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行业在今年出现涨价趋势!
“共享单车价格比公交车甚至打车还贵”引发了广泛讨论。
有用户认为,涨价是企业依据单车管理成本对价格做出的反应,长期低价难以负担单车在日常运营中的维护与投放成本,不利于共享单车行业的良性发展。也有一些用户认为平台通过前期的低价与补贴吸引关注,并逐步提高其用户粘性,随后再涨价以提高其利润。
有网友称:
“再涨就只坐得起公交车了”
“几个共享单车App的月卡加起来都够买辆自行车了。”
“连共享单车自由都不能眨眨眼随意实现了。”
“小电驴的快乐谁知道?充电半小时,能跑100多公里。看了邻居家的小电驴,准备最近买一辆。”
据北京商报,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自行车上游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超10%,原材料上涨的压力正在从自行车制造企业向下游传导。
多家共享单车宣布涨价!近日,美团单车宣布,由于硬件和运维成本的增加,2022年8月10日23时起,美团单车骑行畅骑卡无折扣价将进行如下调整:
7天卡无折扣价调整为15元;30天卡无折扣价调整为35元;90天卡无折扣价调整为90元。
据悉,这三档骑行卡目前价格分别为10元、25元、60元。
据了解,此次美团上调的是畅骑卡无折扣价。无论美团、滴滴青桔还是哈啰,用户目前在这些平台实际购买月卡、周卡的价格,都是在原价基础上打折后的优惠价。
以北京地区为例,哈啰的30天月卡原价价格目前为35元,支付宝购买实际支付价格为15.33元,哈啰App购买价10.33;美团30天畅骑卡目前原价25元,实际支付价格为16.8元,此次上调后,30天月卡原价与哈啰持平;滴滴青桔单车30天畅骑卡目前原价仍为25元,实际支付价格为12.5元。
当然,无折扣价并非是最终优惠价格,实际购买价格可能因使用优惠券而发生变化。
虽然目前暂不清楚美团此次调整无折扣价格后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如何,但平台上调原价,无疑让人们嗅到了共享单车涨价的气息。
“最近几个月都是自动续费月卡,去超市300米路程我也骑车,骑了就是赚到。”
日常对公共出行情有独钟的市民潘先生表示,自己仍将继续使用共享单车。
有部分网友为,涨价是企业依据单车管理成本对价格作出的反应,长期低价难以负担单车在日常运营中的维护与投放成本,不利于共享单车行业的良性发展。“经常深夜还看到共享单车工作人员在摆放车辆,车好、有车骑更重要。”市民王先生对此次调价表示理解。
也有部分网友表达了不满,认为平台通过前期的低价与补贴吸引关注,并逐步提高其用户粘性,随后再涨价以提高其利润。
记者从行业人士获悉,原材料、运维成本上涨,确实是共享单车行业目前面临的一个趋势。如何在早年烧钱、低价揽客带来的消费惯性之下,平衡合理运营价格与市场反馈,或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难题。
美团单车并不是这两年来首个宣布涨价的共享单车平台。
据北京日报,今年1月起,哈啰将骑行套餐7天卡涨至15元,30天卡涨至35元。哈啰单车在当时发布的公告中表示,涨价系因硬件和运维成本增加。有多地网友称,哈啰单车起步价已从每半小时1.5元提升至半小时2元,目前沈阳、长沙、佛山、绵阳、珠海等多个城市单次骑行涨价已生效。
经历了共享单车“大战”,如今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之后,共享单车的价格一直在上涨。
这一年以来,也有不少用户反映共享单车优惠越来越少,骑行价格一直在攀升。
对于本次涨价原因,美团单车在涨价公告中提到为“硬件和运维成本增加”,而此前哈啰单车的涨价原因则为“运维人力投入和产品折旧成本增长”。
这也就意味着,经过早期的烧钱抢市场阶段后,共享单车如今进入理性竞争阶段,而随着上游成本和运维成本的提高,涨价成为整个行业的普遍现象。
2015年起,中国共享经济风起云涌,共享单车数百家企业展开烧钱大战,直至2019年前后,神话破灭,国内共享单车昔日两大巨头,摩拜单车被美团收购,ofo则遭遇资金危机,共享单车市场惨烈洗牌。
从共享单车的涨价史来看:
2016年9月,摩拜和ofo相继进入市场时,共享单车最初价格为0.5元/半小时,随着后续其他车型的推出,共享单车的价格调整为1元/小时。
如今,公开信息显示,目前,中国共享单车的市场均价为30分钟内起步价1.5元,后续平均1元/10分钟。
今年,许多平台都调整了价格,提高至30分钟1.5元、2元不等。
低价策略已过时北京商报报道,共享单车解决了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将便利送到城市居民脚下,但如今这一脚越来越贵了。
短短数年,几度风雨。共享单车是个有故事的“同学”,经历过大风大浪,也目睹了你来我往。
共享单车最火爆的时候,两大巨头摩拜和ofo小黄车瓜分市场。不过后来,ofo小黄车倒下,摩拜也卖身给美团,两者都留下一地鸡毛。
倒在春天里的ofo,成了名副其实的前车之鉴。ofo偶尔还会出现在媒体的视野中,但大众记忆里只剩下退不了的押金了。
流量获客,不计成本,共享单车是细分业态里的一面镜子。互联网巨头进入,开启烧钱推广模式,一种应用或者一种服务才能真正进入普通大众视野。
单车是随处可见的影子。中国的不少公司,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未上市的初创公司,经常试图超越对手,为追求市场主导和产业领导地位,牺牲短期利润以获得用户流量。
成也烧钱,败也烧钱,已经败退的前车打不起消耗战,更意味着单车经济这块蛋糕,即便是拥有较大体量的互联网巨头,也无法仅凭砸下巨资而奠定胜局。
以无止境的低价策略甚至补贴倒找占领市场并挤掉其他竞争者的打法也过时了。一再的亏损,大幅裁员、管理层剧变、资金链紧张,往往是危险的前兆。背后的经营之困,始终是绕不开的牵绊。
复工后的共享单车曾迎来了短暂的“第二春”,共享单车成为人们必要的出行依赖。
而随着共享单车对于线下红利的发掘已趋于稳定,资本的扶持力量弱化,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无论背靠大树,还是独自乘风,这道题早晚要答。
来 源丨21财闻汇、北京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韩永先)、北京商报(陶凤)、钱江晚报、新闻晨报、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