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前些年的时候,国家大力发展雄安新区,这也导致北京大量的人口外迁,尤其是一些制造污染的企业,被迁出北京。其实笔者认为,回乡潮从那个时候已经开始了,以后随着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还有人工智能的兴起,返乡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说的直白一点,大城市已经不需要这么多廉价的劳动力了。
根据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城乡人口流动新趋势报告》,2024年农村回流人口已达783万,同比增长23.7%,预计未来五年这一趋势将持续加速。结合政策导向、经济环境与人口结构变化,笔者认为,未来五年,这五类人群或将成返乡主力,真相比你想象的要更现实。
第一类人:低收入城市打工人
由于生存成本倒逼“被动返乡”,这个已经成为共识。在月收入低于6000元的外来务工人员中,42.3%明确表示“未来两年有意返乡”,这一比例较2020年上升18.6%。
一线城市房租占收入比例过高,部分群体甚至面临“工资刚够交租”的困境。而且在制造业自动化替代人工(如流水线机器人普及),也导致低技能岗位减少,部分农民工被“挤出”城市就业市场。
第二类人:退休城市老人
从“城市养老焦虑”到“归根潮”,有数据显示,67.2%的退休老人因“城市生活成本高”、54.7%因“空气质量差”选择返乡养老。
随着农村医疗条件逐步完善(如乡镇卫生院升级),同时老人渴望回归“熟人社会”与亲情陪伴。那么这类人也会开始返乡。
第三类人:年轻创业群体
从“城市内卷”到“乡村新赛道”,有数据显示,高学历返乡创业者中,31.2%投身农村电商,26.7%从事特色农业,19.4%开发乡村旅游。随着国家政策的一个扶持,国家对农村创业提供税收减免、技术培训等支持,部分地区也试点“乡村创客孵化器”。
而且当下农村电商正发展迅速,农产品电商年增速超20%,乡村旅游消费规模更是突破万亿,乡村成为“蓝海市场”。
第四类人:技术型人才
他们会从“城市高薪”到“田野价值”,而且很多事新兴的工作岗位,比如农业技术专家、无人机操作员、智能灌溉工程师等专业人才返乡比例逐年上升。
如今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农业机械化率需要提升至70%,但技术推广人才缺口达200万,这也会催生“技术下乡”热潮。
第五类人:农村原生青年
从“城市漂泊”到“反哺家乡” 。部分农村大学生因城市就业门槛高(如一线城市落户难、竞争激烈),也会主动回归参与家乡建设。这个也得益于价值观的一个改变,新生代更重视生活平衡,部分人认为“在家乡创业比挤破头进大厂更有意义”。
此外,这也来自家庭的一个压力,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需求迫切,部分青年返乡兼顾事业与亲情。这才是真相。
笔者认为,返乡不是退路,而是新起点。要知道“回村潮”的本质是人口资源的再配置,而非对城市的否定。未来五年,这一趋势或将重塑城乡关系:城市聚焦高端产业,乡村承接人口与资本回流,形成“双轮驱动”新格局。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调整,适应变化、抓住机遇,才是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课题。
这是社会发展需要孔雀东南飞过去了,到凤凰归巢来是好事呀[点赞]
现在农村确实好,到农村去看一看。到处都是小洋楼,多数家有小轿车。水电网络都齐全,家家电器设备全。水泥路通到家门,天天有人扫卫生。天天有人拾垃圾,农村也干干净净。城市发展会饱满,农民工总回农村。这是必然的结果,有房住来有地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