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重播了无数次,为何《人民的名义》却成了一锤子买卖?

兴韩行 2024-04-06 05:06:07

现象级电视剧都有难以模仿和复制的风格。

比如燕双鹰的气质:我赌你的枪里没子弹。又比如李云龙风格: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

《人民的名义》算得上是另一类现象级电视剧,这部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出品的反腐剧,经历了无人敢投资金,某些领导阻扰之后,终于在2017年由湖南卫视播出,收视率突破8%。

大家知道,影视审查制度和舆论管控是比较严格的,曾经有作者在网上发文披露腐败,遭遇了跨省抓捕并以涉嫌诽谤拘留。何况是一部如此大尺度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得以与观众见面,实属不易和罕见。

遗憾的是,同样是现象剧,亮剑重播了无数次,《人民的名义》至今没有在各大电视台重播。即使《人民的名义》被湖南卫视买断了独播权,但湖南卫视也没有重播。从某种程度上说,算是打进了冷宫。

既然有收视率,却没有重播,显然不合乎商业逻辑。事物反常必有妖,这个现象引发了观众的猜测和联想。

《人民的名义》剧情围绕一家民营工厂的拆迁案而展开,展现出利益之下各种社会百态、官场水深与扭曲的人性。在腐败与反腐败两方力量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剧情与人物设置,将体制和权力运作展现在影视舞台,触发了观众思考一些触及本质的现实问题。

上层主流破除阻力,《人民的名义》得以播出,影视宣传本意是通过当代检察官维护法制公平和正义,查办贪腐案件的故事,表达上层建筑坚定的反腐意志,以达到批判一切腐败和懒政现象。

可能是电视剧名字没起好。名义,是做事的时候用来作为依据的名称或称号。《人民的名义》剧名充满了想象和玩味,假如名字改成《检察官亮剑》,或许少了一些无法言传的味道。

也不至于有些观众一不小心,看过电视剧之后,居然将《人民的名义》理解成了“权力的名义”和“岳父的名义”等等,影视评论走向这个局面,显然不是官方主流所乐见的。

就好比父母给孩子看《西游记》,原本是为了让孩子学习唐僧师徒不畏艰难,历尽千辛万苦求取真经的精神。

未曾想,孩子看到的是《西游记》里面腐败的天庭和无能的玉帝,藏污纳垢的佛界和虚伪的如来,从而对天庭和佛界都失去了兴趣和信任,宁愿相信世界真的就是一个草台班子。

上层主流与不少观众发生的影视艺术审美的分歧,短时期内,可能是一个难以调和的局面。

在主流眼里,高育良、祁同伟、孙连城、高小琴都是绝对的反派。侯亮平、钟小艾、陈岩石、沙瑞金、李达康都是根正苗红的正面人物,是官方需要的正能量和主旋律标杆。

没想到,整部剧看下来,很多观众居然不痛恨祁同伟,也不讨厌孙连城,甚至同情高小琴姐妹悲惨命运。

相反,部分观众反感钟小艾和侯亮平夫妇,反感见风使舵的GDP达康书记。

按理说,腐败分子倒台的时候,观众应该欢呼才对。可是,当剧中的祁同伟放弃狙杀侯亮平而自尽;当高小琴姐妹最终面临法律审判;当高育良被带走的最后一刻,深深地望向办公大楼的时候。

此情此景,观众的心理稍显复杂,似乎并没有那种大获全胜、从此天下太平的感觉。

观众之所以将“人民的名义”理解成“权力的名义”、“岳父的名义”,剧中那位惊天一跪,平步青云的汉东省公安厅长祁同伟是最好的解释。

还有那个高高在上、光芒万丈,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的侯亮平,如果没有背后权力资源的支撑,侯亮平早就挂在高晓琴的山水庄园了。

在主流眼中,光明区区长孙连城无疑是懒政官员的代表,是有损组织形象的。但在观众看来,整部剧中只有孙连城活明白了,才是大智慧。虽然他仕途不顺,但是不贪不腐,最终却开悟了,选择激流勇退与星星为伴。

俗话说,无欲则刚,在剧中,孙连城是唯一一个敢和比他高两级的领导拍桌子,也敢批评老百姓的官员。

“啪!你让我们怎么作为,别降什么三级了,我辞职我不干了,行吗?”

孙连城在直播会议上对李达康拍卓子的行为,成了剧情难忘的一幕。这种在官场上绝对不允许的行为,在观众看来,却十分解气,因为李达康太霸道了。

孙连城不唯上,不追求个人政绩,虽然他不为老百姓干实事,但也胜过那些喜欢折腾老百姓的官员,这是部分观众欣赏他的主要原因。

三枪换来一张证书,一跪却成了公安厅长,祁同伟的命运谁又能懂?

当年,祁同伟与罪犯战斗,身陷绝境的时候,凭着一首儿歌找到了人民,剧终之际,却又在他找到人民的地方自绝于人民,当祁同伟在持枪自杀前高喊“没有谁可以审判我,老天爷也不行”之后,一个充满了坎坷与讽刺的角色命运就此落幕。

祁同伟出身寒门,当官之后,乐于“照顾”亲戚,用梁璐的话说:“只要祁同伟愿意,他们村子里的野狗都能变成警犬。”

反观侯亮平,主打一个绝对正派、一身正气、六亲不认,没有人情味。这本应该是官员应有的清廉,却不受一些观众的待见。

祁同伟在公安和检察双方力量围捕之下,吞枪自杀,成了《人民的名义》结局的标志。祁同伟拒绝接受法律的审判,是他的内心的信念写照,即:“英雄在权力面前是拗不过的,英雄在权力面前是什么呀,是工具。”

三枪换来一张英雄的证书,他当然是曾经的英雄,同时也是他自己眼中的“权力的工具”,当够了工具的祁同伟选择自杀以绕开法律的制裁,映证了他欲“胜天半子”的人物性格。有些观众感觉自己就象另一个版本的祁同伟。

《人民的名义》让远离权力的普通观众为之震撼,感观复杂。剧情中,每个人物都有着特定苦衷和压力,面对着不同利益的诱惑,在释放着自己的能量和欲望,是反腐剧《人民的名义》与众不同的地方。

古往今来,反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和课题,《亮剑》毕竟是面向历史的题材,歌颂特定时期中国军人特有的亮剑精神,所以重播一万次都没有任何异议。但是《人民的名义》却很容易影射当下环境敏感和尖锐的问题,形成难以管控的舆论,这些都成为它没有重播的原因。

社会需要两袖清风,不食人间烟火的侯亮平,就像社会需要“包青天”一样。在大多数人的心里,希望中国有更多的“包青天”主持公道,但是轮到自己有事的时候,又希望有一个像祁同伟一样的亲戚罩着。

这种自相矛盾的价值观,恐怕只有权力本身才能说得清楚。人民的名义恰好诠释了权力金字塔的特殊逻辑:权力在权力下胡作非为,权力也在权力下灰飞烟灭。

虽然《人民的名义》没有重播,但江湖上一直有它的传说,也没影响观众在其它地方二刷、三刷,直到刷出更多的发现和感悟。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一定有权力。《人民的名义》告诉观众:光靠一腔正义是不行的,正义必须与权力结合,才会平安地开花结果。

作为一部影视剧,《人民的名义》对权力的窥探,不过牛刀小试,更多的命题需要时间去演绎。

陈岩石说:“汉东干部的腐败,他赵立春负主要责任。”

育良书记感叹道:“目前的政治生态,就是一把手几乎拥有绝对的权力。”

沙瑞金同样对李达康感叹:“从县委书记到市委书记,我干了很多年,基本上是事情干一件成一件,我要不想干的事情,别人也干不成。下面有没有人反对我呢?有,但是很少,除非他不要乌纱帽。同经的纪委检察院,都不敢监督我,也监督不了我。”

于是,真正问题来了,正如易学习所说:“谁来监督沙瑞金?”

沙瑞金通过侯亮平、李达康、易学习等人的力量,借助反腐败铲除了汉大帮,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一个新的“沙家帮”又聚了起来?

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民的名义》永远都是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也没有剧终。

1 阅读:318

兴韩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