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之困与用人之智
从小调皮捣蛋的李世民为何能够开创辉煌的贞观之治呢?这得从扎在他心里的一个困境说起。
自李世民继位以来,关于他得位不正的非议便从未间断。在许多人眼中,他的皇位是通过杀兄逼父夺来的。李世民深知,要改掉这个恶评,唯有成就一番伟大事业、成为一代英主,方能让质疑者闭嘴。
李世民开启大业的第一步,便是解决一个棘手难题。玄武门之变中,他虽除掉了亲兄弟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但如何安置二人留下的旧臣,却成了一大考验。尤其是李建成,其多年为太子,党羽遍布朝野,处理稍有不慎,轻者会导致朝廷动荡,重者甚至可能使大唐分崩离析。
于是李世民召集心腹商讨处置李建成旧臣之策,心腹们皆主张诛杀旧臣,瓜分其财产美妾。但头号战将尉迟敬德却反对,他向李世民进言,称此前双方争位是兄弟矛盾,旧臣不过奉命行事,且他们与地方官员联系紧密,若斩尽杀绝,致其造反,后果严重。李世民听后深表认可,毕竟成就大业亟需人才。
随后李世民下令赦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严禁任何人说他们的坏话,否则以诬告罪论处。但赦令发布后,旧部们并不相信李世民会轻易饶恕他们。于是李世民决定拿出更大的诚意,他当即重用李建成麾下的魏征和薛万彻这两位 “战犯级” 人物。
魏征作为李建成集团的头号智囊,曾多次劝李建成先下手为强除掉李世民;薛万彻更是在玄武门之变中与李世民的军队血拼过。而这两人都能被李世民重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这才放下心来,纷纷归降。至此,由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旧部共同组成的全明星大唐新版班底集结完毕,李世民满心欢喜,认为终于可以大展拳脚干一番大事了。
突厥之危与渭水之盟
可天不遂人愿,一个噩耗传来。李世民继位的第15天,东突厥竟出动10万大军攻打唐朝,短短数日便打到渭水,兵临长安城。这东突厥本是大唐的旧盟友,自李世民之父李渊起兵反隋时,双方就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此次突厥翻脸,乃是因为颉利可汗听闻大唐发生了震动朝野的玄武门之变,认为此时的大唐必定内乱不止,有机可乘。
东突厥兵临城下,大唐将士们热血沸腾,欲出城迎敌,他们跟随李世民久经沙场。但长安守军仅3万,与突厥10万大军相差甚远。
李世民冷静分析,深知当下不能开战,因自己新继位,皇位未稳且国库空虚,若开战大唐会陷入战争泥潭,其成就伟业之梦将破灭。于是他决定用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的策略换和平,且给钱分三步:先展示脾气,再展示实力,最后少给钱。
李世民刚确定好应敌思路,颉利可汗的使者便前来索要财物。使者趾高气扬地宣称颉利可汗率百万大军已抵达渭水,问李世民该如何应对。李世民当即怒喝,称要先杀了使者,使者吓得连忙跪地求饶。
李世民随后带着房玄龄等六人,轻骑出玄武门,直奔渭水。在渭水河畔,戏剧性的一幕上演了,只见李世民对着10万突厥大军痛斥,指责他们背信弃义,毫无仁义之心。突厥兵竟被骂得纷纷下马跪拜。
接着便是展示实力的时候。在李世民斥责突厥的间隙,唐军仪仗队迅速集结,锣鼓喧天,旌旗招展,营造出30万人的气势。颉利可汗被这突如其来的阵势吓得不知所措,心中开始怀疑自己得到的情报是否有误。
待李世民骂也骂了,威慑也做了,便大手一挥,下令收兵,然后趾高气扬地去与颉利可汗谈判。最终双方斩白马盟誓,突厥撤军,此乃历史上著名的渭水之盟。
虽不知李世民究竟给了突厥多少钱,但可以想象,这城下之盟的代价必定不菲。曾有战神之称的李世民,此前屡立战功,如今刚继位便遭遇此等奇耻大辱,望着突厥撤军的背影,他心中成就丰功伟业的理想愈发坚定,那便是迟早要荡平东突厥。
治国之策与仁政之施
李世民未对突厥开战,明智之极。彼时大唐受隋末战火重创,中原凋敝物资短缺、人口剧减仅存200万户,较隋初少五分之四,且天灾频发,关中百姓穷困潦倒。
治国经验匮乏的李世民急召群臣议事,魏征提议反隋炀暴政而行,如减少营建、轻徭薄赋、倡导朴素、偃武修文,以施仁政安民心。李世民深以为然,强调应安仁宁国、不扰百姓,先稳民心再图发展。
贞观二年,长安地区发生蝗灾,李世民在玄武门北面的禁苑中看到蝗虫,便抓起一只责骂道:“你们吃了我治下百姓的粮食,如同吃了他们的命,我宁可让你们吃我的肺肠。” 说完便将蝗虫吞下。
大臣们赶忙劝阻,称吃蝗虫易生病。李世民却表示,自己作为天子,理当为百姓承受灾难。此事虽小,却足以体现李世民心系百姓,而其施行的仁政也确实成效显著。据魏征回忆,贞观初年,尽管天下缺米少粮,但百姓并无怨言。
立志成为一代英主的李世民,继位之初便十分勤勉。为弥补自身治国经验的不足,他每日下朝后都会将大臣们的奏书贴在墙上,久而久之,这面墙便成了他的 “真题库”。但光靠自学还不够,他还专门建立了弘文馆,收集20余万卷图书,并挑选知名学者为自己授课,常常学习至深夜。
突厥之败与天可汗之路
在李世民与群臣的不懈努力下,初生的大唐帝国逐渐恢复元气,日益强大。李世民认为时机已到,该给东突厥一点颜色看看了,天可汗时代即将来临。贞观三年11月23日,大唐远征军在神将李靖的率领下集结完毕,十万大军剑指突厥。
李世民此时敢于对突厥开战,原因有二。其一,突厥遭遇持续三年的大雪灾,羊马饿死,百姓饥饿,且因雪灾范围广无法劫掠;其二,颉利可汗暴政致内部叛乱,部落纷纷倒戈投唐,其陷入孤立,虽派使者求和亲,李世民却果断拒绝并出兵。
得知大唐出兵,颉利可汗虽惧,但因寒冬认为唐军会饥寒交迫,胜负难料。然而李靖率三千骑兵,冒严寒强行军三百里突袭突厥大营,颉利可汗逃往阴山,却不知李勣已率部踩着风雪强行军五百里在阴山白道设伏。颉利可汗逃至白道绝望投降,派使者求和,唐俭前去洽谈,李靖却认为其是缓兵之计,不顾唐俭安危,率一万骑兵夜袭,斩首万余,俘10万余人,生擒颉利可汗,东突厥就此灭亡。
听闻东突厥被灭,被迫退位的太上皇李渊欣喜若狂,将李世民及诸王妃公主们召集到宫殿中开庆功宴。李渊高兴地称赞李世民,称自己托付得仁。李世民也十分开心,与父亲一同欢庆。李渊弹琵琶,李世民跳舞,众人狂欢至深夜。在李世民看来,笼罩在自己心头的玄武门魔咒似乎终于消散。
唐军灭东突厥震惊草原,贞观四年三月初三,北方部族与西域各国请李世民任天可汗,其初辞后受。此后贞观九年李靖挂帅灭吐谷浑,重通丝绸之路;贞观十四年唐军灭高昌国,设安西都护府;贞观十八年攻焉耆国,贞观二十二年攻龟兹国,唐军威名震慑西域,西突厥俯首称臣,吐蕃请和亲;王玄策孤身一人于印度灭一国,押中天竺国王至长安献降;贞观二十年唐军征服薛延陀,设安北都护府,统辖今蒙古国、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贝加尔湖等广阔地域。至此李世民实现雄主梦想,但玄武门之变的魔咒未散,新危机暗中酝酿 。
文本来源@纪不住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