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窖里冬暖夏凉,为什么古代穷人宁可冻死,也不钻进地窖里过冬?

边白说文史 2025-03-09 10:46:38

古代的穷人最怕过冬天,尤其是大雪纷飞的天气,外面滴水成冰,室内冷如冰窖,很多人因为家里穷,买不起御寒棉衣和取暖材料,最后活活冻死。那么,很多人会好奇,地窖里冬暖夏凉,穷人为什么不钻到地窖里度过寒冬呢?

今人能想到的问题,古人早就想到了,但他们宁愿在四面漏风的屋子里忍受寒冷,也不愿住进可以遮风并且相对更暖和的地窖,是因为地窖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安全,住进地窖,可能还没迎来春天,先等来死亡。

大雪漫天飞,古人御寒有妙招

根据史料记载,宋代天禧元年的冬天,京师和永州接连出现暴雪天气,鹅毛似的雪花片子飘了七八天,河流上结了厚厚一层冰,水中的鱼儿都被冻进冰里,寒风呼呼地吹着,富人们躲进屋里不敢出门,穷人们就没那么幸运了,每天都有很多人被冻死,为此朝廷专门派人处理尸体。

除了这一年,历史上关于暴雪寒冬的记载还有很多,那么,古人究竟有什么御寒妙招,来帮助他们度过寒冷的冬天呢?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各种御寒材料层出不穷,如果是富庶人家,通常会选择穿皮草或厚厚的棉衣,在房间里搭建火墙,这种暖气系统虽然不像现在的暖气那么保暖,但对于古人来说是非常有效的御寒手段。此外,他们还会使用造型各异的手炉、脚炉,炉中添加热水或烧热的火炭,非常暖和。

如果需要外出,多数会乘坐包裹严实的马车,车中备好火炉和被褥,既能防风又能保暖,保证不会受冻。

外出饮食也大有讲究,根据史料记载,很多商人冬天出门的时候,会带很多干姜和香辛料,用这些佐料煮的汤也有驱寒的作用。

很多茶馆客栈也会在冬天给客人提供暖身汤,汤中有姜片、当归和桂皮等药材,也能起到防寒的效果。

如果是介于富人和穷人之间的中等收入家庭,有一些家底但不够置办全套的保暖设备,可以选择租赁暖炉,只需要花一笔较小的租赁费用,就能租到一个过冬暖炉。

这是在宋代非常流行的一种取暖方式,很多商行会购置大量暖炉,在冬天的时候出租给人们,等到冬去春来,再收回暖炉等待下一个寒冬的到来,如此循环往复。

古代御寒方式多种多样,具体采用哪种,取决于个人的经济条件,富人取暖时十八般武艺齐登场,穷人又该如何安全过冬呢?

穷人没有棉衣,只能在春秋季节搜集大量杨絮和芦花填充到衣服里,这种衣服看似厚实,其实保暖效果很差,但对于即将冻死的人来说,聊胜于无。

除了杨絮御寒,穷人还会在床上铺上厚厚的稻草,在稻草里打几个窝,冷了就钻进窝里,如果家里人多,干脆一大家子挤在一起抱团取暖。也有人好不容易攒钱买到一些火炭,往往都是劣质炭,散发的热量很低,还会产生有害气体。

由上可见古代穷人想要顺利过冬,是十分艰难的。更令人愤慨的是,一些奸商会提前囤积大量棉衣和皮草,等冬天的时候高价抛售,穷人饭都吃不起,哪里有钱购买高价棉衣?

加上古代阶级分化严重,少数富人占据多数取暖物资,致使大量穷人无暖可取,最终惨死在寒冷的冬天,“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当时的普遍现象。

当然,也有人会挖地窖,钻到地窖里过冬,不过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很少有人采取这种方式,地窖虽然冬暖夏凉,可惜危险系数太高。

地窖虽保暖,往往夺命于无形

地窖能保暖,也能夺命于无形,它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四方面:坍塌风险、返潮问题、霉菌威胁和气体危害。这四种潜在的危险,每一条都能夺人性命,不可不重视。

首先是坍塌风险,地窖简单来说就是在地下打洞,看似简单实际上操作起来很难,并非所有地方都适合挖地窖,必须选择土质坚固、没有地下水的位置,通常在开挖之前,需要专业的工匠勘探各种地质条件,符合要求才能开工。

地窖内部还要考虑承重问题,需要特殊的材料做支撑,穷人不具备专业的挖地窖技巧,也没钱购买质量好的支撑材料,挖出的地窖非常简陋,稍有不慎就有坍塌的风险,那时人就会被活埋在地下。这个问题并非危言耸听,史料中记载过很多地窖坍塌的事故。

其次是返潮问题,如果当地雨水量大,地下水位较高,或者在某一时段突然降温,内外温差很大,地窖中的湿度会很高,内壁出现渗水返潮的现象,内部又湿又冷,人很难适应那种环境,即便能待在里面,长此以往身体也会出现严重问题。

返潮还有一个巨大的危害,就是水分会腐蚀地窖内壁,造成内壁上的土层脱落,进而引起坍塌。

此外,地窖返潮也容易滋生各种霉菌和细菌,这些霉菌释放多种有害物质,有害物质又通过呼吸道或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对各器官造成伤害。

古人不了解霉菌,往往会大意忽视,等察觉到的时候身体已经感染,古代没有治疗霉菌感染的有效方法,很多人生病了只能眼睁睁等死。

地窖的最后一个危险是气体,由于做工粗糙,古代很多地窖的通风功能很差,内部空气不流通,氧气不充足,人处在其中会在不知不觉间缺氧昏迷。

针对这一问题,聪明的古代人发明了很多测试氧气含量的方法,比如在地窖中点燃蜡烛,如果蜡烛熄灭,则意味着氧气不足,再比如在地窖里饲养家禽,如果家禽死亡,也能证明空气有问题。

除了氧气不足问题,地窖还容易产生有害气体,这种情况也很常见,某些地区的土壤中含有天然有害气体,这些气体无色无味,慢慢地从内壁释放出来,充斥着整个空间,又很难被人察觉,很多人最后连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正因为地窖危险重重,能在不知不觉间伤人性命,所以古时候的穷人宁愿在破败的房屋瑟瑟发抖,也不愿住进地窖过冬。

地窖用途大,能储物也能御敌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窖的形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原来比较单一粗糙的样式,发展到同时具备通风、排水等多项功能。

通风口的选择也有很大学问,需要考虑当地的主导风向,既能保证良好的通风,加速内外空气循环,又能防止寒冷空气入侵,让地窖更加保暖。而排水系统则需要专业工匠来设计,古代有很多代代相传的地窖工匠,他们对地窖选址、地窖排水熟稔于心,老百姓挖地窖的时候,会请他们来施工。

能工巧匠们还在承重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内壁使用更加坚硬的砖石固定,而砖石堆砌时采用“品”字结构,受力更加均匀,承重能力更强。

此外,针对防潮问题,人们发明出了多种行之有效的防潮材料,比如用经过特殊处理的稻草和麦秸铺在地窖里,上面涂满桐油,又能防潮,透气性又好。

地窖的形态日益完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在没有冰箱和防腐材料的年代,地窖的主要功能是储存物资,减缓蔬菜粮食的腐烂速度。

进入20世纪以后,中华大地上战乱频发,地窖又发挥出新的作用,比如躲避敌人搜查、藏匿重要物资等,在华北平原上还兴起一种利用地道和敌人周旋的作战方法,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地道战。

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的民众在地下广挖地道,地道口狭窄隐秘,通常隐藏在农宅里,外面堆放秸秆或稻草,敌人很难发现。

内部四通八达,有很多功能分区,有的储藏粮食,有的放置武器弹药,有的仅供通行,也有的可以居住休息。

当敌人到来的时候,人们迅速躲进地下,利用相连的地道传递消息、打击敌人,游击队员躲在暗处射击,日军被打得团团转,却四处看不到游击队员的影子,只能气得哇哇乱叫。

时至今日,很多地区还保留着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游客穿梭其中,仿佛回到过去,和勇敢的游击队员们一起抵抗外敌侵略,感受地道的神奇所在。

写在最后

地窖历史悠久,在长久的发展中,聪明的古人挖掘出地窖的多种用途,使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唯独过冬这一项始终没有良好的对策,这也使得古代穷人在冬季饱受寒冷的侵袭,每年冬天冻死者不计其数。

如今中国日益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在寒冷的冬季有更多更有效的方式御寒,也有更多更有效的储存设备,因此地窖逐渐退出了公众的视野,但地窖的历史价值并未消散,它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阶级差异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很大帮助。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