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帮派史之哥老会:帮湘军平乱帮同盟会造反哥老会的兴与衰

刘洋瀚海聊之 2024-12-20 11:29:51

巅峰时期的哥老会(袍哥会)有多猛?

他们曾经遍布大清军中,连名臣曾国藩、左宗棠都为之忌惮。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也曾拼命拉拢助其反清,但却成了民国军队中的尾大不掉之势,也是四川地区军阀混战的成因之一。

今天的中国帮派史,咱们继续来讲哥老会,来看看这个颠覆了大清朝的组织有多猛。

我们都知道,因为太平天国之乱的爆发,朝廷无力征剿,所以启用了团练制度,由地方乡绅自筹粮饷,自募兵勇。湘军、淮军由此产生,也为民国初期的军阀割据埋下了伏笔。

而哥老会的兴起,就是伴随着湘军而来的。

1852年(咸丰二年),也就是太平天国之乱爆发的第二年,时任广西提督向荣到湖北招兵,以应对太平军。可能是因为向荣是四川人(今重庆,当时属四川),所以他招募的这支部队叫“川勇营”。期间,一个叫鲍超的四川人(今重庆,当时属四川)应召入伍,跟随向荣出征。

鲍超此人作战极其勇武,屡立战功,仅过了四年官职就已升至仅次于总兵的副将之职。同时还得到曾国藩的赏识,让他也自募兵勇独领一军,因为他的字是春霆,所以部队就叫霆字营。

鲍超一生经历大小500余战,负伤百余创,曾被湘军创始人之一的郭嵩焘评价为残暴如项羽(“所过残灭如项羽”),有湘军第一猛将之称。

因为鲍超是四川人,所以他军中也以四川人居多。而发源于四川的哥老会自然也混杂其中。

这些哥老会成员视同袍为兄弟,在战场上互为援手,非常符合我们现代部队的价值观,就是那种能放心把你的后背交给队友的情谊。这也是鲍超所部战斗力非常强悍的原因之一。

(“哥老会者,本起四川,游民结为兄弟,约缓急必相救。军兴,而鲍超营中多四川人,相效为之,湘军亦多有。”——《湘军志》 王闿运(清))

而这种部队中的遍布哥老会成员,进而又因之使部队战斗力增强的现象,很多清末重臣都有所发现,比如先后出任过两江总督的何璟和刘坤一就都注意到了。

(“各省勇兵营中,材武之士,结为兄弟,自成一队,遇有劲敌,辄以陷阵冲锋,队兵员弁,另给旗帜号衣,以作其气而收其效,此哥老会之所由来也。”——《哥老会匪及早改悔示》 刘坤一(清)

“各营兵勇向有结盟拜会之事,初时愿为战阵之际互相救援,迨纠众太多,良莠不一,遂有哥老会名目。”——《两江总督何憬等为报各营兵勇结拜哥老会事片》 何璟(清))

曾国藩更是早早看到了这件事可能会带来的的危害,并在军中立下军规,明令禁止士兵传播和加入哥老会,违令者斩。

(“结拜哥老会、传习X教者斩。”——《禁洋烟等事之规七条》 曾国藩(清))

因为就在曾国藩说这番话的当年,1859年(咸丰九年),一场有哥老会成员参与的,波及五省六十余州县的李永和、蓝朝鼎起义爆发了。

李永和和蓝朝鼎(蓝大顺)都是云南人,贩鸦片的。有一次他们途径四川时因赋税问题和当地官府发生了冲突,然后这俩大哥就领手下人造反了。本来造反的也没几个人,但却得到了四川当地袍哥们的大力支持,造反部队逐渐发展到了二十余万的规模,坚持了六年才被灭掉。

由此可见,袍哥的势力已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尤其是太平天国被灭之后,朝廷开始大规模裁军,尤其是裁撤湘军,这使得大量武德充沛的人脱离了管束。而清朝当时的经济水平又支撑不了普通民众吃饱饭,不然也不会有什么闯关东、走西口这样大规模的移民潮发生了。

而哥老会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民间开始继续扩大自己的势力。

也因为哥老会的势力实在太大,所以清朝末年那些想搞事情的人,都会寻求和哥老会的合作。

这其中,自然就包括孙忠山的同盟会。

1911年7月-8月,四川地区的袍哥(哥老会四川叫法)首领与同盟会代表连开两场会,议定在四川起义的细节。其中有些同盟会成员就是袍哥首领,比如成都人秦载赓,除是同盟会的身份外,本身还是一支袍哥队伍的老大。

到了9月,时任四川总督的赵尔丰诱捕保路运动首领,并下令对成都城内请愿的民众开枪射击,彻底点燃了全川的怒火。随即,以大批袍哥为主体的保路同志军开始向成都挺进,四川的武装起义彻底爆发。这批率先围攻成都的保路军,每一支部队,都是由哥老会和同盟会成员共同领导的。

除四川外,国内其他一些省份的起义也都和哥老会脱不开干系。

在陕西,起义军中同样是哥老会、同盟会混杂,其中很多人也像四川的秦载赓那样身兼两种身份。陕西的哥老会实力甚至超过同盟会,以至于起义军成立军政府后,同盟会想推举有同盟会背景的张凤翙出任都督,就遭到了哥老会成员的反对。虽然最终哥老会妥协了,但哥老会首领万炳南也当上了副都督。

在新疆,哥老会早在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就已传入,经过多年的发展,至辛亥革命时,发生在迪化(乌鲁木齐)和伊犁的起义都有哥老会成员参与,甚至是发起。

在贵州,由同盟会成员创建,后参与贵州起义并组建军政府的贵州自治学社,其创立之初的大部分成员就多来自哥老会。很多人还在日后的起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云南,同盟会成员先通过结识哥老会头目,再通过哥老会的关系去结识的云南新军众多武官。也就是说,同盟会就是靠哥老会的人脉打入到大清军队内部的,这也为日后云南的起义创造了条件。

可以说,在辛亥革命期间,哥老会参与了西南、西北地区大多数的起义活动,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和清朝时一样,湘军内的哥老会力量能提高战力,但湘军却禁止哥老会传播。

民国起家靠着哥老会的力量,但坐了江山就要做了它。

比如云南,刚一独立,蔡锷就颁布了《严禁开公口山堂告示》,要求哥老会组织一律解散,“未入会的,勿再失足。已入会的,早早回头。”

在新疆,疆系初代军阀杨增新在大清还没亡的时候就一直镇压哥老会的起义,民国后出任新疆都督的他还在继续镇压,到1918年时新疆境内的哥老会已经被他完全消灭了。

唯独作为发源地的四川情况要好的多,四川刚成立军政府的时候,都督尹昌衡、副都督罗纶就自立堂口,袍哥会的牌匾更是会挂在军政府机构的大门口。

此后数年,四川境内的哥老会势力日渐壮大,到1935年时,仅成都市内的袍哥的活动场所,也就是公口、码头,达到了六百余个。其成员更是遍布了四川省内的军、政、学、商各界。

尤其是部队,袍哥占比堪称恐怖。川军中的“含袍量”高达60%。个别部队甚至更高,如邓锡侯的九十五军,全军七个团长,六个是袍哥头领。

更有像刘文辉这样当过四川一哥的大佬干脆自己就是个袍哥头目。

本来民间结社就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四川的袍哥们又有这么强大的官方背景,行事起来就更加的肆无忌惮了。因基层乡、县级别的选举而造成的械斗层出不穷,走私鸦片,开设赌场、妓院,什么都干。为了争夺利益,更是能把械斗上升到战争。川军20年470余场内战,绝大多数都有袍哥的参与。

即便在全面抗战前后,无论是四川省内的刘湘,还是来自中央的老蒋,都发过令要求四川禁绝袍哥组织,但都收效甚微。

应付你都算给你面子,比如很多地方的堂口就会改一些“正能量”的名字,如“民国互助社”、“爱国社”这些,换汤不换药,甚至还带一点嘲讽buff。

到民国后期,四川境内的袍哥和四川军政已经彻底分不开了,各个单位的领导都会组织自己的袍哥社团,中统、宪兵、警备司令部、保安司令部,甚至连(成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都有自己的袍哥组织。

其实蔡锷对哥老会的定义还是比较准确的:“为宗国沦亡,异族专制,不敢显然反抗,故苦心志士组织一种秘密的社会,抵抗恶政府,其用意很好。”但也会“结党成群,奸淫抢掠…法律不能容。”

虽然说他们不敢反抗这点不是很客观,但整体上评价的还是满准确的。

像哥老会这样的组织,没有统一的思想,没有政治诉求,甚至组织本身就很分散。大家团结在一起能抱团取暖,但也能为祸一方。即使有什么反抗意志,也只是出于生存本能,而不是信仰。

所以哥老会势力很大,影响很深远,但做不大也走不长。

注定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参考文献:

《四川袍哥研究》 奂灵君

《哥老会起源问题研究综述》 尹恩子(韩)

《辛亥革命影响下的陕西》 吴亮

《哥老会在新疆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沙巍

《辛亥光复后的西南局势与袍哥兴衰》 欧阳恩良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