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诗作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自己的坎坷遭遇相结合,表现出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彰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塞上曲二首·其二》
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前两句描绘了汉军在战场上的威武英姿和强大气势,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国家献身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一种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尚情操。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中描绘了西北边陲的壮阔景象和战争的残酷,“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表现了战士们为了保卫国家,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坚决消灭敌人的决心。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感慨,表达了对守边战士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体现了对李广等英雄人物的敬仰,希望有像他们那样的将领来保卫国家的安宁。
《少年行》——王维
孰知不向边庭苦,
纵死犹闻侠骨香。
此句体现了少年游侠们明知边疆战事艰苦,却毅然前往,毫不退缩的精神。他们以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捍卫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即使战死沙场,也能留下侠骨留香的美名。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诗中以设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自己渴望投身军旅、收复失地的愿望,同时也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二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句,表现了林则徐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祸福,毅然赴难的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
《金错刀行》——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诗人以金错刀自比,抒发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人的蔑视。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之情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

《别云间》——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诗作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同时也展现了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坚定的抗清意志。
《病起书怀》——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位卑未敢忘忧国”一句,体现了诗人即使身处困境,地位卑微,也始终心系国家,不忘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其爱国之心令人动容。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人虽已年迈体衰,卧病在床,但仍想着为国家戍守边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一句,通过梦境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
《侠客行》——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诗中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行侠仗义、不图名利的侠客形象,体现了诗人对侠义精神的崇尚和追求,同时也展现了一种豪迈奔放、洒脱不羁的气概。

破阵·少年行
银鞍踏碎千峰雪,剑指长天贯玉虹
十载磨锋惊虎豹,一朝试刃啸云龙
横刀敢破三关月,跃马直凌万仞峰
若问平生鸿鹄志,山河万里入怀中
文 隐溪书社
素材 中华文学
图 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