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毛主席去了河南看看情况,走的时候,他特地叫上了7个县的“一把手”开了个会。这次开会,毛主席就是想亲自下去了解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咋样,也瞅瞅这些书记们干得好不好。
毛主席自个儿问了问,那些县委书记们是不是都准备好了。可出乎意料的是,南阳县的县委书记魏兆铭,被主席一连问了4个问题,却愣是一个都答不上来,完全卡了壳。
会议突然安静下来,大家都紧张得满头大汗。但奇怪的是,主席离开后,魏兆铭并没有被追究责任。主席在会上究竟提出了哪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深层的意思呢?
【主席下基层,书记认真准备】
不深入了解,就别想说出个所以然。毛主席,他是新中国的建立者,心里头急得很,就想让咱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好些地方的人还是吃不饱、穿不暖。主席二话不说,直接就到基层去,实实在在看看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咋样。
1958年11月,毛主席到河南进行实地考察。但后来因为一些突发情况,他没能走访完所有县。不过,毛主席并不想错过深入了解基层的机会,所以他赶紧在晚上联系了还没走访的几个县的县委书记,让他们赶紧汇报工作情况。
南阳县的头儿魏兆铭,一听到风声,立马动手收拾起县里的各种文件来。他在南阳县可是老资格了,早在1953年,他就开始当南阳县的一把手,那时候是县长。
魏兆铭对南阳的工作特别上心,老是往基层跑,和村民们一块儿干活、学习,给大伙儿留下了挺深的记忆。到了1955年,他就被提拔成了南阳县的县委书记。
魏兆铭对毛主席即将进行的工作视察信心满满,因为他平时就很留心老百姓的生活改善情况,根本不用临时突击准备。他和团队人员加班加点,把南阳县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好好梳理了一遍。
魏兆铭费了好大劲,整理出来的资料快赶上两本书的厚度了,啥情况都写得清清楚楚。到了第二天,他掐着点进了会议室,心里头有点忐忑,但底气还是挺足的。
除了魏兆铭,还有六位县委书记也出席了这次会议,他们手里都拿着好几叠厚厚的材料,就等着毛主席来审阅指导呢。
会议一开场,工作人员就赶紧给毛主席引荐了各位书记,好让他心里有个底儿。魏兆铭他们这些人是头一回见毛主席,心里头难免有点忐忑,手脚都不知道往哪儿放好了。
主席瞅瞅大家的脸色,自个儿先搭话聊起了家常,跟大家打起招呼来,没一会儿工夫,大伙儿都自在多了。会议接着往深了走,毛主席动手问起了各个县的具体情况。
魏兆铭本以为自己准备得挺充分,结果主席一连问了四个问题,他愣是一个也没答上来。
【主席四个问题,令众人沉默】
会议进行得挺顺畅,等到魏兆铭要讲工作汇报时,毛主席突然插话了。“魏兆铭同志,南阳县有个说法,叫‘二十八宿走南阳’,你听过没?”魏兆铭当然知道这句话,这可是南阳县的老话了,男女老少谁不知道啊。
主席随后问道:“在二十八宿里头,你知道谁是老大吗?”这话让魏兆铭一时愣住了,他对历史不太在行,也没空去钻研这些老话儿。魏兆铭压根儿没想到主席会提这种事儿,这类老话儿他往往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根本记不住。
主席瞅瞅他的脸色,心里就透亮了魏兆铭咋想的,接着就问了第二个事儿:“诸葛亮那可是出了名的好宰相,大家老为了他到底是在襄阳还是南阳种地这事儿吵翻天,你对此有啥高见呢?”
提到诸葛亮,那可是大名鼎鼎,谁不知道?但魏兆铭这家伙,哪里真正研究过他的种地地方呢!襄阳和南阳两边争来争去,说到底不就是想给自个儿脸上贴金嘛。说来也怪,南阳的县委书记居然对这事儿不太清楚。
魏兆铭心里头挺不好意思的,只好实话实说:“这个问题我还真没琢磨过,不太清楚。”其他人一个个都把头往下缩,生怕被点到名字让自己回答。
现场突然安静下来,大家都心里七上八下的。毛主席瞧见这氛围,就掏出烟来,一一递给大伙儿,好让大家能放松放松。
主席散完烟,自己也点了一根,抽了一口,然后随口问了第三个问题:“魏书记啊,你说诸葛亮最后咋就选在南阳落户了呢?”
魏兆铭脑袋上直冒冷汗,对于这事儿他同样是一头雾水。就在这时,吴芝圃站了起来,帮他打圆场:“主席,这事儿我懂,让我来给大伙儿说说吧。”
吴芝圃分享了诸葛亮一生的故事,还聊起了南阳这块宝地,这里出了不少杰出人物,文人学士也常来常往。说到最后,他还提到了南阳的文化底蕴和经济成长。
吴芝圃聊起了诸葛亮,说他咋从荆州溜出来,又到了南阳,一环扣一环地讲述。这样既回应了毛主席的提问,也给大家介绍了南阳的那些历史故事和文化。
在吴芝圃汇报的时候,主席时不时会点点头,表示赞同,偶尔也会抽口烟,陷入沉思。看得出来,他对吴芝圃的回答相当满意。
魏兆铭瞧着吴芝圃在那儿滔滔不绝地讲着诸葛亮的故事,心里头那个惭愧啊,自己好歹也是南阳县委书记呢,居然对这些一无所知。他心里头挺不是滋味,情绪立马就沉了下来。于是,他打起十二分精神,专心致志地听吴芝圃继续往下说。
我琢磨着,等吴芝圃说完后,毛主席肯定会问下一个人的工作情况。可出乎意料的是,主席又把头转向了魏兆铭,朝他抛出了最后一个问题:“南阳的历史你不太了解,那我就来问问你关于民生的事儿吧!”
“南阳县的人,一个月里头,到底能吃上多少香油呢?”主席这一问,简直像打雷一样,震得大伙儿心里直颤。县委书记啊,他整天忙得团团转,就为了让整个县都发展起来,工业、农业、商业,啥都得管,啥目标都得盯着。
说到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日子,还有那些关系到大家切身利益的事儿,县委书记确实很难样样都掌握得那么清楚。这时候,魏兆铭又不吭声了,他心里头明白,自己的工作还有不少漏洞。
魏兆铭在会上坦诚说道,现在他才意识到工作上的问题。他既不清楚南阳的历史,也对老百姓的基本生活状况一无所知,这样的状态咋能带领大家发展呢。他真心实意地检讨了自己在工作中的短板。
毛主席没对他发火,而是对他说:“你得跟老百姓打成一片,好好体验生活,这样你才能真心喜欢上你管的这块地方。”
【过度重视政绩,忘记了民生】
主席抛出这四个问题,并不是为了让魏兆铭下不来台。他是想让在座的县委书记们明白,工作的要害和关键在哪儿,光靠那些不实在的数据和资料,是办不成任何实事的。
领导心里盼着大家能过上好日子,真正富起来,可不是靠弄虚作假来脱贫的。主席亲自到地方去了解情况,发现了领导层的问题,也亲眼看到了老百姓的实际状况。这四个问题,表面上看起来跟政绩没啥直接关系,但实际上却正好戳中了问题的关键点。
毛主席不光向魏兆铭提过这类问题,他还向温县的县委书记发问过。那位县委书记呢,也是一问啥都不知道,对温县的历史没概念,温县的小麦专家他也不了解,唯一能数得清的就是自己家里几口人。
主席主要是想让县委书记们明白,得实实在在去关心老百姓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开完这次会,魏兆铭懂了主席的深意,清楚了自己该把啥放在首位。
魏兆铭一回去就钻研起南阳的历史来,明白了南阳每一寸土地的特色和它的关键作用。他四处溜达,跟乡亲们拉家常,听听大家的想法。在魏兆铭的带领下,南阳县慢慢发展起来了,真正走上了富裕路,摆脱了贫困。
魏兆铭一直到1983年都在为党和国家拼命干活,他心里始终牢记着毛主席曾经问他的四个事儿。那时候答不上来的那些问题,后来成了激励他不断前进的动力。
【结语】
毛主席真是聪明绝顶,他就靠四个简简单单的问题,一下子就把问题给看透了。
主席特别厉害,能从一些小细节里看出问题,意识到不对头的地方,并且很快就给改了。这种眼光,可不是谁都能有的。而且啊,主席肚量大,能理解别人犯错,还会给人机会去改正。
主席靠四个简单问题,就让7位县委书记还有好多基层领导改变了工作套路,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更多实惠政策。这就是主席的高明之处,胸怀大局,让人一下子就能感受到他作为伟大领袖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