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米汽车交出了一份充满争议的成绩单:公司汽车业务2024全年营收321亿元,交付新车13.68万辆,却亏损了高达62亿元。平均每卖出一辆车,小米就要倒贴4.5万元。如此惊人的数据,让外界不禁质疑:雷军投入百亿造车究竟图什么?难道真是来做慈善?
当这个疑问在社交媒体上不断发酵时,我们或许可以在雷军在年度演讲中寻找到答案:"我们不是在卖车,而是在建设一个让每个人享受智能出行革命的生态。"这句话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科技巨头对中国汽车产业未来二十年的战略布局。

从财务数据来看,小米汽车2024年确实经历着"流血狂奔":一季度亏损22亿,二季度18亿,三季度15亿,四季度7亿,亏损幅度逐季收窄的背后,是产能爬坡的艰难历程。但若细看业务本质,事情远没有表面数据那般悲观。
当15.4%的二季度毛利率攀升至四季度的20.4%,全年综合毛利率达到18.5%时,意味着每辆售价23.5万元的SU7,实际制造成本已控制在19.2万元左右。按此计算,单台毛利达4.3万元——这个数字已超过多数传统车企。与小米手机发布的预售模式类似,小米汽车依靠海量订单的排产,也实现了带量采购进而降低整车的制造成本。

首先,小米造车会出现这么大的亏损,主要原因是前期有超过百亿的研发投入没有收回,共产建设摊销数十亿。这些前期投入的费用,让每台车下线背负就要着超过8万元的"历史成本"。
不过呢,就好比特斯拉上海工厂建成之后,单车成本一下子降低了 30%这种情况。等到小米工厂的年产能达到 30 万辆的时候,这些成本也会很快的被稀释。
当雷军说出"智能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一部超级手机"时,他实际上就在用自己的商业眼光,来重新定义汽车产业的游戏规则。当同等配置下小米汽车的售价远低于同行时,这场朴实无华的商战就早已确定了赢家。

其次,小米汽车的亏损,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小米"人-车-家"生态的闭环。即便造车不赚钱,用户可能也会因为购买了小米汽车而去购买小米的旗舰手机、手表乃至于家电设备。试想一下当汽车成为移动的智能家居控制中心,小米生态链之下的产品复购率将会获得怎样的提升?
回望历史,几乎所有成功的车企都经历过"战略性亏损期":特斯拉连续亏损17年,蔚来烧掉400亿才迎来盈利曙光。但资本市场给予的万亿美元估值,也证明了这个产业的特殊价值规律。小米汽车的入局时间较晚,想要打出自己的知名度就必须比其他厂商更会营销、更舍得亏钱。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或许我们会发现:小米造车所出现的62亿亏损,只不过是雷军叩开万亿市场支付的"门票钱"。
就像亚马逊当年持续亏损也要建设物流体系,京东烧钱自建仓储一样,雷军用自身的行动给出了标准答案。或许,只有当某天小米汽车像手机一样成为年轻人的第一辆智能汽车时,人们才会理解为什么雷军的商业眼光足够令人敬佩。

雷军用小米短期的亏损,让世界知道了中国有小米这样一家实力强劲的新能源汽车公司的同时,也让小米的性价比策略更加深入人心。62亿亏损本质是战略投资,小米用硬件亏损换生态扩张和数据积累,当汽车成为移动的“MIUI设备”,雷军的科技普惠蓝图才能实现真正的闭环。
前期肯定亏损,拿地建厂买设备招人才都需要钱!隔壁贴牌不需要花费很多请个代言,开个发布会吹牛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