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除三害》的讽刺:警察做不到的事,通缉犯做到了

兴韩行 2024-04-04 02:33:17

看了数篇电影评论,大同小异,其中,包括胡锡进的观后感。

有的解析电影艺术架构,有的感叹电影尺寸边界和视觉冲击,或是点评演员人物演技等等。可谓是王顾左右而言它,都没谈到点子上。

胡锡进还苦口婆地提醒观众,不能因为一部犯罪片《周处除三害》,就把台湾看扁了,觉得它深度阴暗,民不聊生,那就过了,属于把批判性的虚构当写实看了。

胡锡进还是那个风格,他一直很认真地把观众当成三岁小孩。

依在下之见,中国台湾省制作的《周处除三害》是一部巨大的讽刺电影片:警察做不到的事情,通辑犯做到了!

当然讽刺的是台湾警察。

“周处除三害”的典故源自《世说新语》,里面记载,古时有个叫周处的年轻人,仗着自己力气大,武功高强,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人们见了就躲。因此,人们将周处与当地的猛虎、恶龙一起称为‘三害’。后来,周处一人斩杀猛虎和恶龙,浪子回头、改邪归正,至此,当地‘三害’都被除掉了。

《周处除三害》在中小学教材上可以看到,教材引导学生评价周处的作为,从而得出浪子回头金不换的道理。但是没有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地的好人,那么多的百姓,不能除三害,只能是周处这样的坏人才能除掉三害?

为什么?

既然教材教育没有引导学生反向思考的本事,那么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写手同样不会思考:为什么好人做不到的事,坏人却能做到?

电影所表达的讽刺感和典故题材是一样的,杀手陈桂林是在台湾通辑榜上排名第三的坏人,上了通辑榜的前三名,都是台湾警察无可奈何的角色。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大坏人,在一个阴差阳错的机会下,认为自己快要死了,然后决定除掉通缉榜上排在自己前面的两大罪犯,以达到扬名立万目的。

凭借不择手段的暴力和血腥,通缉犯陈桂林完成了警方都不能完成的任务,他独自一人干掉了通缉犯香港仔,团灭了邪教。最后,也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至此,三大公害被除掉了。

电影《周处除三害》比典故“周处除三害”的除得更彻底,因为“周处”本人杀手陈桂林也死了。

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带给观众的淋漓痛快,显然要高于今年春节期间所有电影档。遗憾的是,大陆无法拍出这样的题材,别说拍周处除三害,即使像《人民的名义》这样广受欢迎的电视剧,居然都没有重播的机会。

《周处除三害》电影让人想到网红铁头打假的事情,当然,并不是说铁头就像电影里的坏人,但是铁头的行事手段确实比平常意义上的好人要狠得多!风格也要张扬得多。

所以,偌大一个国家,只有一个铁头像铁头那样的风格打假。于是,一个问号出现了,当人们质疑铁头打假的动机和方式的时候,不妨在心里问一句:好人都去哪里了?铁头能做到的事,那些好人能做到吗?官方能做到吗?

0 阅读:0

兴韩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