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业的“绯闻”非常多,是是非非,我们不必去评论,不容忽略的一个事实是,行业“内卷”太厉害,品牌之间竞争日趋白热化。2023年一开年,价格战,2024年又是价格战,再加上又有“鲶鱼”参战,竞争局势不可谓不惨烈。
这就忍不住让人想起文中子那句,“众见其利者,非利也;众见其害者,或利也”。当众多大佬们都认为智能汽车是一个风口时,大家都一股脑地杀了进来,这是行业内卷厉害的重要原因。类似的情况,跟当前火热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一样,由于还在早期,当然还没有沦落到各大企业“拼刺刀”的时候。
高瞻远瞩者,具有先发优势,那就是“风口”还没有来的时候就布局了,比亚迪、特斯拉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其次,就是拥有敏锐地把握风口能力的企业,国内的造车新势力,就是典型代表。
尽管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汽车行业并非是一个“赢家通吃”的市场,只要各位“紧盯”自己的细分领域,大家都有饭吃。倘若如此轻易下结论,恐怕也为时过早。
需要强调的一个事实是,汽车业本来就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它不像智能手机替代传统手机那样畅顺,传统燃油车退出历史舞台,光靠市场因素,恐怕是无法实现的。
而事实上,新能源汽车能够迅速崛起,早期靠的还是政策上的倾斜,至于“智能汽车”根本没有享受到这个优势,而真正的无人驾驶颠覆将是下一个风口。
新能源车企、或者说造车新势力,想要对传统车企的替代,这本身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所以,降价促销,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者更有吸引力。
另外一个不忽略的事实是,造车新势力到了产能释放期。我们以理想汽车为例,在亏损多年后,2023年终于实现了扭亏为盈,这是值得可喜可贺的事情。
闲闲财经粗略统计,一家造车新势力,想要实现扭亏,一个重要条件是,营业收入要突破千亿规模。汽车行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产业,车企的首要目的当然是生存,实现盈利是第一目标,要不然长期持续亏损,谁都吃不消。
这就意味着,很多品牌可能因为长期无法突破千亿规模,而被迫夭折。
我们就拿几个熟知的造车新势力作为参考指标,蔚来汽车2023年的营业收入为556.18亿,机构预计小鹏汽车2023年的营业收入为320亿,也就是说,蔚来想要实现营收过千亿还要再翻上一番,小鹏则要翻两番。
营收翻番,也就意味着产能翻番,也就是说,接下来造车新势力的产能会继续大幅扩张,要不然无法实现盈利。
我们再看最近几年与华为合作紧密、发展迅猛的赛力斯,机构给予的预测是2023年营业收入为358亿左右,2024年营业收入就会破千亿,这就意味着,赛力斯将在2024年大幅扩张。扩张,也就意味着汽车产能大幅释放。
港股上市的零跑汽车,机构预计2023年的营业收入突破200亿,2024年营业收入突破400亿。
我们再看头部的比亚迪,2020年以前营业收入一直徘徊在2000亿以下,2021年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2022年突破4000亿,2023年机构预测会突破6000亿,2024年预计突破8000亿!
且不谈,小米汽车进入市场会带来多大的汽车新产能,我们就以几家上市公司的扩张幅度来看,规模已经不小了。新能源车企或者说造车新势力将不遗余力地大幅扩张,而传统车企当然不会拱手让出市场份额,价格战在所难免,并且当前远未到竞争最惨烈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