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既有能力,又有韧性

无知的求道者 2024-08-22 16:36:25

之前听到一对父母在争执有关孩子的教育问题:是高自尊重要,还是高能力更重要。

妈妈说道:“在我看来,培养孩子的高能力更为重要。若一个人空有夸奖却无真才实学,那孩子注定难以走远。就如同一辆车,即便加满了油,若不懂得如何驾驶,又有何用?我们需要着力培养孩子的各方面能力,让他亲眼目睹自己确实比他人更为出色,如此一来,高自尊便会自然萌生。”

爸爸反驳道:“我认为你此言差矣。孩子尚小,应先给予夸奖,让他对自己有起码的认可和基本的自尊心。当他看到别人比自己更出色时,自然就会主动去学习。倘若我们一味催促孩子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能力,孩子那么小,必然承受不住压力。比如孩子学写字,我们有必要经常夸赞他有天赋,这样他才能自主坚持。”另一位也不遑多让的进行反驳。

妈妈不服气的说道:“恕我直言,一味地夸奖孩子,极有可能致使他盲目自信。一旦踏入社会,他若发现自己并非那么出色,自尊心必定会遭受打击。”

爸爸也不遑多让,怒斥道:“我觉得你的教育方式过于死板。常言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没有谁是真正的高能力者。若你仅以能力高低来衡量孩子,他会觉得自己在你眼中乃至在他人眼中永远都不够好,这才是真正的打击,对他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所以,我认为应多鼓励、夸奖孩子,先让他的内心强大起来才行。”

妈妈也开始生气了,说道:“我觉得你说得不对。内心强大的前提和底气是什么?是能力。仅有高自尊而无高能力,所谓的高自尊很可能在瞬间变为自卑,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更加不利。”

大家觉得哪位说得更有道理呢。其实,这两位家长的教育理念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心理学家克罗克和沃尔夫主张“自下而上” 的自尊观。他们认为,一个人的自尊是由自身的外在表现所决定的。

比如,假如一名学生,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也经常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美,而且他的同学也经常对他的成绩表示钦佩。也就是说,自尊心的高低几乎取决的自身的表现,也就是说,他用实力证明自己的自尊。中国有一句老话叫作水涨船高,如果水量意味着实力,那么,船的升幅就是自尊的提高。

这种自尊观强调了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成就来获得自尊,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它促使人们不断追求更好的外在表现,以提升自己的自尊感。所以,妈妈的教育观念有一定的道理。

然而,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杰夫・布朗和唐纳德・达顿对克罗克与沃尔夫的 “自下而上” 自尊观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片面,逻辑关系应当颠倒过来。也就是说,应先拥有自尊心,而后才可能具备更高、更全面的能力。

例如,一名学生在父母的鼓励下自幼拥有高自尊。所以,当他面对众多挫折和困难时,总能积极应对,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以此来证明一件事:我配得上高自尊,配得上这份荣光。恰似一个人出身尊贵,为了证明自己的尊贵,总是期望成就一番功成名就的事业,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尊荣。

这种观点强调了自尊心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拥有高自尊的人往往更有韧性去挑战自我、克服困难,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不轻易被挫折打败。这种积极的心态可以促使他们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爸爸的观点也有一定道理。

从 “高能力→努力过程→高自尊” 的逻辑来看,当一个人具备高能力时,在运用能力去做事的努力过程中,不断取得成果,获得外界的认可和自我的肯定,从而逐渐培养出高自尊。这种高自尊是基于实际能力表现所产生的,相对较为稳固。

而从 “高自尊→努力过程→高能力” 的逻辑出发,一个人拥有高自尊,会对自己有较高的期望和信心,在面对各种情况时更有动力去努力。在努力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成长,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这种高能力的获得是由高自尊驱动高韧性而实现的。

正如走路先迈左脚还是右脚,虽然起点不同,但努力的过程和结果可能有很多相似之处。

然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无论是以能力为起点强调 “有实力才有尊严”,还是以自尊为起点经常夸奖孩子,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如果以能力为起点,当孩子屡屡受挫且秉持 “实力决定自尊论” 时,确实可能会产生低自尊而自我否定和贬低。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会陷入自我怀疑的困境,对自己的价值产生严重质疑,进而缺乏韧性。这是因为他们将自尊完全建立在能力和成就之上,一旦遭遇失败,就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而以自尊为起点,过度夸奖孩子而忽视能力培养,也可能会让孩子在面对挫折时走向极端。晕轮效应会使孩子因过度夸大的优点而产生自大和狂傲,一旦发现自己并非如所赞美的那样出色,心理防线被突破后,可能会急于求成,甚至采取极端行为来证明自己。

那么,正确引导孩子的方式又应该是什么呢?

这句话强调了赞美与鼓励对孩子潜能激发和毅力维持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对高自尊的一种培养方式。

这句话体现了引导式教育的精髓,即通过启发和引导,激发孩子内心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的热情,进而帮助孩子在能力上的成长。

所以,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正确的做法应当是一边鼓励孩子,培养他的高自尊,一边引导他的认知,锻炼他的认知能力。

无论是从高能力出发,经由努力过程走向高自尊,还是从高自尊出发,通过努力过程达成高能力,其重要性都不及同时从鼓励和引导两方面着手去帮助孩子。这种从两头助力孩子成长的方式,远比从单一方向使劲、助长另一头更为有效,就如同两条腿蹦一步确实比一只脚迈步更快。

美国心理学协会发布的研究报告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经常受到鼓励和成长支持的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信心以及社交技巧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这里的鼓励旨在培养孩子的高自尊,让他们相信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从而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有勇气和动力去尝试和突破。

而成长支持则聚焦于提升孩子审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给予他们实际的帮助和引导,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总之,将鼓励与成长支持相结合,从两个方面共同助力孩子的成长,能够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潜力,帮助他们成为更加自信、有能力且善于社交的人,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卡特教练》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卡特教练主动申请任教于一所成绩垫底、学生叛逆的加州烂学校的篮球队。队员们自尊水平极低且自暴自弃,但卡特教练用成长型思维训练他们,通过签订协议要求队员尊重他人、注重学习等。

尽管过程中遭遇队员骄傲自大、成绩下滑等问题,卡特教练甚至为此关闭训练馆禁止比赛,引发了诸多争议,但之后队员们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

在他的带领下,球队不仅在篮球上取得优异成绩,成功打进美国高中篮球总决赛,队员们的自尊和内在动机被点燃,也明白了自己的使命与价值,在成长中学会了承担责任,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教育是一场漫长而又充满挑战的旅程。我们既不能仅仅依赖于培养高能力而忽视了孩子的自尊需求,也不能一味地夸奖而忽略了能力的提升。

如同卡特教练用独特的方式引导篮球队员们成长一般,我们作为父母和教育者,也应在鼓励与引导之间找到平衡,用心去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和潜力,用爱去陪伴他们经历成长的风雨。

让我们以正确的教育理念为灯,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助力他们成为有自尊、有能力、有担当的未来栋梁,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璀璨光芒。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