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集结号”是在西域吹响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将驻守西域的一万五千人分三批跟随他东归勤王,留守部队还剩九千多人。除了西域,驻守在陇右、河西的军队,也都东调勤王去了,这给早已觊觎陇右、河西的吐蕃以可乘之机。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吐蕃就攻占了陇右、河西,直逼长安,切断了西域与长安的直接联系。接着便越过昆仑山,进入塔里木盆地,与孤悬塞外的安西守军,展开了对西域的争夺战。

大历元宝
这时一个艰难的抉择就摆在了安西守军的面前:是冒着孤悬塞外的危险继续坚守西域?还是放弃西域撤回中原?如果撤回中原,他们虽然安全了,但是西域就丢失了。具有家国情怀的安西守军,毅然决定留在西域,吹响了孤军坚守西域32年的唐代版集结号。
留守西域的唐朝军队,当时是什么情况呢?
安西驻军总共有两万四千人,其中一万五千人东调勤王,留守西域的只剩下九千人。曹令忠率领一部分驻守北庭。安西则由郭子仪的侄子郭昕代理主持。在人员减少了近三分之二,既断绝了与中央联系,又失去了陇右河西策应的情况下,西域守军只能与沙陀突厥和回鹘结成联盟,相互依存,文献记载说“吐蕃久攻之不下”。

建中通宝
大约在代宗大历七年(772)左右,此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将近十年了,唐朝中央才意外地得到了安西守军的消息。有因战乱流落到吐蕃的汉人士兵逃回长安,向朝廷述说吐蕃以及西域的情况,代宗这才知道,安西、北庭的守军还在顽强地坚守,他感慨万千,下了一道“喻安西北庭诸将制”的诏书。制文中说,如果不是你们坚守,“则度隍逾陇,不复汉有矣”“令忠等忧国勤王,诚彻骨髓,朝廷闻之,莫不酸鼻流涕,而况朕心哉!”

“元”字钱
意思是说如果不是你们,过了隍陇地区就不再是华夏的地盘了。以曹令忠为首的将士们,精忠报国,感动了朝廷,我的内心更是激动万分。表示一番慰勉之后,代宗对他们进行了嘉奖。赐北庭都护曹令忠姓李,改名元忠。同时承认由郭昕主持安西事务,并授予“四镇节度留后”的称号。
此后李元忠、郭昕虽然多次遣使与朝廷联系,但是每次都受阻于吐蕃而不能到达长安,“声问绝者十余年”。直到建中二年(781),使臣万里迢迢绕道蒙古高原,经回鹘地区,才来到长安。此时代宗已经去世,德宗刚刚继位,朝廷这才知道,自大历七年之后,又失去音讯的西域将士,仍然还坚守在安西、北庭。

“中”字钱
惊喜万分的德宗,对坚守西域的将士又进行了一番嘉奖,加授李元忠为北庭大都护、郭昕为安西大都护。按照唐朝的制度,边境上的大都护都要由亲王遥领,并不亲任。因此,为了符合制度,又给他们二人赐了爵位,李元忠赐爵宁塞郡王,郭昕赐爵武威郡王。其余的将士也都有奖赏升迁。
贞元二年(786)李元忠去世,贞元六年(790)冬北庭失陷。《资治通鉴》卷233记载:“自是安西阻绝,莫知存否,惟西州之人,犹固守焉”。音信再次断绝之后,安西何时陷落?郭昕下落如何?都不清楚,最后只有西州即吐鲁番还在唐军的坚守之中。
以上就是文献中能找到的,安史之乱后,西域留守部队对安西、北庭坚守情况的零星记载。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是一句“自是安西阻绝,莫知存否,惟西州之人,犹固守焉”还是给我们勾勒出了,忠勇的安西守军吹响集结号的悲壮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