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
铀这种放射性元素,是当今世界核能产业的重要基石,中国美国印度三个拥有庞大能源需求的国家,在铀矿开采领域各有自己的发展历程。
印度作为“贫铀国”年产量超400吨,美国这个“富铀国”,年产量却仅有22吨,那么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未来第一核电大国的中国其铀矿年产量究竟有多少呢?
全球铀市场供需现状
当前在全球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核电正经历着一场“文艺复兴”,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球在运核电机组总数已达到437座。
总装机容量约为394.4吉瓦,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446.9吉瓦,与之相应的作为核电“粮食”的铀需求量也在不断攀升。
国际铀协会预测2025年全球反应堆铀需求量将达到1.94亿磅,而2035年将进一步增至2.06亿磅,面对持续增长的铀需求,全球铀供给却相对紧张,目前哈萨克斯坦,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是全球前三大铀生产国。
2022年三国铀产量分别为2.17万吨,4398吨和4192吨,合计占全球总产量的68%,但受新冠疫情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这些主要产铀国的供应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供需错配导致近年来铀价大幅上涨,根据加拿大铀业公司统计,2022年铀现货价格最高达到每磅52.31美元,同比上涨近40%,一度突破每磅100美元大关。
其实铀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其市场波动不仅影响到核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利润空间,更关乎各国的能源安全,对中美印等主要核电大国而言。
仅仅依赖国际市场来保障铀供给显然存在较大风险,发展本国铀资源,提升自给率,已成为各国核燃料保障战略的重中之重。
当然铀资源的国际贸易与合作同样不可或缺,这有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互利共赢,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铀市场。
中美印铀矿资源对比
占全球总量的近30%,相比之下中国的铀资源量约为30万吨,虽然位列全球第三,但与美国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印度的铀资源则更为匮乏,已查明储量仅为6.1万吨,在全球排名第14位,占世界总量不到1%,属于名副其实的“贫铀国”。
造成三国铀资源禀赋差异如此悬殊的原因,既有地质条件的影响,也有勘探开发力度的差异,美国拥有辽阔的国土面积和多样的地质环境。
加之20世纪中期以来的大规模勘探,发现了怀俄明州的大片沉积型铀矿和新墨西哥州的火山岩型铀矿,奠定了其“富铀国”的地位。
中国的铀矿勘查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代地质工作者的努力,在新疆,内蒙古等地陆续发现了大型铀矿床,为核电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
资源储量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三国铀矿开采的策略选择,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铀价持续低迷,美国国内的铀矿开采逐渐失去经济性,年产量也随之下滑,目前美国90%以上的铀需求依赖进口。
主要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中国的铀矿开发则呈现出“内外并举”的特点,一方面,中国加大国内铀矿勘探开发力度,致力于打造本土铀矿产业链。
另一方面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广核集团等企业也积极“走出去”,收购哈萨克斯坦,纳米比亚等国的优质铀矿资产。
通过“境外基地+进口”的方式多元化铀资源供给渠道,印度在铀矿开发方面则更多地“因陋就简”,主要依托国内的贫瘠资源来满足核电发展的需求,并辅之以少量的铀进口贸易。
资源的多寡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如何用好这些资源,美国虽然拥有丰富的铀资源,但近年来国内开采量却持续走低,不免让人觉得“暴殄天物”。
而印度虽然“贫铀”,但通过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仍在核电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资源利用上,要立足自身条件,扬长避短,
铀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要放在更广阔的全球视野中来审视,通过深化国际合作,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有利于缓解个别国家的资源短缺压力,也有助于促进全球铀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铀矿开发面临的环保挑战
铀矿的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据估算开采1吨铀矿石,需要搬运近1000吨废石,产生约2500立方米废水。
其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和重金属,如果处置不当,这些污染物很容易进入土壤、水体和大气,给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威胁。
以印度的贾杜古达铀矿为例,该矿区位于东部地区的一个部落村庄,当地居民主要以农业和狩猎为生,自上世纪60年代铀矿开采以来。
大量含放射性物质的尾矿渣被直接倾倒在附近的河流和土地上,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据调查,矿区周边3万多名村民长期饱受放射性危害。
众多妇女出现不孕症状,新生儿畸形率也远高于其他地区,当地的动植物同样难以幸免,牛羊患上奇怪的疾病,庄稼颗粒无收。
印度在2020年铀产量为400吨,现在早已超过这个数,中国2020年产量为1885吨,美国23年年产量确实才5万磅也就是22吨,2020年可能比这更少。
所以中国在铀矿开采中则更加重视生态环保,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广核集团等企业大力实施“绿色矿山”建设。
从开采,选冶到尾矿治理全过程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对铀矿开采中产生的废水废渣,中国核工业集团投资上亿元建设了尾矿库和废水处理系统。
采取“三防”措施确保外排水,废气等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对已关闭的老矿山,企业也积极开展生态修复治理。
对采空区进行充填夯实,恢复地貌和植被,力求把矿区打造成“山绿、水清、天蓝”的美丽家园,实际上铀矿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非对立,关键在于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观,生态环境的价值远超铀矿资源本身。
因此各国在推进铀矿开发的同时,必须把维护生态环境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尾矿治理。
从源头上杜绝环境破坏,同时铀矿开发还应融入到矿区及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大局中,通过合理补偿安置,改善民生,带动就业等措施。
让当地居民真正分享铀矿开发的红利,惟有如此,铀矿开发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三赢”。
随着核电在中国能源转型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中国加快了铀资源开发利用的步伐,呈现出“变道超车”的发展态势。
截至2024年,中国已建成运行和在建核电机组共计102台,装机总容量达到1.13亿千瓦,按照规划,到2025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7000万千瓦。
在建和运行的机组数量有望超过法国,跃居世界第一,如此庞大的核电“家底”,对铀资源的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估算,满足这些机组运行所需的天然铀年需求量将超过2万吨。
相比之下,中国铀矿产量仅为2000吨左右,供需缺口不可谓不大,为缓解铀供应的“瓶颈”制约,中国采取了内外并举,多管齐下的应对之策。
结语
三国铀矿开发道路可谓殊途同归,在核电成为全球能源转型重要选择的当下,无论资源禀赋如何,唯有在开发效率、环境友好、多元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
才能为本国乃至全球清洁能源事业提供可靠的核燃料保障,推动全人类共同迈向绿色低碳的美好未来。
参考资料
中国核电网2024年9月23日《2024年世界核电厂运行实绩报告》报道
中国能源研究会核能专委会2024年8月31日《【行业资讯】EIA:美国铀产量反弹》拜登
东方财富网2022年1月24日《2020年全球铀矿产量为4.77万吨,其中40.8%产自哈萨克斯坦[图]》报道
中国青年报2024年12月16日《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核电大国 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报道
非洲的铀矿是玉帝用来建造太阳的被你们挖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