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工业革命红利,造就了欧洲传统汽车工业体系,为欧盟成员国的打造世界汽车品牌奠定了基础。
三十年前,中国抓住了全球汽车产业转移红利,用市场换技术,融入了欧美主导的燃油车产业链。
但数十年时间过去,欧美一直封锁核心技术,并且将中国车企排挤在高利润产业链之外,让国产车一直无法真正意义上崛起。
直到中国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完成换道超车,直到比亚迪的出现,中国车企才真正出现了一个技术领航者。
在全球汽车电气化和智能化浪潮中,比亚迪产销量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头部新能源汽车品牌。
但比亚迪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继续在技术上完成自我突破比如“电悬架”技术。
仰望U7上市搭载比亚迪的“电悬架”技术,重新定义了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启全球汽车算法时代。

仰望U7上市首次搭载革命性的云撵-Z电悬架技术,是比亚迪在高端汽车的破局之策,与奔驰S和奥迪A8L等传统百万级豪华轿车展开正面竞争,倒逼进口豪车品牌加速完成48V主动悬架技术的迭代升级,提升中国消费者的豪车驾乘体验。
从宏观产业经济和技术革命的角度来看,这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和技术体系与欧美传统能源产业和技术的博弈。
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欧美一直在发动机和变速箱领域,对中国汽车企业各种卡脖子,牢牢占据传统油车的高利润环节,而中国车企只能在低利润环节苦苦挣扎。
但现在时代变了,全球汽车产业转向电气化和智能化,而在这一领域中国占据了先发优势,通过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业链体系,完成了对欧美传统车企的跨界打击。
比亚迪作为全球的头部新能源车企,发展“电悬架”技术,推出的仰望U7,首次实现悬架系统全面电控化,将行业技术竞争从机械调校模式,转向算法和电机控制的新模式。
这样的转变不只是中国新能源车企对欧美车企的换道超车,更是一次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的技术和产业革命。

站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看,电悬架技术云撵-Z是中国汽车工业第一次在底盘核心领域,实现了技术代差级领先。
比亚迪已经深刻认识到传统汽车纯粹机械性能的时代过去了,汽车产品将通过数字革命,转变为电子科技产品,传统悬架技术也需要走向智能化变革,才能适应电动智能汽车的新时代。
从豪车消费市场来看,电悬架技术的突破对C端豪车消费市场影响很大,奥迪、奔驰和宝马等传统进口豪车销量下滑,而比亚迪仰望U7等国产高端豪车销量不断增长,其中2025年30%的预售订单就来自传统BBA用户的转化。
“电悬架”技术,开创全球汽车算法新时代仰望U7搭载的云撵-Z电悬架技术,其技术原理是将传统的液压传递,转向全电控算法,属于跨代的技术革新。
云撵-Z电悬架技术用4组高压直线悬浮电机,替代了传统的液压减震器,从而实现了悬架系统的全电控化,其核心在于用800V高压系统的悬浮直线电机直接驱动悬架,这样就不存在传统液压油液传递带来的物理延迟。
这种控制模式是在电机直接控制悬架的基础上,再进行数字化算法控制的智能化升级,借助易四方平台的四电机独立控制能力,结合传感器实时反馈的数据,可以实现毫秒级的悬架调节。
从能量系统反馈设计来看,“电悬架”技术形成了能量闭环系统,悬架在运动过程中能够通过动能回收系统,实现反向充电,把原来传统悬架带来的能量损耗,变成了增益的能量,降低能耗的同时,提升汽车的续航能力。
这一技术不但突破了传统机械悬架的物理极限,还将底盘控制从被动适应,升级为主动预判和实时调整的智能算法模式,开启了 全球汽车算法新时代。

在“电悬架”技术赋能下,仰望U7的性能优势也很明显,驾乘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大幅提升。
在响应速度上,仰望U7可以在10毫秒内就完成50次悬架调节,而传统豪车的液压悬架却需要数百毫秒的时间。
电悬架面对现实复杂驾驶环境,反应速度更快,比亚迪仰望U7能在每小时160km的高速驾驶过程中,应对突发路况,而传统豪车很难做到。
在驾驶平稳控制上,仰望U7能够实现多维姿态的控制比如减少Z轴的颠簸性,主动补偿侧倾和俯仰等,还能通过扭矩分配和悬架补偿应对爆胎等极端工况,提升驾驶安全性。
在适应不同驾驶环境上,仰望U7可以实现雪地攀爬,无惧37.5°冰坡,轻松应对极度颠簸驾驶场景,根据比亚迪实测的数据,仰望U7车身轨迹波动幅度,只有传统豪车的十分之一。
在安全性上,仰望U7面对每小时160km的双爆胎场景,也能将车身偏移控制在0.5米内,保持车辆稳定直线制动。
在极限操控上,即使面对3吨车重的极限压力,也能实现绕桩侧倾角仅2.1度的优越性能,而其他传统豪车侧倾角普遍在四到五度。

比亚迪仰望U7上市,首次搭载云撵-Z电悬架技术完成了汽车产业的一次生态重构,也使得比亚迪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专利技术积累,遥遥领先其他车企,形成了更强大的行业护城河。
而“电悬架”技术的出现,也完成了中国汽车文化的一次输出,让中国制造摆脱低价低质的标签,走向中国智造和质造模式,向欧美输出中国的先进新能源技术。
电悬架技术是一条分界线,让比亚迪真正完成了从油车到电车的技术和产业革命,并且为业内同行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可复制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发展模式。
快点开源系统和维修,锁定新的标准和生态,这才是该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