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许小年的观点:中国不应该弯道超车!更没资格搞工业4.0

江卿曻 2025-02-20 09:12:09

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

在中国崛起的进程中,许多成就令人瞩目,无论是高铁,航天还是新能源汽车,都迅速追赶上甚至超越了世界先进水平。

可是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提出,许多人开始质疑中国是否有资格参与全球最前沿的工业革命。

经济学家许小年公开表示,中国“没有资格搞工业4.0,更不能“弯道超车”,他认为,中国的工业基础还不够扎实,追赶先进国家的步伐过于急功近。

对于这一观点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执一词,许小年的这些言论是否站得住脚?中国的制造业是否真的还停滞在工业2.0阶段?又是否能够迎头赶上,走向工业4.0的新时代?

许小年的观点

许小年曾任职美林证券亚太高级经济学家,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是一个在经济学界非常有影响力的学者,他的言论往往引起广泛的讨论。

接受采访时,他明确表示:“中国不应该弯道超车,也没有资格搞工业4.0,”这个观点引发了大量争议,他认为中国虽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工业基础仍然薄弱。

很多技术仍然依赖进口,因此不具备搞工业4.0的条件,他还提到很多中国企业家急于赚钱,缺乏长期投资的耐心,这种投机心理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技术的长期发展。

然后许小年进一步解释道,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还未完成,连2.0阶段的基础都没有做好,就急于跳到4.0阶段,是对自己技术水平的过度高估。

他指出德国的工业4.0战略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它是建立在深厚的工业基础上的,而中国的制造业尚未走到这一阶段。

因此,他认为追赶工业4.0的步伐对于中国来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种观点无疑让很多人感到不快,尤其是在中国制造近年来取得的显著成就面前。

从高铁的崛起到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似乎一切都在印证着中国制造的强大实力,许小年的这些言论是否过于悲观,忽视了中国在科技和制造领域取得的进步。

在批评中国的“投机心理”时,许小年并没有意识到,中国制造业的成功并非通过“投机取巧”实现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努力和技术积累,逐步实现了突破。

从最初的依赖外部技术,到现在的自主创新,尤其是在航空航天等领域,中国已经实现了技术的赶超,因此许小年的批评是否站得住脚,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中国制造已经走在前列

许小年对中国制造业的批评,显然与现实情况存在较大差距,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制造业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进步,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廉价工厂”。

而是迈向了高端制造和自主创新的道路,以中国的高铁为例,虽然最初中国高铁技术是从国外引进的,但经过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和自主创新。

今天的中国高铁已成为世界领先的技术之一,中国不仅在国内建设了世界上最长的高铁网络,还成功将其技术出口到多个国家,包括印度和巴西等地。

事实证明,中国已经通过持续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彻底改变了这一领域的格局,此外,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实现了飞跃。

虽然许小年曾经对这一产业提出过批评,认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投入过于急功近,但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市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根据最新数据,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不仅销售量稳居世界第一,还成功进入了欧洲和其他市场,特斯拉的电动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虽然居高不下。

中国本土品牌如比亚迪,蔚来,理想等的崛起,已经显示了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强大竞争力。

再看中国的光伏产业,许小年曾认为这一产业仅仅是“盲目跟风”,没有前途,但实际上,经过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光伏产业不仅活了下来。

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生产国,掌握了完整的产业链,中国的光伏组件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主导地位,还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成为全球清洁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

所以许小年的批评看似理性,他却忽视了中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实际成果,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并非依靠“弯道超车”或“投机取巧”。

而是在坚实的技术积累和国家政策支持下,逐步走向世界前列,这些领域的成功,正是中国制造通过创新和持续努力取得的成绩,显然与许小年所说的“投机取巧”有着本质的区别。

核心技术依赖与发展短板

尽管中国制造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要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仍然面临着不少挑战,尤其是在核心技术上,许小年所提到的中国技术依赖外部的问题。

虽然在过去几年里有所改观,但在高端技术领域,中国仍然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芯片,航空发动机等关键领域,中国还没有完全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

芯片产业一直是中国制造业的短板,尽管近年来中国在集成电路和半导体领域加大了投入,涌现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本土企业,但与全球领先水平相比,中国仍有较大的差距。

2020年美国政府对中国企业实施了严格的技术封锁,特别是对中兴和华为等企业的制裁,充分暴露了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脆弱性。

问题的存在,不仅对中国的科技创新构成了挑战,也影响到国家的安全和经济稳定,航空发动机技术也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短板。

即使自主研发了大型客机C919和大批军用飞机,但关键的航空发动机技术仍然依赖于外国,中国在航空发动机的设计制造和测试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突破。

国际航空发动机市场上,主要由美国的普惠公司,英国的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和法国的赛峰公司主导,而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品牌还没有能够进入这个核心市场。

这两个领域芯片和航空发动机,正是许小年所说的“短板”,虽然中国在其他制造领域已经实现了赶超,但在这些关键技术领域,依然受制于人。

正是这些核心技术的短缺,使得中国不应该轻率地迈向工业4.0,因为工业4.0需要依赖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层面更加高端且复杂。

从这个角度来看,许小年的批评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实际情况,中国确实面临着核心技术的瓶颈,但这一问题并不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唯一障碍。

许小年忽视了中国在其他领域所取得的突破和创新,也没有看到中国正在努力打破这些技术壁垒。

未来的中国制造要想真正成为世界强者,除了继续加大对高端技术的投入,还需要在全球合作中寻找机遇,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可以知道中国制造业经历了飞速的转型,从低端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迈进,中国不仅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推动了产业升级,还依靠企业的自主创新走到了全球前沿。

结语

中国制造的崛起离不开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但在面对全球化竞争与技术瓶颈时,保持谨慎和自省也是至关重要的。

无论是许小年的批评,还是中国制造业取得的成就,都在提醒我们,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资料

新浪财经2018年10月4日《许小年:不老实、投机取巧,是很多企业的毛病!》报道

光明网2025年1月22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报道

0 阅读:0

江卿曻

简介:道不完的历史,讲不完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