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如何调和理想与现实,超越完美主义瓶颈

伦儿看职场 2024-03-28 01:14:57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完美主义思维”,一个在职场中既被尊崇又常被误解的概念。完美主义,它并非仅仅体现在日常行为中的某些强迫性倾向,比如将桌牌对齐的极度精确,而是涉及一种全面、深度的工作态度与自我要求。

首先,让我们澄清一下对完美主义的认知误区。

有的人会在某一些事情上表现出较强的秩序感和追求整齐划一的行为,但这并不足以将其定义为真正的完美主义者。

真正的完美主义者在面对工作时,他不仅仅满足于简单任务的完成度,更是在整个流程对接、项目优化、成品展现等各个环节都倾注心血,力求做到极致。他们的完美主义精神,是源于对自身能力和成果的高标准严要求,而不只是寻求局部任务上的短暂成就感。

接下来,在《钝感力》这本书里,提到的两名作家的经历,来揭示完美主义与迭代思维的本质差异。

余华老师年轻时屡遭退稿,但他不因挫败而止步,反而以此为契机不断迭代自己的作品,持续投稿,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展现了他不追求绝对完美,却能持之以恒地提升自我的迭代思维。

相反,渡边淳一笔下的那位才华横溢但过于追求完美的作家,在遭遇退稿后选择了自我否定与放弃,这正是完美主义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行动力受损,犹豫不决,最终步步难行。

进一步来说,完美主义往往与现实世界的运行规则产生冲突。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一年365天,每天都需打卡一次且不能遗漏,有人打卡了300多次,甚至接近350次,尽管已相当不易,但如果以完美主义视角来看,这个人仍不算完美,因为他有几天没有打卡。

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点:过度追求完美,可能会让人在遇到小挫折时就轻易选择放弃,因为无法接受任何瑕疵的存在。

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大脑的功能性和人性的享乐性。

人更容易被成就感驱动,而非痛苦的感受。当我们过于执着于完美,反而会束缚住自己的手脚,导致行动受阻,进而影响结果的达成。只有先行动起来,才能有机会去逐步完善,而不是原地等待那个遥不可及的“完美”。

此外,外部环境设置的目标和标准也常常并非绝对科学或完美无缺。

领导设定的KPI或者年度目标,往往是基于当前信息和预期做出的最佳预估,但面对市场变化、环境调整等因素,这些目标难免需要动态调整。

在这个过程中,完美主义者可能因为短期内无法实现理想目标而感到沮丧甚至放弃,而具有迭代思维的人则能够适应变化,先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向,最终笑到最后。

再者,我们在职场中还应意识到,他人眼中所谓的“完美”未必就是我们必须要提供的。有时候,过度追求完美反而可能导致额外的压力和困扰。要了解并尊重对方的需求,适时调整自己的表现方式,而不是一味追求自己心目中的“最好”。

结语

完美主义并非一成不变的标准,而是一个随着情境变化、互动交流而不断演进的过程。我们要学会把“完美”看作一个动词,而非形容词,这意味着完美是在实践和互动中共同构建和更新的结果。

我们应该接纳并拥抱“完美”的迭代性,勇于先完成再完善,这样不仅能在职场中游刃有余,更能成就更为丰富多元的人生体验。如同装修风格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更新换代,我们的工作成果和职业状态也应该具备与时俱进、常换常新的发展眼光,从而在不经意间达到属于自己的最完美状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