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人不用标点符号,我们什么时候才用的标点符号?

小轩谈过去 2024-10-04 03:16:44

如果让你读一本没有标点符号的书,你一定很难读下去,因为标点符号的作用,就是标明句读和语气。所谓句读,就是断句,它能让我们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字所表达的内容。

但是你知道吗,我们的古人是没有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他们写文章,一张纸密密麻麻全部都是字,没有一个标点,你要读,就得自己识文断字,才能读懂。

为什么古人不用标点符号,原因大概有三点,一是统治阶级抬高文化的门槛,让普通人识文断字的难度提高;第二是文言文中的“之乎者也”也能起到断句的作用,第三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只要多读几遍,自然可以正确理解。

所以古代的书籍都不带标点,当时的文人在读书的时候,必须拿一支笔做批注,哪里要断句,就在哪里画个圈做个记号,这就是《三字经》里所说的“明句读”,不明句读,就读不懂书中的意思。

比如过去有这样一句话:“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如果没有标点符号,那也可以读作“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很显然这两种断句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所以韩愈在《师说》一文中讲: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就是说,古代的启蒙老师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教孩子掌握怎样正确地“句读”。

那么古人在阅读时加注句读的动作,就叫“圈点”,如果在一旁加上注解,就叫“圈注”,所以即便是句读、通常也就打个点或画个圈,不像现在有逗号顿号的区别,更没有所谓的问号和感叹号。

古人的书面文字,都是文言文,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但他们在读的时候却抑扬顿挫很有节奏,而且不同性格的人在读同一篇作品的时候,他们读出来的味道也截然不同,因为文言文没有固定的标点符号,所以读者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因声求气,从而充分将自己的个性呈现出来。

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才有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呢?答案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这场轰轰烈烈解放思想的浪潮,让白话文开始取代文言文。

1919年4月,胡适先生与其他五位著名学者向北洋政府提交关于颁行新式标点符号的议案,1920年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了这一议案,自此,标点符号开始在中国得到全面推广。

很快,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了一套带有标点符号的水浒传和红楼梦,这批带有标点符号的古籍一经面世,就受到读者的热烈推崇,因为过去读这些书籍都让人非常吃力,但是有了标点符号以后,让阅读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阅读的难度。

但这个时期的书籍,依旧是直行的竖版排列,那么到了六十年代以后,汉字的书写和出版,都由竖版排列改成了横向排列,然后在1995年,相关部门又制定了《标点符号用法》的国家标准,这样也就逐步形成了今天我们的文字和标点使用习惯。

4 阅读:379
评论列表
  • 2024-10-29 09:46

    闲得蛋疼

  • 2024-11-03 00:20

    古代有标点符号,而且很早就有了。只是不多,而且没推广。正式书写也很少用标点符号。

  • 2024-11-02 10:47

    古代有标点符号,就是不用,防自学就是古人搞的,明明简单一句话,非要搞个谁也看不懂的成语。

  • 2024-10-14 00:23

    学的欧美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