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由于老美对国内采取了一系列的打压措施,致使国内的工业成本大幅上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制措施,其中,限制稀土、镓、锗等稀有矿物的出口,给了美方当头一棒。
由于稀土在军民两用市场的特殊性,致使美方不得不尽快解决相关矿物的进口问题。而为了解决稀土的供应,美国从拜登掌权时期就一直在规划着重建稀土供应链。
前不久,美国主导下要与乌克兰签署的矿产协议以及有关格陵兰岛的言论,目标都指向了对方的稀土矿产。由此可见,稀土的争夺战已经全面打响,美方欲重建稀土供应链缓解自身的原材料危机,德媒却犀利点评——结局早已注定。

德国《工业观察》发布了一份令西方脊背发凉的报告:即便美国能在格陵兰挖出够用200年的稀土矿,这些矿石依然要穿越半个地球送到中国湖南的冶炼厂。
这不是地缘博弈的阴谋论,而是中国用四十年打造的稀土工业铁幕——从矿山爆破到量子计算机的钕磁体,每个技术隘口都站着持剑的"中国标准"守卫。
这场被误读为资源争夺的战争,实则是工业文明代际鸿沟的残酷具现。美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稀土储量仅占全球36%,却掌控着93%的永磁材料产能和88%的高纯金属专利矩阵。

就像赣州稀土集团的"矿山-冶炼-应用"黄金三角:矿石在井下就被5G无人车送入智能分选线,48小时内就能变成深圳无人机电机的镀膜材料,这个速度让德克萨斯矿场的经理们看着堆积如山的精矿痛骂FCC的频谱分配政策。
五角大楼不是没有挣扎过。
其"关键材料自主计划"投入的270亿美元,在蒙大拿州撞上三重铁壁:EPA环评否决了83%的冶炼厂选址、工会规定的安全规程使人工成本飙升400%、更致命的是美国本土稀土分离技术至今仍停留在1990年代水平。
当通用动力公司试图生产F-35战机所需的镝铁合金时,仍不得不向中国购买经过39道工序提纯的原料——这些闪着冷光的金属粉末,每克的运输成本比等重的钻石还要贵。

中国对稀土的控制早已超越物理开采,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先进技术,将稀土这一矿物“点石成金”。即便美方掌握了有关的原材料,但缺乏提取及深加工工艺,也无法解决有关原材料的“卡脖子”问题。
这种将资源、技术、市场熔铸成一体的能力,使得美国《国防生产法》划拨的150亿美元重建资金,在现实面杯水车薪——华盛顿计划2035年建成的稀土精练基地,其设计产能甚至不及中国2024年关停的包头第三冶炼厂。

德国经济研究所层用"时空折叠"来形容中美在稀土领域的差距:当美国矿工还在格陵兰冰盖上搭建临时营地时,中国的深海采矿船已在马里亚纳海沟提取出纯度99.99%的稀土结核;当国会山争论该采用传统冶金还是生物提纯技术时,赣州实验室的量子计算机已迭代出第12代智能萃取算法。
就像观看一部被剧透的纪录片,所有人都清楚结局在1983年就已注定——那一年,徐光宪院士的串级萃取法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而美国此时正忙着将稀土产业转移至海外。

在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战略推演沙盘上,稀土战争的终局清晰得令人窒息:到2035年新能源需求井喷时,中国三大稀土基地将控制全球79%的永磁材料、68%的催化剂和92%的航天合金。届时,即便美国重建起采矿-冶炼的基础链条,也会发现自己不过是新时代的"矿石搬运工"。
这场较量的真正胜负手,或许就藏在赣州某间实验室的黑色金属箱里。正如德国媒体所说的那样,中美在稀土这一稀缺资源上的结局,实际上早就已经注定了。即便美国未来掌握了大量的原材料,也会由于缺乏冶炼技术无法生产出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对此,你又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