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中国科技界再传重磅消息——复旦大学与北京大学团队先后宣布成功研发全球首款基于二维材料的无硅芯片,彻底打破传统硅基芯片的技术框架,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这一突破不仅展现了我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创新实力,更可能为长期受制于高端光刻机的国产芯片产业开辟一条“换道超车”的新路径。

“原子级厚度”颠覆传统:无硅芯片的三大优势
此次发布的2D无硅芯片采用铋基、二硫化钼等二维材料,厚度仅0.7-1.2纳米,相当于传统硅基芯片的千分之一。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三方面:
1. 超低能耗 :0.5伏电压即可驱动,功耗比同性能硅芯片降低90%以上,手机续航或翻倍,物联网设备甚至可实现“十年免换电池”。
2. 柔性应用潜力 :原子级薄层赋予芯片可弯曲特性,未来可应用于折叠屏、穿戴设备甚至植入式医疗传感器。
3. 极端环境适应性 :耐高温达200℃,适用于航天器、深海探测等场景,中国火星探测器的“心脏”或将迎来升级。
北京大学团队更指出,这种材料的电子迁移速度是硅基的三倍,且通过三维堆叠技术,计算密度大幅提升,为AI大模型训练提供更强算力支持。
绕开EUV光刻机“卡脖子”:国产芯片的破局密码
长期以来,高端光刻机(如荷兰ASML的EUV设备)是制约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关键瓶颈。而此次无硅芯片的突破,从材料和工艺层面实现了“降维打击”:
兼容现有产线 :二维材料可直接在传统硅基晶圆上生产,70%的制造工序沿用成熟技术,无需依赖EUV光刻机,中芯国际等厂商可快速转型。
自主技术闭环 :复旦大学团队基于开源RISC-V架构设计芯片,避开ARM、X86的专利壁垒,从指令集到制造工艺实现全链条自主可控。
成本与良率突破 :通过AI优化工艺参数,二硫化钼晶圆良率达99.92%,反相器良率99.77%,为量产奠定基础。
业内专家分析,若二维芯片技术成熟,中国或彻底摆脱对7纳米以下先进制程的追逐,转而通过新材料和新架构重塑产业规则。

行业变革前夜:中国半导体的“多赛道突围”
无硅芯片的诞生,不仅是单一技术的突破,更折射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战略转型:
1. 技术路线多元化 :除二维材料外,碳基芯片、光子芯片、存算一体芯片等七条赛道同步推进,形成“多路径创新矩阵”。
2. 生态构建加速 :华为、中科院等已布局二维芯片研发,计划5年内推出“二维-硅基”混合芯片,逐步构建自主生态。
3. 全球竞争格局生变 :国际半导体巨头或面临“路线抉择”——继续深耕硅基技术,还是转向新材料研发?中国在这一领域已占据先发优势。
挑战与机遇并存:产业化之路仍待攻坚
尽管前景光明,二维芯片商业化仍需攻克三大难题:
量产稳定性 :12英寸晶圆的二维材料均匀性需进一步提升,良率目标需达99.99%以上。
散热瓶颈 :原子级薄片散热性能较弱,高频运算可能引发过热问题。
生态适配 :RISC-V架构生态尚不完善,需吸引更多开发者加入。
从“追赶”到“定义赛道”
从硅基到二维材料,中国半导体产业正从“技术追随者”向“规则制定者”蜕变。这场“原子级革命”不仅关乎芯片性能的跃升,更是一场全球科技话语权的争夺。正如复旦大学团队所言:“我们不是追赶者,而是新大陆的发现者。”未来,中国能否借二维芯片开启半导体新纪元?让我们拭目以待。
又是所谓科研机构搞出来的“突破”,实验室产品,并非产业界生产线上批量生产出来的东西,除了吸引眼球有利于评职称,没有多大卵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