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老祖宗留下的中医宝库,咱们这些后人到底用对了没?有人吃了附子,差点儿没把老命送掉,有人吃泽泻减肥,反倒把肾气都伤了!这些平常见的中药材,用错了可是要闹出人命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超过85%的中医用药误区都发生在最常见的药材身上。附子、泽泻、蝉蜕,这三味看似普通的中药,却是误用率最高的"问题户"!

附子,这味中药可是"温阳第一药",有"回阳救逆"的神奇功效;泽泻作为"利水渗湿"的主力军,被很多人当成减肥神器;蝉蜕,这小小的蝉壳,有着疏散风热、透疹止痒的大本事。可惜这三味宝贝,被咱老百姓误用的情况太多了,今天咱就好好聊聊,这些中药到底该怎么用!
记得我爷爷常说:"药不对证,管杀不管埋!"现在市面上那些"祖传秘方",动不动就"包治百病",可把我气坏了!中医讲究的是辨证施治,药不对症,别说治病了,弄不好还得添病!

附子这味药啊,可是温阳回阳的大将军,但它生用有剧毒,必须经过炮制才能入药。不少人听说附子补阳,自作主张买来煮水喝,哪知道炮制不当,那可是要出人命的!前段时间县医院急诊科来了个年轻小伙子,自己买了生附子煮水喝,说是补肾壮阳,结果没一会儿就出现头晕、恶心、手脚发麻,甚至呼吸困难,心跳加速,差点儿就挂了!
咱老祖宗在用附子的时候,都有讲究呢!附子必须经过炮制,像黑顺片、白附片这些,都是经过严格炮制的成品。生附子含有乌头碱等生物碱,毒性特别大,一旦用量不当或炮制不足,轻则手脚麻木,重则心律失常,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正确使用附子的关键是"炮制得法,用量适中"。老百姓自己在家最好别用附子,有需要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附子主要用于阳虚证,特别是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导致的腰膝冷痛、阳痿、畏寒肢冷等症状。像那些体质偏热、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可千万不能乱用附子!
再说说泽泻,这味中药是个利水渗湿的好手,不少减肥药里头都添加了它。可别以为泽泻能减肥就可以长期大量服用!现在市面上不少"纯中药减肥茶",成分表一看,泽泻赫然在列。喝着喝着,尿倒是多了,体重轻了,可肾气也跟着没了!

泽泻虽有利水消肿之效,但过量久服会伤肾!咱老祖宗用泽泻,从来不是单独使用,常常配伍其他药物,而且用量有严格控制。泽泻主治小便不利、水肿、湿浊带下等症,适合湿热内蕴、膀胱湿热的人群。但凡是脾胃虚寒、肾气不足的人,用泽泻可就要谨慎了!
村里张婶子,听说泽泻能减肥,天天泡水喝,喝了三个月,人是瘦了,可整天腰酸背痛,小便清长,夜尿增多,去医院一检查,肾功能都受损了!这就是乱用泽泻的后果啊!
泽泻用法讲究"寒者忌之,虚者慎之"。正确使用泽泻,应当辨明体质,对症下药。如果是湿热体质,小便短黄,可以适量服用;如果是肾阳虚,畏寒怕冷,泽泻就不适合了。泽泻入药一般量为6-10克,切忌过量长期服用。

再说说蝉蜕,这小东西可有大用处!蝉蜕是知了(蝉)的壳,在中医里是常用的解表药,有疏散风热、透疹止痒、利咽开音的功效。可有些人把蝉蜕当成万能药,啥病都用,这就大错特错了!
蝉蜕性味甘凉,入肺经和肝经,主要用于风热感冒、麻疹初起、风疹瘙痒、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等症。但它并不适合所有人群和所有疾病!体质虚寒的人,或者是风寒感冒(打喷嚏、怕冷、鼻涕清稀)的患者,用蝉蜕就不合适了。
正确使用蝉蜕,要根据病情辨证施治。治疗风热感冒时,可与菊花、桑叶等配伍;用于透疹时,可与牛蒡子、薄荷等同用;治疗咽喉肿痛,可与桔梗、甘草等配合。蝉蜕入药一般用量为3-9克,不宜过量使用。

中医这个宝库啊,确实有不少好东西,可用对用错,那差别可大了!我常对乡亲们说:"药是良药,但得对症才行;方是良方,但得适合才好。"盲目跟风、人云亦云,最后吃亏的可是自己的身体啊!
很多人以为只要是中药,就没啥副作用,可以随便吃。这种想法可大错特错了!中药也有"四气五味",有寒有热,有补有泻,用不对,照样伤身!像附子这种热性大药,阴虚火旺的人用了,那就是火上浇油;泽泻这种利水药,肾阳虚的人长期服用,那是在伤肾;蝉蜕这种解表药,体质虚寒的人大量使用,只会雪上加霜!

中医讲究的是"君臣佐使",很少单独使用一味药。现在有些人,听说某味药好,就单独使用,这在中医看来,是不合理的。像六味地黄丸里的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牡丹皮,六味药配合使用,相互制约,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单独使用泽泻,很容易伤肾;但在六味地黄丸中,有熟地黄等滋阴药的制约,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
用中药也要讲究"药食同源"的原则。有些中药可以当做食材,如山药、茯苓、薏米等,但也要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合的食材。像湿热体质的人,可以多吃薏米、冬瓜、赤小豆等利水祛湿的食物;阳虚体质的人,可以适当食用桂圆、红枣、生姜等温补阳气的食材。

最让我着急的是,现在有些人一有病就自己去药店抓药,也不问问自己是啥体质,也不管这药适不适合自己,这种做法真是太危险了!中医治病,首先要辨明体质,然后对症下药,这才是正确的养生之道。
老祖宗留下的中医宝库,咱们得用对了才能受益。用错了,那可真是害人不浅!附子、泽泻、蝉蜕这些常见中药,用对了是宝贝,用错了是毒药。希望大家用药前多咨询专业中医师,不要盲目跟风,更不要迷信所谓的"偏方"和"秘方"。

中医精华在于平衡,阴阳平衡、寒热平衡、虚实平衡。无论是治病还是养生,都要遵循这个原则。"是药三分毒",这话可不是说着玩的!希望大家都能科学认识中药,正确使用中药,真正享受到中医药带来的健康福祉。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2020版第一部
2. 《中医药学概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3. 《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4. 《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5. 《中药炮制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