本土文化IP,结合非遗老字号联名、网红IP快闪等,利用艺术亮化工程植入互动投影、声光秀等科技元素,打造如“西浜灯会”、“民国时光邮局”等具有荣巷特色的艺术场景。

在招商落地上,不能只盯着大品牌,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让品牌与荣巷进行深度共创:不仅有物质的交换,更有精神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

街区引入商业的初衷,就是希望这里的每一家店铺,每一个品牌,都能成为荣巷故事的一部分,共同塑造出街区的独特风貌和持久魅力,这也将成为荣巷商业的最大亮点。

另一方面,荣巷也在初步计划推出自己的特色文化IP:

“荣巷有故事”

围绕“实业救国 工商史诗”、“家国情怀 家风传承”、“非遗手作 体验文化”三大主题,把文化转为旅游体验,讲好一支荣巷故事。

不仅如此,街区还将推出线上展览、红色情景剧以及丰富的分众教育活动及文化创意活动与产品,比如围绕荣毅仁纪念馆以“家国情传承”作为宣传重点,同时紧锣密鼓地开展街区文商旅活动,设计文创产品,开发多元化研学活动……

而在我看来,荣巷确实有太多的故事可以挖掘,除了荣氏家族跨越百年的创业奋斗历史之外,这里还有荣氏族长荣福龄、荣巷镇首任镇长荣梅春、中共地下党员荣容之等等传奇人物,只要仔细调研,都能找到足够打动人心的好故事。

静静地行走在春日里的荣巷,这里的每个建筑都在诉说着更多的历史。

0 阅读:3

麴义看金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