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造就人民,不列颠为一个岛国,有着悠久的海洋传统。他们敢于从事海上冒险,以追寻利益和权利。
据记载早期居住在不列颠群岛的凯尔特人已经开始在近海活动,甚至有船只进入大西洋。
近代以来,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英国海军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最终在与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国的较量之中胜出。
进入16世纪以后,欧洲大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宗教对抗日益激烈,各国为争夺海上主导权,引发了第一轮海军军备竞赛,从而拉开了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
有人说:“上帝、大炮和帆船成为了西方文明的三大支柱”。
海外贸易与殖民活动的发展,使欧洲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海上事业带来的多重利益导致了海军的进一步发展与海权理论的产生。
都铎时期英国海军的创立与发展英国海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阿尔弗雷德大帝时期,但在中世纪,英国海军并非常备力量,只在应急时临时组建,主要起到运输作用。
英国王室海军正式创立是在都铎时期。
从亨利七世开始就很重视海上力量的发展,他模仿葡萄牙武装商船,建立了“君主”号和“摄政王”号战船,并于1496年在普利茅斯修建船坞。
他鼓励远洋贸易,提高水手待遇,并对建造排水量超过100吨的船只给予每吨5先令的补贴,这些政策促进了英国造船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亨利八世继承了亨利七世的传统,大力发展海上力量。亨利八世认为,大海是保卫英格兰的城墙,重型战舰就是第一道防线。
在亨利八世当政期间(1509~1547),他总共建造了47艘战船,并从各方购买了26艘,而且还俘获了13艘。
其中包括一些非常著名的战舰,比如“伟大的哈利”号(GreatHarry),排水1200吨,“吕贝克的耶稣”号(JesusofLubeck),排水量700吨(该船于1545年从汉萨同盟购买,在霍金斯的第三次航行中沉没于德·乌卢阿),“玛丽玫瑰”号(MarryRose),排水500吨。
在所有新置购的战舰中,排水量为1200吨的有1艘,500—900吨的有8艘,400—450吨的有13艘,300吨的9艘。但这些船只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武装商船。
由于当时的海战主要采用靠近并登上敌船肉搏的方式进行,所以每艘舰船都载有大量士兵,并且高大的楼船可以搭乘弓箭手和火枪手进行射击。
同时远程火炮也已经开始装备战船,并在海战中发挥一定作用,说明此时英国人的海战思想开始发生变革,利用优势火力进行远距离打击的战术已经出现。
亨利八世还致力于完善海军基础设施建设,他兴建海军基地,并为海军修建灯塔、浮标和侧标等航海设施,并在英国南部沿海设置防御工事,应对外敌对英国海岸的袭击。
除新建舰船与海军基地外,亨利八世建立并完善了英国海军组织管理体系。成立海军事务委员会(CouncilofMarine),专门负责管理海军事务。
海军事务委员会包括海军财务总管、海军审计官、验船官和船只管理员等官员,他们均听命于海军大臣。
1540年以后,海军事务委员会又设置了一批新的海军职位,包括测量员、装配工、海军中将、海军军械官等。
除了岗位设置以外,海军事务委员会还完善了薪酬制度,并提高工资待遇以调动海员的积极性。
亨利八世的改革推动了英国海军的正规化建设,提高了海军战斗力。
这一时期,英国海军已经能经常控制英吉利海峡,并运送陆军到欧洲作战,甚至能进入地中海与法国海军对抗。
正因为手握一支强大海军,亨利八世公开宣称,他要成为“海洋之王(SeaKing)”。
亨利八世的贡献不仅仅是推进技术革新、完善海军制度以及组建强大的王室舰队,更是促使整个国家认识到英国只有而且必须面向海洋发展,才能不断汲取养分走向强大。
海军巩固了都铎王朝的王权,捍卫了英格兰独立民族国家的地位。
可以说,正是在亨利八世时代,英格兰从一个“王国”(realm)变成了一个“帝国”(empire),即民族国家(state)。他本人也被称为“英国海军之父”。
亨利八世去世之后,在爱德华六世和玛丽一世当政时期,英国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英国海军也不可避免的衰败了,直到伊丽莎白一世登基这种局面才得以扭转。
伊丽莎白一世继位后,致力于英国的稳定与发展。
首先她放弃了对欧洲大陆领土的诉求,不再为宗教利益而战,亦抛弃了个人或王朝的野心,而是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其外交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英国安全、独立、和平的发展。
她任命威廉·塞西尔为国务大臣,塞西尔主张放彻底放弃加莱,他认为两百年来英国为了保住加莱耗资巨大而收获有限,这个弹丸之地不值得再花费高昂的代价去维持。
1599年,英法签订《卡托—康布雷西斯和约》,虽然名义上加莱仍属英国,但法国可以占领8年,到期归还英国,或以50万法郎抵押。
1560年7月16日,英国、法国、苏格兰三方签订《爱丁堡和约》,和约规定法国在苏格兰仅保有少量驻军,其余全部撤走。
苏格兰问题也得以解决,自此以后,英国内政趋于稳定、国际环境大为改善,开始专注于国内建设与海外发展,一个海上帝国已初现端倪。
伊丽莎白女王任命约翰·霍金斯为海军事务委员会顾问着手重建海军,1578年霍金斯又被任命为海军财务主管,英国海军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在霍金斯的主持下,英国不再迷信大吨位战舰,而是更注重发展轻便灵活的中小型船只。不再以英吉利海峡为防御为唯一的战略目标,而是更多着眼于海外贸易与殖民探险,特别是打击西班牙同其殖民地之间的海上运输。
这一时期英国的海洋意识愈发强烈,他们已经将目光投向深海,并且拥有了一支以远洋机动、远距离火炮打击为战术思想的舰队,并在1588年同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同时伊丽莎白女王支持渔业,推行“食鱼日”政策,大力扶植民间造船业。此外英国政府还鼓励种植亚麻和大麻,并引进亚麻纺织技术。
为支持本国航运贸易和捕鱼业,英国政府于1562年颁布航海条例,限制外国船只运输货物入境。
16世纪40年代以来,英国海盗私掠活动逐渐兴起,最初只集中于英吉利海峡,后来逐渐向外扩展,他们劫掠的主要目标是西班牙的运宝船。
60年代,约翰·霍金斯曾组织并领导了三次美洲航行,欲与西属美洲进行合法贸易,但德·乌卢阿事件标志着与西属美洲和平通商的可能性丧失,预示着公开抢劫时期的到来。
随着英国与西班牙在尼德兰问题上冲突的加剧,伊丽莎白政府开始公开支持海盗活动,并依靠海盗打击西班牙的海上势力,最终导致与西班牙的战争,并于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伊丽莎白时期,英国经济和海上贸易得到迅速发展,成功的开辟了北海和波罗的海的贸易市场,英国商人再度进入地中海市场,先后建立起了东地公司、利凡特公司、几内亚公司和东印度公司。
此外政府支持海盗活动,大力开拓海外市场,所有这些措施都为英国的大规模的海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正是在这种海洋开放思想的指导之下,英国外交政策走上了一条更加可行的近代化的道路,英国的海军逐步登上历史舞台。
17—18世纪英法荷的海上斗争1588年以后,虽然西班牙很快重建海军,但其实力已大不如前;17世纪中叶,“海上马车夫”荷兰取代西班牙成为新的海上霸主。
17世纪末,法国海上力量也迅速崛起,自此荷兰和法国成为英国海上争斗的主要敌人。
17—18世纪中叶重商主义在欧洲兴起,同时也成为英国国策。
在重商主义思想的指导之下,为保障本国商人的利益英国议会于1651年颁布了《航海条例》(theNavigationActs)。
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航海条例》虽然多次修改,基本原则却保持不变:
(1)同殖民地进行贸易的船只,必须是殖民地或英国所建造,并且他们所有的其船员中至少有3/4是英国人或殖民地居民。除此之外,其他船只一律禁止同殖民地贸易。
(2)蔗糖、棉花、靛蓝、烟草等“列举的货物”,只准由殖民地运往英国或者其他英属殖民地。禁止运往别的任何地方。
(3)除少数例外,禁止将欧洲和亚洲的货物从英国以外的地方运往殖民地。
海运贸易是荷兰的经济支柱产业,《航海条例》的颁布对其影响巨大,所以很快引发了英国和荷兰的冲突,后来冲突转变为战争。
17世纪下半叶,英国击败荷兰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强国。
相比于荷兰,英国更加重视海军的建设,拥有更雄厚的工业基础,在航海和军事技术上也都领先于荷兰,总的来说英国对于荷兰的胜利,代表了工业化的海洋强国对以贸易立国的海上强国的胜利。
英国在“光荣革命”以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从此英国历史上不再出现大规模动乱和暴力冲突,经济开始迅速发展,海上扩张和殖民活动也都有序开展。
而此时的法国已经成为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开始对外进行殖民扩张。
17世纪末和整个18世纪,英法围绕着制海权、殖民地和欧洲的霸权进行了长期的激烈的斗争。
法国的船坞设计比英国更加科学合理,每个船坞都由高级海军军官和主要造船者组成的“建造会”,以随时对船舶的设计建造提出修改意见。
法国海军还在装备74门大炮的主力舰和轻型挂帆的快速战舰两种战舰的设计建造上独领风骚,甚至英国也经常通过缴获的法国战舰来学习法国的造船技术。
第三次英荷战争(1672—1674年)结束时,法国海军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作战舰队。
当时的法国是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2倍于英国、10倍于荷兰共和国的人口提供了巨额税收,点燃了国王路易十四(1643—1715年)称霸欧洲的野心。
但是法国一方面受到欧洲大陆各强国的牵制,置身于欧洲事务无法抽身,另一方面又与各海上强国冲突不断,海陆两线作战分散了法国的实力,使其无法集中力量进行海上扩张。
最终,在18世纪的英法海上争霸中,英国还是凭借其海军的总体优势以及更为强大的商业金融体系和殖民地势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后记相比法国,英国有着更为明确的战略目标,在维持欧洲均势的前提下,竭力海外扩张;海洋人才的储备以及地缘政治的优势也是法国无法企及的。
总的来说,英国在海上对法国的胜利,不仅是皇家海军的胜利,也是英国经济政策和国家战略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