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历史,不乏许多忠心耿耿的将领,他们为国尽忠,鞠躬尽瘁,将国家的安危看的比自己的性命还重要。但是即使他们有一颗忠君报国之心,在没有遇到懂自己的君主的时候,下场就不是很好看了。
今天我们要谈论的是明朝时期的一位爱国将领,袁崇焕。他的一生颇有传奇色彩,但是作为一名忠君报国的爱国将领,他的下场可谓十分凄惨,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找不出几个比他惨的。他被人安上了叛国的罪名,以凌迟的方式处死。
这种死法既残忍,又践踏人的尊严,可谓悲惨之极。当时下达这个命令的皇帝是崇祯皇帝,崇祯皇帝为何选择了如此残忍的方法杀死袁崇焕呢?他和袁崇焕之间难不成有着什么深仇大恨?事实上,叛国只是借口,袁崇焕真正的罪名不是叛国。
崇祯皇帝朱由检崇祯皇帝是大明的最后一任皇帝,后人对他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综合来看,他既有功又有过,而明朝的衰败也不能只怪罪他一人。但是不得不说,袁崇焕的死确实是和朱由检的不信任有关系。
大明期间,阉党乱政,朱由检的上一任皇帝朱由校在重病之时将江山托付给了他这个弟弟。并且嘱咐他要用魏忠贤。但是朱由检在上任后不久就将魏忠贤这个权倾朝野的权臣除掉了。这是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封建王朝之下,出现阉党绝对没有好事,这在明朝魏忠贤出现之前,就已经在历史上证明过了。在东汉末年动荡不安的年代,东汉王朝的朝廷也由宦官掌控,史称“十常侍”。这些宦官利用皇帝的宠信,祸乱朝纲导致民不聊生,他们对百姓的压迫也是黄巾起义的原因之一。这使得朝廷不得不给地方分权来抗衡黄巾军的起义,虽然黄巾之乱被平息,“大贤良师”张角身死,但是对诸侯们的分权导致了群雄割据的局面,最终由曹魏篡位结束了汉朝。
可以说,东汉王朝的结束绝对和“十常侍”离不开关系,甚至可以说“十常侍”之乱就是东汉王朝覆灭的起因也不过分。
在魏忠贤掌握大权时期,明朝的百姓也受到了压迫,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朱由检的上任之后深知阉党掌权的危害,因此他选择除去阉党。而朱由检的方法也非常聪明,他先是安抚魏忠贤,表现出一副要重用他的样子,但是在大臣弹劾魏忠贤的时候,朱由检立马换了一副面貌,逼得魏忠贤告病回家,并且之后将他的权力夺走,对他进行了贬谪。可以说,朱由检在处理魏忠贤案的时候是非常有耐心的,他步步为营,最终将魏忠贤除去。并且将他的党羽一网打尽。
有人会对此疑惑,为什么魏忠贤权倾朝野,但是被刚刚上任的朱由检迅速拿下了呢?其实这一切是有原因的,而这些原因和之后袁崇焕的身死也有一定互通之处。
首先,阉党的乱政是有违朝纲的,朱由检对于阉党的处置可以说是行正义之举,无论是百姓还是朝廷官员都不会站在阉党这边。
其次,是魏忠贤人的问题。魏忠贤本人十分懦弱,他在受到皇帝质疑和臣子弹劾的时候,并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通过讨好皇帝,和皇帝打感情牌,希望能以此来打消皇帝对其的处置。但是很明显,这套不是对任何皇帝都有用的。如果魏忠贤能有据理力争,即使编造出一些借口,在他的这个地位,朱由检或许也不太敢动他。
另外,魏忠贤虽然权倾朝野,但是真正对他忠心耿耿的人并没有多少,因为封建年代的人对阉党的身份本质上是不服从的。魏忠贤手下之所以对他讨好和服从是因为他的地位太高了,一旦皇帝有除去他的想法,他们就会被瞬间瓦解。在阉党被除去期间,有不少魏忠贤的手下纷纷对其举报,正所谓“堡垒总是从内部攻破”。阉党乱政这座堡垒就算再坚固也遭不住那么多人从内部对其进攻。
最后,也是最至关重要的一点,这点也是袁崇焕被处死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明朝的皇权是绝对至高无上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本来就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许多王朝都对权力进行了分权,以便于王朝更容易管理。这点又不得不提到东汉末年时期了,东汉末年的覆灭就是因为权力的分散所导致,曹操对天子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因为诸侯的权力已经大到可以无视皇权的存在了,而实际上“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只是表面上魏国对征伐天下讨要一个大义上的名分罢了。
明朝的皇权至上而明朝则不同了,明朝的权力之所以那么高还要从明朝的成立开始说起。明朝成立之后,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他在执政期间可谓十分杀伐果决,对于一切有威胁到皇权的因素他都会想办法排除,为后代铺出一条道路。
他在执政期间取消了自古就有的宰相制度,选择设立内阁,而内阁也只是听从皇帝的安排,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可以说,从明朝开始,皇帝的权力可谓是历史上的巅峰了,这为朱由检除去阉党提供了十分必要的条件。因为魏忠贤的权力再大,本质上还是大不过皇权的,并且魏忠贤对于皇权依旧是保持敬畏的。
皇权的集中也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明朝皇帝是否贤明对于大明王朝太过于重要了。而朱由检显然没有达到“一己平天下”的程度。他在对待政务方面,十分勤奋,并且在生活方面十分节制。但是他的性格导致明朝很难在他的领导下走得更远。崇祯皇帝十分多疑,对手下可以说十分不信任,以至于他在魏忠贤案结束后依然选择相信宦官,同时他刚愎自用,对手下十分严厉,可以说,在崇祯皇帝手下当臣子需要更加懂得为官之道才能够生存下来。
袁崇焕的一生而这丝毫没有影响袁崇焕的忠君报国之心。袁崇焕在崇祯皇帝上位之前就已经出仕了,在上一任皇帝执政期间,袁崇焕曾为朝廷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阉党乱政导致他对朝廷心灰意冷,他辛辛苦苦构建的抗敌防线得不到内部的支持,即使最后袁崇焕得胜回朝之后,朝廷对于阉党的赏赐竟然比袁崇焕还多,并且袁崇焕受到了内部的弹劾,于是袁崇焕选择了隐退。
这时候,崇祯皇帝朱由检即位了,朱由检一举扫清了阉党乱政的乱局,袁崇焕看到明朝似乎有焕然一新的迹象,于是也选择了复出。崇祯皇帝起初对袁崇焕是十分信任的,他赐予袁崇焕尚方宝剑,全力支持他的复辽行动。
袁崇焕本就有忠君报国之心,崇祯皇帝的信任让他更加全力以赴,但是他的复辽行动碰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关键的一环毛文龙不配合他。于是袁崇焕在劝说无果后将其斩杀,且不说毛文龙曾经为明朝立下过战功,抗击后金有他一份功劳,而且先斩后奏是臣子的大忌,皇帝就算再信任他,先斩后奏总归是对皇权的视若无睹。
之后,袁崇焕在复辽过程中,皇太极选择绕过袁崇焕直捣黄龙,向首都北京进发,袁崇焕不得不回京救援,但是他未经通报,擅自驻兵城下,加上他之前还向蒙古卖粮食,虽然本意是想稳住蒙古人,不让他们倒戈,但是蒙古总归和后金之间也有交易,袁崇焕就留下了将粮食转给敌国的话柄。
袁崇焕认为把仗打赢才是关键,后来袁崇焕出色的指挥果然击退了敌军,但是敌人使用了离间计,说袁崇焕的胜利是通敌的结果,目的是让明朝胜利后麻痹大意。
崇祯皇帝将袁崇焕打入大牢之后,明朝内部官员又对袁崇焕进行了弹劾,袁崇焕百口莫辩,甚至又被扣上了和其他官员联合叛国的帽子。其实到这里崇祯皇帝对袁崇焕早就不信任了,崇祯皇帝最终下达了将袁崇焕凌迟处死的决定。
袁崇焕被杀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我们不能否认崇祯皇帝对他的不信任是不对的,但是这也是从后世的眼光来看。在当时的情况下,袁崇焕确实有很多行为触碰到了皇帝的逆鳞,尤其是在明朝这个皇权至上的朝代,袁崇焕的行为很容易让人误解。同时袁崇焕的在朝廷中的为官之道也导致他被人中伤后无从辩驳。因此,袁崇焕最大的罪行其实不是叛国,而是从皇权的角度来看,袁崇焕的所作所为已然触碰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历史上不乏忠君报国但是下场凄惨之人,岳飞也是其中一个。但是他依然被称为岳武穆,并且依旧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代表人物。袁崇焕也是如此,不管他风评如何,但他的忠君报国的事迹是无法被掩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