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话:婚姻的本质是一种利益交换吗?真实的答案戳中很多人的内心!

陈曼心理 2024-04-30 21:53:05

如果你是对方权衡利弊后才选择跟你在一起的,你会不会接受?

我想是否接纳你是对方权衡利弊的选择,这里面最最关键的是——

他在权衡利弊过程中,是把你当做一个人,还是一个物。

事实上,大多数的亲密关系,这两种态度是同时存在的。

就像自体心理学里科胡特发明的概念“自体客体”一样,我们其实在关系里会把另一个人当做为了我们自己发展的一个客体,就很像把对方“物化”了。

但是我们都知道在亲密关系里,只把对方当做一个简单地客体,那我们是看不到对方身为一个人存在的价值的。

但也只有先把对方看作“自体客体”,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才能把视线从自己身上转移出去,觉察到对方也是一个主体,既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存在着。

接下来咱们细说说这两者的区别。

我想大多数人看到“权衡利弊”这四个字也许下意识都会眉头一皱,心理有点厌恶和排斥。

因为权衡利弊似乎是在说你是这个人在婚姻感情里计算得失之后的一个选择,这里面带着一种功利的精明。

感情里可以掺杂着功利吗?有种说不出的怪异啊。

可是当想起自己成年人的身份,又会觉得功利一点也很正常,毕竟成年人的生活里好像也是充斥着选择,得失,还有计算。

看看周围,为了金钱、名利而结婚的例子也不少啊。

但是虽然我们也都知道成年人关注利弊是再正常不过的,可一想到自己是被权衡利弊后的选择,怎么就是那么不甘心呢?

我在想也许这种不甘心是源自于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

真正的亲密关系是可以通过权衡利弊来决定的吗?

不知道如果问你,你会怎么回答。

要我说,这个问题其实还真的不是那么的好回答,它不是简单地是/否这么简单。

也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视角来看这个问题——可能权衡利弊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权衡利弊背后的“动机”。

我们每个人选择一个人冥冥之中都是有原因的,就算一个人对你一见钟情,这都是带着他过往人生当中的经验而做的决定。如果一个人一拍脑袋就选择和你结婚,细细想来是不是也很可怕?

所以说,大家在选择自己的伴侣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是带着一些自己觉察不到的投射、滤镜,这些都可以算是动机。

有些动机我们可以清晰地觉察到,比如,这个人看上去通情达理,非常会共情,能给到我情绪价值,这就是我要的。但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很多的选择是出自无意识的,也就是我们觉察不到的。这些都可以算作是“动机”。

可以说,如果一个人是在感情里带着权衡利弊的态度来接近你,我想可能本身也没有什么好指责的,这是人的一种希望获得更好的生活的趋利避害的天性。

但是这个动机的出发点放在不同的人身上是可以完全不同的,不同的动机也会导向不同的结果。

因为你会发现,有些人也许刚开始把你当做一个物来权衡,但后来会把你当做一个人来权衡,但有些人自始至终,只把你当做一个物。

人or物?这里面的区别可大了。

如果他把你当做一个人来看来,那你是能感觉到权衡利弊里面,带着对你最基本的尊重和开放性。你知道他在做什么。

也许刚开始他还是更多在满足他的私欲,但慢慢的,他觉察到你也是一个人,于是对你有着温和和包容的态度,带着好奇来去理解你,用温柔的、不带评判的目光注视你。

你也会感觉到他的权衡利弊是一种因为要负责任,所以不想去伤害你的善意,更是把你纳入他未来考虑的体现,你并不是他的备胎,这里面有安全感和可靠感。

但如果是他自始至终在感情,里把你只当做工具/物的话,那你的感受也许是很糟糕的:

你也许会感觉到一种被冒犯的感觉,你感觉到你的尊严被冒犯、身体被冒犯、灵魂被冒犯。因为他是在审视你,用一种审判的目光来对待你,把你当做一件商品来衡量你的价值。

这就抹杀了亲密关系里能代表一个人最真挚的部分:你的情感。

被另一半当做“物”具体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呢?

把人当做物具体表现在一个人在选伴侣的时候在不断地加分减分:

学历好,加分。

单亲家庭?减分。

长相?6分吧。

身材?额,5分,不,还是4分吧。

父母体制内,不错,以后经济来源有保障,来个8分。

但是他现在还没有稳定的工作,可惜,只能给个4分……

就这样加来减去,把选择伴侣简单粗暴地当成了完成人生KPI指标的任务。只要我把这个打分筛选机制不断地完善让它无敌,那我就能不费吹灰之力找到一个完美的伴侣。毕竟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人。

和A相处的时候刚开始还不错,后面发现他是会一言不合就玩消失的,不行,这以后结婚了怎么办?扣分。

他叫服务员的时候怎么直接叫“服务员”?不行,这太傲慢了,扣分!

他和妈妈关系很亲近?不行,以后一定妈宝男,这里要扣一个大分。

慢慢的这个人的分扣光了,然后呢,大吵一架,然后就去找一个新的人继续实行这种加分减分的游戏,乐此不疲。

我们可以反思一下自己,你就会发现我们有时候是不是也会这样?

现在这种把找伴侣当成了完成KPI指标的事例还不少,不仅你是,也许看这篇内容的大家都会有这个习惯。

而且很多人都抱着人云亦云的态度在选择,他们面对婚姻会不自觉的发展出一套选择机制,而这套机制基本上都离不开外界的说辞——我爸妈觉得什么样的丈夫好,那我就选择什么样的男人。

这也是现在社会大环境的一个趋势。

大家内心都比较虚无,空虚,经常会体验到孤独,工业化的社会排斥人的创造力,人工智能又盛行,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人都是可以被替代的,推崇理性高于感性,这也让大家对爱持有怀疑态度;

再加上经济的下滑让大家对未来走向一概不知,我们都想拥有更多的掌控感,希望未来是有保障的,可以吃了上顿有下顿,那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倾向于把感情和婚姻也变成可以量化的工具之一,也会盲目听取外界的声音。

但这样,真的是好的吗?

婚姻,真的是可以量化的吗?

人,也是可以量化的吗?

就算刚开始是可以的,那长期下去没有觉察到对方也是一个人的话,结果是什么呢?

我可以告诉你一个事实:

如果你把婚姻前前后后一直当做可以量化的工具来对待,你可能会刚开始拥有一个还不错的婚姻,但你会失去婚姻里最宝贵的部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

没错,就是“情”。

总是物化感情也会导致两个结果:

1、你们都是可以被替代的;

2、失去话语权;

首先,如果你认同了把人作为可以量化的物来选择的话,那你内心也基本认同了一个事实:

以后结婚了的话,那他是可以被替代的。

如果一个人认为别人是可以被替代的,那他默认自己也是可以被替代的。那在婚姻里背叛是常态,出轨也是正常的,忠诚也没有任何价值。

其实这群人很可怜,他们内心害怕自己先在对方心里是可以被替代的,那如果伴侣发现了另一个比他更优秀更出色的人,那么他自己很容易就会被抛弃。

因为也许他们压根不相信,自己在这样的一个残酷充斥着谎言的环境里,自己是不会被替代的。

因为学历高的人其实也是一抓一大把,家境优渥在当今社会也并不是一个稀奇事,你学历再高,家里经济实力再好,也总有人会比你更好,家里更有背景。

但是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独一无二的的那一面,那就说明这个人就无法替代了,这是一件又让人欣喜又让人害怕的事情。

爱上一个具体人的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在关系里相濡以沫的陪伴和投入,两个人打开天窗说亮话,也许多次的鼓起勇气促膝长谈依然发现这个人还是那么讨厌,但这个人也许依然是不可替代的。

不可替代,并不是说这个人有多优秀。

相反,优秀并不是决定你是不是不可替代的决定因素。

好的亲密关系并不需要你有多优秀,就算你并没有那么多的名誉加身,对方依然会觉得你是全世界最可爱最好最棒的存在。这是那些把对方当做物来评判的人,完全无法理解但也很羡慕的地方。

也许他们是长期经受着被审判的体验:

听话了,考好了,父母会非常喜欢这个孩子;

不听话了,成绩退步了,这份爱就会消失。

那在他们心里,爱是有条件的,获得爱的方式就是要不断优秀,让自己有更多地加分项,这样在亲密关系竞争时才有资格入局,也更有胜算获胜。

同样他们也会以这样的方式来审视对方,别人怎么样对待他们物化他们,他们也会这样对待别人。

也许这也是大多数人在婚姻里,有时候反感自己是被权衡利弊后的某个最优解的一个原因——并不是反感对方权衡利弊这一点,而是自己在亲密关系里被非人的对待,自己最喜欢最欣赏的点没有对方看到,反倒是一些社会身份社会地位才是对方更看重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个人都会感觉到不舒服。

其次,在婚姻里体验过这种被物化的人也许都有过一种类似的感受:失权。

也就是说,只有对方审视你的份。他仿佛一个凝视者,眼神不断在你身上游走,这让你非常不安。

同时他拥有着话语权和决定权,他能决定你的命运你们的婚姻的走向,但你不行。他说离婚,语气只强硬和坚定,仿佛只能认同他的这套标准体系才有和他对话的资格。

你失去了话语权,也被剥夺了为自己发声的机会。

你也失去了知情权,你不知道你在被权衡利弊的过程里在他心里你是一个怎么样的存在。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这个时候只是一个苍白单薄的客体,他说你达不到他的标准,仿佛这已经是一个客观事实,并不存在商量的空间。

因为他不会和你澄清他权衡利弊后的结果,你也无从得知他给你打的“分数”到底是不是合理的,万一这一切只是他的个人猜测呢?

这也会导致有些人在婚姻里感受到一股奇怪的失衡感——你在明处,他在暗处。他总能猜透你,你却看不清他。

但是,那些在亲密关系里把对方当做“人”的伴侣是不一样的。

你会感觉到他们就算是在观察你,那也是在明处的,没有什么好藏着掖着的。

这样的人在关系里会直接的表明他真实的态度。

比如你们异地,他会直接说:“我还是对我们现在是异地恋的情况不太放心”然后他会讲出来为啥他不放心,具体到哪里不放心,他希望的关系可以是什么样的,以及他希望你能做什么。

这些,他都会在权衡利弊后告诉你,他内心坦荡,权衡利弊是为了这段感情,所以他没什么好去隐藏的,就算是观察你,他也是坦坦荡荡的注视你,并且也愿意把他观察后的结果第一时间告诉你。

说白了,他在权衡利弊的过程中会把自己的软肋亮给你。

并且在婚姻里这样的人也会去问你:“这是我观察和感受到的,其实我也想知道为了咱俩能好下去,你希望我干什么呢?这个也挺重要的。”

把你当成一个“人”的具体会有什么表现呢:

他会在乎你的感受。

他希望这段关系可以向着未来发展。

他虽然也会在和你相处的这个过程里看到你的局限,但不是以一种他对你错的态度站在至高点来审判你哪里做的还不够.。

他觉得关系是两个人的,有问题的不是只有你,他也有问题,所以他也会把你的问题看做他的问题两个人一起解决。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把伴侣当做“人”时候,是“合作”的态度。

而把伴侣仅仅当做物的更多的是“竞争”的态度,他也不会去在意他这样冷冰冰的去分析你会不会让你有不好的感受。就算有了,他为了维护自己的防御机制不被击败,可能会偏执的只相信他自己的看法。

如果把婚姻看做办企业的话,可以说,以人为本是里面是有着对婚姻的向往和对人的慈悲,积极地希望和你走向共赢,就算以后没有办法走下去但也会给双方保障最大的利益;

但以物为主的价值观更多的是把婚姻看做竞技场,当做一场竞争,伴侣不是合作者而是竞争者,他最想要的是不要在你面前输。

而这种把对方当做一个人来看,是很多婚姻里欠缺的一种态度。

就像你知道这个人在权衡利弊,但如果你能感受到自己被当成一个人对待,那接不接受都是次要的。

因为这个态度会让人感觉到这个人是很真诚的,你能从这股真诚里感受到,他明确的知道婚姻不是儿戏,一个人的感情更不是,也不能随便辜负。

你能感受到他的权衡利弊里面虽然也有小心翼翼的试探,也在不断地观察你,但是他作为一个人的那股勇敢劲儿和明亮坦荡的底色,坦荡、真诚、勇敢、认真、袒露、表达——这在婚姻里往往都是非常宝贵的品质,因为这些品质,都是让你们在以后婚姻里遇到重大问题时,依然可以相信彼此的人性底色。

所以到了最后,我们回到刚开始抛出的问题:“真正深度的亲密关系是可以通过权衡利弊来决定的吗?”。

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看。

况且说句让大家可能很失望的话,在现实的婚姻里“人化”和“物化”这两种态度其实是同时存在的。

我们要抱持着开放的态度,不要过于排斥“物化”的现象,同时也要警惕极端“物化”背后的陷阱。把这两者智慧的融合在一起,将他们的优势都发挥出来,就能将婚姻幸福度最大化。

就像有些人会发现权衡利弊下的一个重要逻辑漏洞:

权衡利弊不就代表着他还是在评估我的价值吗?

就算是他是把我看做一个人,但这个过程不就是会把我和别人比较吗?

这说明他对我没那么坚定,不然他就不会拿我和其他人比较。

我想说这个问题很好,因为权衡利弊里面似乎就是带着一股“三角测试”的味道,他衡量你的利弊,那怎么衡量出来的呢?不就是一种社会比较么?

这么看,他依然还是没有抛开外界的一切评价和约束完全的信任你。

毕竟有一个我们可能不太想接受但很无奈地现实:我们只要在社会里,就会免不了被物化的命运。婚姻也是,而且我们也会难免的会物化别人,忽视丈夫/妻子人的属性。

就像我们情绪失控吵起架来,那一刻只能看到自己的利益,看不到丈夫/妻子也有着他们自己的利益,我们想被安慰,他们也是啊。

所以再怎么强调以人为本,有时候也会抹杀伴侣的人的属性,只为了自己的利益。

但这里也有积极的意味,这体现在婚姻里就是,尊重是可以靠我们挣来的,信任也是可以挣来的,需要我们靠着后天去努力。

就如同导演李安访谈时也说:

“我尽管现在是个大导演了,但我太太对我的尊重依然也是要靠我去挣来的。”

他在没有工作的情况下当了六年的家庭煮夫,这个过程就是他在用他自己的努力去换取婚姻里的尊严。

是的,伴侣对我们的尊重和爱并不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要靠自己的勤劳、智慧去捍卫关系,争取关系,学会经营关系。

没错,你没听错,亲密关系是争取来的,它并不是你躺在那里无条件的爱就会光顾你,我们在这个社会里生存,幸福就是要靠我们去争取。

你可以理解成,我们需要把婚姻当做一门课程去学习,把婚姻里的人人当做一道题去解。这里面就把物化人的那种作为审视者高高在上态度去掉了,更多的是谦卑的学生的心态。

不摸清楚自己丈夫或妻子的关系模式,怎么知道他们的底线和边界在哪里?我们不去学习他的喜好,怎么知道他更喜欢独处还是热闹?

你只有你了解和探索了一个具体的人的内心,注意,是具体的人,你的底气就会越足,你就知道如何尊重你的伴侣,你也会知道如何让你的伴侣尊重你。

我在想有时候人们去权衡利弊,也是在观察的过程中保护自己的边界不被践踏。

两个人在彼此心里的模样轮廓越来越清晰而不是越来越模糊,知道彼此雷点了,这里不可以碰,那里可以碰,盲区少了,那么关系里恶性循环也会被结束。

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我怀念的是无话不说,我怀念的是争吵之后还是想要爱你的冲动。”

也许权衡利弊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可怕,反而是另外一种全新的感受:

我目睹了你最糟糕的那一面,但依然还是选择爱你;

我有过无数次想要放弃你的冲动,但依然还是选择留在这段关系里;

我天性谨慎胆小,但还是愿意为了你冒一次险和你走向未知,就算我明明知道前方是遗憾。

这种爱少了一丝浪漫的梦幻,也少了非你不可的坚定,但更符合现实吧。

现实里的爱情没有完整的从一而终,基本都是磕磕绊绊,怀疑、无力、猜忌、冲动,这些似乎都是在质疑爱,但这才是真实的关系。

如果要我选,可能我会选择这种关系,它也许不理想,但很真实。

-END-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

0 阅读:12

陈曼心理

简介:专业解答情感问题,教你如何理性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