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军、整编74师,以及第十八军号称国军的“五大主力”,可是在桂系第七军看来,“五大主力”都是扶不上墙的烂泥巴,第七军才是战斗力的天花板。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第七军的自负,还是很有一些道理的。
男儿胆大可包天,
参加敢死队,
沙场血战拼头颅,
视死也如归。
宁玉碎,勿瓦全,
革命将士大无畏,
歼灭敌寇,建立功勋,
看我们无畏的钢军敢死队。
这是第七军的军歌,作者是白崇禧,或者是李宗仁,而第七军的辉煌,就是他们两个一起联手铸就的。如果再严格一些,还要加上桂系的另一位大佬黄绍纮。
一切还要从一位山东人张鸣歧说起,这厮时任广西巡抚,山东无棣县人,在历史上名声不太好,他好大喜功,人送绰号“张咋呼”,做事雷声大,雨点小,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他在桂林创办了一所“广西陆军小学堂”。
由于学校的教官都是从日本请来的,所以当地很多崇洋媚外的家伙,不顾忌高昂的学费,挤破头也要把孩子送进学堂。
学校招生条件很苛刻,报名学生务必年满15~18周岁,身体还要棒棒的。
桂林县南乡山尾村有个姓白的农民,1907年他的儿子白崇禧只有14岁,不符合学校招生条件。可老白特别执着,卖掉家里二亩半水田,又给儿子瞒报了一岁。
考试成绩公布以后,在1700多名考生中,白崇禧考了第6名,顺利的入学读书。
第一名的名字名叫李宗仁,家住临桂县两江圩乡头村,他那年16岁,年龄适合,成绩又好,入学是板上钉钉的事。
奈何乐极生悲,送录取通知书的邮差,愣是等学校开学半个月了,才把通知书送到李同学手中。
李宗仁光荣落榜,进入庞大的复读大军,终于在1908年冬天,成功考入“广西陆军小学堂”。
这一年容县山嘴村的黄绍纮,也参加了考试,可是他只有13岁,在他高大威猛的哥哥黄天择的映衬下,愈发的显得少不更事。
毫无疑问,考试成绩优秀的黄绍纮,因为年龄原因,被学校拒之门外。
第2年黄绍纮卷土重来,终于被顺利录取。
为什么要着重得说这个事,因为后来的第七军,许多著名的将领,都是从这所学校就读过。
入学最早的白崇禧,刚刚读了两个多月就得了疟疾,只得回家养病,完美的错过了与李宗仁相识的机会。
黄绍纮虽然比李宗仁年龄小4岁,入学也晚了一年,可丝毫没有耽误两个人成为莫逆之交。
毕业后,李宗仁去了省立模范小学高级班当军事教官。
黄绍纮年龄太小,暂时找不到工作,浪荡了几年后,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3期。
在同期的同学中,白崇禧也赫然其中。

1915年袁世凯称帝,滇军都督蔡锷在云南率先起兵反袁,南方各省纷纷起兵响应。组成护国第1、2、3、4、5、6军,六个军的总司令分别为蔡锷、李烈钧、莫荣新、李耀汉、谭浩明、林虎。
李宗仁在李烈钧的第2军第三师任排长,他的同学谢绍安力邀李宗仁到第四师当连长。而他在三师当营长的同学洗伯平坚决不同意。甚至不惜与谢绍安拔枪相向。
李宗仁左右为难,谁也不想得罪,就偷偷的做了逃兵。结果又碰上了在第6军七旅当连长的同学李其昭,于是李宗仁摇身一变,成了第六军的一名中尉排长。
没过几天部队打仗,连长胆怯,装病把部队丢给李宗仁。
李宗仁带着这个连奋勇冲杀,大获全胜。战后直接成了连长。
袁世凯很快就挂了,李宗仁所在部队,被派到雷州半岛的高雷镇,去执行剿匪任务。这一去就是好几年。
1916年4月,陆荣廷当上了两广巡阅使,这哥们儿本着任人唯亲不任人唯贤的原则,把自己的妻弟谭浩明任命为广西督军,铁杆的亲信陈炳焜为广东督军。
陈炳焜深知枪杆子的重要性,组建了一个模范营,作为自己的嫡系部队。
模范营的营长马晓军,刚从保定军校毕业的白崇禧,黄绍纮,夏威,陈雄等人,都在模范营里担任副连长。
模范营驻扎在广西重镇百色。1919年,马营长已经变成了马司令,白崇禧、黄绍纮等人,也都跟着升任营长。擅长见风使舵的马营长,眼看着老东家陆荣廷风雨飘摇,于是脚踩两只船,暗中与粤军联系。
到底还是姜是老的辣,闻之真相的陆荣廷不动声色,暗中却对马晓军痛下杀手。
马晓军老窝被端,全军覆没,白崇禧、黄绍纮等人,却因走私鸦片没在军营内,侥幸躲过一劫。
马晓军支付了大量赎金后,总算保住了一条命,可他心有不甘,跑到凌云县的大山里召集残部,很快就编成了两个团。两个团长分别是白崇禧和黄绍纮。
可是没过多久,白崇禧在作战时,伤了一条腿,不得不去广州疗伤。
马晓军也厌倦了这种刀头舔血的生涯,把部队的指挥权都交到黄绍竑手中,自己则跑到香港做寓公去了。
就这样,黄绍纮手下有了两个多团的兵力,也算是手握重兵了。

就在白崇禧和黄绍纮飞黄腾达之际,李宗仁也是快马加鞭,被任命为粤桂边防军第三路司令。当时的广西省长马君武,跟李宗仁是同乡,马君武认为跟着粤军混没有前途,直接任命李宗仁做了玉林警备司令。
其实当时李宗仁手下没有几个人,为了防止他变成“光杆司令”。马君武给了李宗仁一大笔钱以及大量的军用物资。让他自己招兵买马。
此时陆荣廷已经被粤军击败,他手下的兵都成了散兵溃勇,李宗仁手里有钱有枪,很快就拉起一支五六千人的队伍。
此时的黄绍纮没有靠山,不但军饷发不下来,就连士兵们吃饭都成了问题。
黄绍纮不愿队伍就这样在自己手上散去,于是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主动找到老同学李宗仁,希望将 两支部队合二为一。
这种送上门来的便宜,李宗仁求之不得,爽快的答应了黄绍纮的请求。
部队合并不久,白崇禧伤愈归来,马上展现出他过人的军事天赋。
他认为两支部队总兵力已经超过1万人,却只能云集在玉林、容县等7个县,无论是扩充兵力还是补充给养,都十分困难。为了扩大地盘,白崇禧制定了一个攻占梧州的作战计划。
随后黄绍纮宣布,公开与李宗仁决裂。随后黄绍纮。将手下部队改称“广西讨贼军”。而李宗仁则将部队改名为桂军。
黄绍纮带人攻打梧州,梧州守军向李宗仁求援。哪知李宗仁与黄绍纮决裂只是为了掩人耳目,梧州守军上当,白崇禧几乎兵不血刃占领梧州。两支部队管辖的范围,扩大到15个县。
最后两支部队在李宗仁,白崇禧的指挥下,兵分两路,兵锋直指南宁,仅用二十几天时间,两支部队在南宁会师。
陆荣廷黯然下野。这也意味着以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纮为首的新桂系,几乎夺取了对整个广西的统治权。
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占领南宁后,黄绍纮和李宗仁的部队,矛盾开始激化,甚至发展到兵戎相见的地步。
李宗仁主动找到黄绍纮、白崇禧,坦言两支部队合则两利,斗则两败俱伤。在李宗仁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三个人之间彻底消除了隔阂。
事后白崇禧坦言,饱暖生是非,桂军只有不断的进攻,不断的胜利,会让一切矛盾化为乌有。
随后桂军精锐尽出,先是击败了盘踞广西的老军阀沈鸿英。随后又将赖在广西不走的云南军阀唐继尧,杀的望风而逃。
广西周边几个省份的军阀都战战兢兢,生怕桂军的铁拳挥向自己。
新桂系的崛起,也引起孙大总统的注意,于是主动向新桂系示好,将新桂系的部队,编成两个军。军长职务由李宗仁和黄绍纮兼任。并任命白崇禧为参谋长。

李宗仁 白崇禧 黄绍纮
1926年3月,李宗仁派黄绍纮和白崇禧为代表,到广州与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进行会谈。
期间汪精卫提议,桂系的两个军合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李宗仁,D代表黄绍纮,参谋长白崇禧。全军下辖9个旅21个团,以及炮兵营和工兵营,总兵力4万多人。
一个月后,刚成立不久的第七军一马当先,成为北伐军的开路先锋。
当然,第七军如此积极参加北伐,也有自己的考量。这其中,和湖南军阀唐生智有直接关系。
袁世凯倒台以后,他手下的两员大将孙传芳和吴佩孚,各自拥兵自重。孙传芳的十几万大军,盘踞在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苏等5个省。吴佩孚的十几万雄兵,则占据了湖南、湖北两省。
看地图就知道,有这二位横亘在中间,革命军就没有机会染指中原。
而吴佩孚和孙传芳也不甘心这种腹背受敌的夹层饼,在他们看来,南方的军阀更好对付一些。
1926年4月,吴佩孚首先向湖南的唐生智发难,唐生智被杀得大败,只得向保定军校时的同学白崇禧求救:小白呀,老吴太厉害了,你快出兵拉大哥一把。
可白崇禧根本没搭理这茬,唐生智被逼的实在没办法,于是展现出他的“智”来,几乎用哀求的口气说:“小白呀,我的好兄弟,等我吃了败仗,我带人到广西,你收容一下我们可好?”
其实白崇禧一点都不可怜唐生智,湖南和广西是世仇,当年曾国藩和左宗棠等湘军将领去世未久,曾国藩“曾剃头”、“曾屠夫”的绰号是怎么来的,没有人比广西人更清楚。
可退一步说,如果湖南被吴佩孚占领了,他下一个攻击的目标肯定是广西,与其到那时被动应战,还不如现在主动出击。
当然,桂系出兵支援唐生智,只是象征意义的,只是调集第七军第八旅的两个团奔赴前线。
唐生智有些不满意,但样子还是要做的,亲自到桂军15团进行犒劳,并赠送给15团两挺机枪以及1万发子弹。
然后唐生智命人敲锣打鼓,大肆宣传“广西援兵已到”,“广西狼兵勇悍天下无双”。
白崇禧派两个团支援唐生智,只是做做样子,没想到这两个团没有领悟白长官的意图,在萱洲河畔,向吴佩孚的上万大军发起猛攻。
桂军将士前赴后继,其悍不畏死的作战风格,让吴佩孚的部队闻风丧胆。
桂军的两个团,靠缴获的武器,装备焕然一新。
原来自己的兵这么能打,李宗仁和白崇禧大喜过望,急忙又从第七军中抽调6个团,加上先遣部队的两个团,共1.2万人,在李宗仁的率领下,从桂林出发,正式加入北伐的序列。

北伐军一共有7个军,分为左右两路。
左路军由桂军的第七军,以及第四军和第八军组成,攻击目标是吴佩孚的部队。前敌总指挥唐生智。
右路军由第1、2、3、6等四个军组成,前敌总指挥蒋介石,攻击目标是北洋军阀孙传芳。
战斗中表现最出色的是第七军14团,这个团发明了一种“宝塔式冲锋”的战术,就是使用小股精锐部队,从敌人的防线中撕开一道口子,然后主力部队集团冲锋。
不要看现代影视剧中,那些北伐军将领威风凛凛的骑在高头大马上,其实当时包括李宗仁在内,北伐军将领们都是坐着轿子指挥战斗。吴佩孚也不例外。
当时桂军15团突破吴佩孚的防线后,就发现乱军丛中那顶格外显眼的绿呢大轿,原来是吴佩孚亲自到前线督战。
擒贼先擒王,第15团的将士们蜂拥而上,吴佩孚见事不妙,丢下轿子,爬上火车扬长而去,铁路上铺满了败兵的尸体。
第七军大获全胜,然后将武昌城团团包围。
李宗仁认为,半个月后,深陷重围的武昌唾手可得。
可就在这个时候,第七军又收到求救信号,原来是老蒋的右路军,在战斗中失利,这才向李宗仁发出求救信号。
孙传芳得到情报后,派出他最倚重的第十四师,在武宁、箬溪一线设防,阻挡桂军第七军的进攻。
结果桂军第14团继续采用“宝塔式冲锋”,仅仅两个小时就撕开北洋军的防线,最终全歼第14师,生俘师长谢鸿勋。
桂军一个团,全歼北洋军一个师,这让第七军更是名声大噪。
除此之外,孙传芳的北洋军装备之精良,出乎李宗仁的意料,除了大量的新式步枪,还有不计其数的轻重机枪,驳壳枪。最引人注目的,是四门从德国进口的克鲁伯大炮。
第七军打了胜仗,可是那边蒋总司令已经顶不住了,带着部队撤退了。
李宗仁从喜悦中醒悟过来,顿时惊出一身冷汗。现在第七军孤军深入,周围有孙传芳的十数万大军。
孙传芳也是孤注一掷,他要彻底消灭第七军,这样北伐军就会不战自溃。
为了达到目的,孙传芳把刚进口的十几辆装甲车都派到战场上,第七军伤亡惨重,第九团只剩下三个人,就连李宗仁的轿子都用来抬伤员去了。
眼看第七军就要全军覆没,那四门缴获的克虏伯大炮大显神威,一炮就把装甲车炸成碎片。其余的装甲车见势不妙,匆忙的逃离战场。
10月3日,在战场上一直有进无退的第七军,终于下达了撤退命令,他们且战且退,一直到7日,才撤退到箬溪,附近有程潜的第六军接应,第七军这才松下一口气。
12日,经过短暂休整的第七军,突然向北洋军发起反击,北洋军被杀得措手不及,顿时溃不成军。
桂军15团2营误打误撞,竟然攻入了北洋军前线指挥部,将指挥部里的大小将领一股脑都给收拾了。10万北洋军群龙无首,顿时溃不成军。
第七军再一次凭一己之力,彻底扭转战局。
第四军在汀泗桥战斗中大胜吴佩孚,为自己赢得“铁军”称号。而连战连捷的第七军更胜一筹,被称为“钢七军”。
这次北伐战争第七军居功甚伟,白崇禧更是非常干脆的说:北伐战争是桂军推动的。

但是这个说法遭到蒋介石的激烈反对。
1927年4月28日,蒋介石在南京组建新的国民政府,与汪精卫在武汉的国民政府唱起了对台戏。
而李宗仁和白崇禧,因为北伐战争中被蒋介石拖累,差点全军覆没,因此对蒋有很大的意见,第七军兵锋更是直指南京。
汪精卫得到桂系军阀的支持,仅用了三个多月,就逼着老蒋“下野”了。
8月14日,第七军开进南京城,距离老蒋离开还不到24小时。
数日后,孙传芳的数万大军卷土重来,渡过长江围攻南京。
孙传芳这次是有备而来,首先占领了南京的制高点栖霞山。另外孙传芳还买通了正在长江上游弋的英国军舰,如果第七军攻击栖霞山,英军承诺为孙传芳提供炮火支援。
可孙传芳的雕虫小技,在“小诸葛”白崇禧看来简直就是儿戏,英国人唯利是图,白崇禧出了个更高的价钱。
等到第七军准备攻击栖霞山时,英国军舰突然开火,将山上的北洋军炸得人仰马翻。第七军几乎兵不血刃就攻占了这个战略要地。
这一仗孙传芳一败涂地,除了在长江里被溺毙的1万多人外,还有2万多北洋军做了第七军的俘虏。至于在战场上伤亡多少难以统计。
这一仗第七军缴获的物资堆积如山,白崇禧派战功卓著的第14团看守物资,不料战士们刚经过连续7天8夜的战斗,疲倦到了极点,纷纷睡去。
等他们一觉醒来,不但缴获的物资踪影不见,连他们自己携带的武器,也给一锅端了。
原来坐镇奉化的蒋介石,指挥亲信何应钦率领第一军隔岸观火,一枪未放就获得了无数精良装备。
得知战利品被“顺”走的消息后,李宗仁勃然大怒,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将立下过赫赫战功的王牌团长贲维富就地免职。
战后,在攻占栖霞山战斗中立功的夏威,升任第七军军长。
此时的桂系兵强马壮,下辖第四集团军共三个军,总兵力超过20万人。李宗仁升任国军第4集团军总司令,白崇禧升任集团军前敌总指挥兼参谋长。
第4集团军除第七军以外,还有第十八、十九军。军长分别由陶钧、胡宗铎担任。三个军长除了夏威外,其余两个都是湖北人。
其实陶钧和胡宗铎,以及夏威,都毕业于保定陆军学校,对桂系绝对忠诚。可架不住蒋介石在一旁挑拨离间,弄出一套“流血牺牲八桂子弟,升官发财湖北佬”的谬论。
在第七军内部,更是盛传“打仗才用广西人”。眼看桂军内部人心浮动,蒋介石调集重兵,开始对桂系进行讨伐。
夏威不愿打仗,于是把第七军交给师长李明瑞,找借口养病去了。
李明瑞也对桂系军阀用人的方式有意见,于是找到第七军另一个师长杨腾辉,经过简单商量,带着第七军阵前倒戈,投靠了蒋介石。

第七军是桂系的根本,它的叛变导致了桂系其他部队的全线溃退。
1929年4月21日,李宗仁、黄绍纮、白崇禧通电下野。蒋介石毫不犹豫的将桂系的第18、19两个军缴械后直接遣散。
然后又用船将李明瑞、杨滕辉的部队送回广西,让他们去消灭桂系的残余势力。
蒋介石对李明瑞、杨腾辉并不信任,派心腹将领郑介民,去接管他们的部队。
汪精卫也不甘示弱,派出自己的亲信大将张发奎、薛岳,到南宁督战。
知道自己被戏弄的李明瑞和杨腾辉,再次通电起兵反蒋。
不料第七军内部已经被渗透的千疮百孔,自相残杀的人仰马翻,最后李明瑞兵败,带领4个直属大队一千多人,跑到百色参加了右江起义,成为红七军的骨干。
另一个桂军将领俞作豫,带领800多人,参加了龙州起义,成为红八军的骨干。
后来红七军和红八军都去了江西,被编入彭德怀的红三军团。
再后来红军长征在渡过湘江时,遭到桂系军阀的顽强阻击,当年参加起义的第七军士兵570多人,再次阵前倒戈,向桂军投诚。
令人难以释怀的,向桂军投诚的500多人,竟然携带了1500多件武器,许多无辜战友年轻的生命,成了这些反复小人的投名状。
1929年的蒋桂战争,第七军元气大伤,不过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第七军的骨干还在,同时也让李宗仁和白崇禧明白了“桂军桂治”的道理。
很快第七军就涅槃重生,出人意料的是,这一次军长的人选,是与李明瑞一起“造反”的杨腾辉。
其实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落井下石一向是军阀的“优良”传统,眼看桂军一败涂地,什么滇军、湘军、粤军、黔军都相继杀上门来。
幸好白崇禧智计过人,第七军虽然伤了元气,可战斗力依旧比周边数省的军阀部队强悍许多。
等白崇禧把周边的军阀一一击败,这才有机会把自己的亲信将领廖磊,扶上第七军长的宝座。
蒋介石一直把桂系当做“眼中钉”,他之所以没有趁火打劫,只因为江西的红军,才是他的心腹大患。
老蒋几乎把所有的精锐,都用来围剿红军,自然也就无暇顾及东山再起的桂系军阀了。
很快,在第七军的基础上,白崇禧又组建了第十五军,军长夏威。
红军长征路过广西,第15军对红军下手,要比第七军狠辣的多。
第七军非但没有太多的为难红军,反而为了防备蒋介石的嫡系进入广西,直接将尾随红军穷追不舍的蒋军万耀煌第13师给缴了械。
湘江战役红军损失了四万多人,超过半数都是桂军造成的,其中被俘的就有8000多人。

白崇禧下令,除了红五军团的河北籍战俘全部就地处决外,剩下的7700多名红军战俘,都从梧州乘船送至广州,然后乘火车至韶关后,一律发放路费遣散回原籍。
红军长征去了陕北,蒋介石再也没有后顾之忧,继续对桂系军阀采取打压政策。
白崇禧被逼无奈,与广东军阀陈济棠联手,通电起兵反蒋。
不料陈济棠中途反水,桂军处于孤军奋战的不利态势。
此时的蒋介石内忧外患,与桂军决战的时机并不成熟。于是耍了个手段,主动派熊式辉到南宁,与桂系军阀讲和。
和谈内容,桂军所有部队削减为第七、第48两个军,并无条件接受蒋介石的改编。
淞沪会战时,第七军的军长变成了周祖晃,下辖三个师。
战场上,原先配属第七军的炮兵部队,被人暗中调走,第七军的士兵,只能以血肉之躯抵挡日军的坦克。
打退了日军进攻的第七军,高呼把鬼子赶进大海的口号,义无反顾的向日军发起冲锋。这也是战斗中日军第一次被击退。可桂军的伤亡,也让人唏嘘不已。
在整个战役中,除了王耀武的第51师,只有第七军的阵地,一寸都没有丢,反而在局部战斗中,形成日军的攻势。
日军对第七军的战斗力心有余悸,甚至在战斗日志中记述说:着米黄色军服,头顶钢盔的广西部队,战斗力尤为勇悍。非必要尽量避免与其直面作战。
其实白崇禧反对这样的被动式防守作战模式,他甚至制定了一个“把鬼子赶入大海”的作战计划。
桂军第七军和第48军孤注一掷,预备队都没有留,全力向日军阵地发起反击。
奈何其他部队怯战,桂军孤军深入,伤亡惨重,两个团合编在一起,都凑不齐一个团的兵力。

台儿庄战役是李宗仁指挥的,但第七军和第48军并没有出现在战场上。
台儿庄大捷后,消息传到广西,军民一片欢腾。桂军参谋长陆廷选,组织了一个慰问团,从南宁出发,到徐州去慰问劳苦功高的八桂子弟。
这厮不知出于什么目的,竟然把第七军和第48军的士兵档案都带上了。
不料陆廷选还没到徐州,日军反扑,徐州丢了。
慰问团遭日军空袭,把桂军士兵的档案给丢了。因此桂军在前线阵亡的将士,根本无法对其家属进行抚恤。
第四十八军173师一个团守蒙城,两天时间,全团2000多人大部阵亡,副师长周元亲率300残兵,向鬼子发起最后的冲锋,最后只有11人杀出重围。
第七军171师守宿县,全师只剩下300多人,师长杨俊昌打退了日军最后一次进攻,然后趁着夜色突围。
宿县失守,蒋介石震怒,要杀第七军军长周祖晃。
李宗仁知道其中原委,通过斡旋,周祖晃被判监禁十年,第七军军长一职由张淦接任。
武汉会战失利后,第七军奉命在大别山与日寇展开游击战,开始还能与新四军同仇敌忾。
后来集团军司令廖磊病故,这一职务由李品仙接任。
第七军从此也把矛头对准新四军,与汪精卫的伪军倒是和睦相处。
1944年年底,钟纪接任第七军军长。
日本投降后,第七军首先冲入南京,对所谓的日伪资产强行接收。发了一笔横财。
钟纪因为“贪污”离开第七军,军长一职由李本一接任。
后来在泗县战斗中,第七军的两个团,击败了三野的22个团。
在大别山,第七军更是逼的二野主力难以立足。
桂系军阀兵强马壮,再次逼迫蒋介石下野。
淮海战役中,蒋介石数十万嫡系部队被包围,可对桂系恨之入骨的蒋介石,竟然拒绝向近在咫尺的桂军求援。
由于第七军驻守武汉,严重威胁准备渡江战役的二野和三野部队侧翼。
四野部队先遣兵团南下,第七军不战而退。白崇禧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把湖南和广西,当成桂系的“独立王国”。
桂系第七军和第48军在青树坪,将四野的49军两个师杀得大败。
不过这也是第七军最后的辉煌,三个月后的衡宝战役,四野45军第135师,在灵官殿顽强阻击桂系的两个主力军,从而导致其全军覆没。
数日后,白崇禧重建第七军和第48军,结果被四野43军一招黑虎掏心,直接把军部给端了,并俘虏了中将军长李本一。
李本一先是被送到湖北汉口刘家花园进行管教,但没过多久,三野陈司令员致电四野司令部,请求将李本一送往合肥刘公祠进行审判。
1951年3月5日,在合肥市苗圃广场,召开万人公判大会,判处李本一死刑。判决下达,李本一被游街示众后,在乱坟岗城墙边,被执行枪决。

李本一也是解放战争中,唯一被处决的被俘的中将军长。
当年李本一率领第七军,攻占淮南根据地,杀害当地居民3万余人,当地民众对其恨之入骨。李本一被处决,也算是罪有应得了。
天下桂系
桂系钢七军
广西狼军甲天下
几看没看过那么好文章了[点赞]赞个对了我是广西人别说我只帮广西说话吧[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