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万志愿军刚入朝,金日成便要求彭老总:中朝军队,统归我指挥

郝逸舟阿 2025-03-19 11:33:27

【1950年9月15日,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在仁川成功实施登陆,直击朝鲜人民军腹地,使得朝鲜战争的局面彻底扭转,千钧一发之际,我国决定派遣志愿军入朝参战。】

在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中朝两国军队携手并肩本应传为佳话,却意外地在“军事指挥权归属”这一关键问题上出现了分歧。这一分歧究竟源自何处?最终,指挥权又落入了谁的手中?回溯历史,中朝双方在战争初期对于如何高效协同作战持有不同见解。关于军事指挥权的分配,两国均有着自己的考量与期望。中国军队强调统一指挥的重要性,以确保战略部署的连贯性和执行力;而朝鲜方面则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自主指挥的权利,以更好地适应本土作战的特殊情况。随着战局的推进,双方意识到,持续的分歧不仅无助于战事的顺利进行,还可能削弱联合作战的力量。因此,经过深入的沟通与协商,一个折中的方案最终得以出炉:在确保整体战略协同的前提下,指挥权被赋予了一个由中朝双方代表共同组成的联合司令部。这一安排既体现了双方对于统一行动的重视,也兼顾了各自的合理关切。如此,中朝两国军队在联合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下,共同应对战场上的种种挑战。这一决策不仅化解了前期的矛盾,更为后续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朝鲜战争爆发】

1945年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正式递交了投降文件。至此,朝鲜半岛结束了长达35年的日本殖民统治,并被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美国占领,另一部分由苏联占领。随后,依据北纬38°线,半岛上分别成立了两个政府,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那时,朝鲜半岛的南北两侧均坚称对整个半岛拥有主权,这导致了双方间小规模的冲突时有发生。终于,在1950年6月25日,一场全面的战争在朝鲜半岛上猛然爆发,这便是朝鲜战争的开端。

凭借兵力充沛及苏联式装备的助力,朝鲜人民军的攻势势如破竹,仅仅三日之内,便成功占领了韩国首都首尔。彼时,北朝鲜看似已稳操胜券,但局势却因美国的介入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联合国安理会在苏联代表未出席的情境下,通过了编号为84的决议,决定成立联合国部队介入朝鲜冲突。这支部队中,战斗人员的主力部分占比高达88%,均来自美国。

麦克阿瑟在仁川顺利登陆后,迅速展开行动,短短四天之内,他们便跨越了洛东江,将人民军的退路彻底封锁。人民军因此陷入困境,不得不匆忙向北撤离,场面显得杂乱无章。

【朝鲜的求助】

分析当时的战场态势后,朝鲜判断,美军一旦跨过三八线,人民军将面临空前的严峻挑战。鉴于此,金日成紧急致信苏联领袖斯大林,恳请苏联出兵相助,以缓解当前的迫切危机。

秘书递上信件后,斯大林迅速翻阅,一口气将其读完。为何斯大林对朝鲜的求助如此上心?

事实上,苏联在远东地区确实控制着广袤的土地,然而,因地理位置偏北,导致其几乎找不到常年不结冰的港口。相比之下,朝鲜半岛的仁川与釜山两大港口,则凭借其卓越的地理条件脱颖而出。

此刻,与日本隔海相邻的国度——朝鲜半岛彼岸,矗立着美国在亚太区域的核心军事要塞。回溯至冷战时期,倘若苏联能成功在仁川与釜山两大港口部署其海军力量,这无疑会大幅增强其与美国对峙时的战略优势。

尽管苏联怀揣着助力朝鲜实现统一愿景的热忱,但它同样需权衡自身利益。二战硝烟散去后,苏联正致力于广泛的重建与经济发展工作,此时的斯大林既无暇分身,也无意与美国产生摩擦。于是,在1950年10月1日,斯大林向金日成明确表达了立场:

金日成考虑后,决定向中国寻求帮助,并据此采取了行动,亲自提笔致信中国请求援助。

随后,斯大林再次执笔,向毛主席发送了一份电文,诚挚地表达了他希望中国能够伸出援手,支持朝鲜的意愿。毛主席紧接着便收到了这两份来自不同方向的信函,它们给当时的中共领导人带来了一个棘手的考验。

毛泽东主席首先经由朝鲜特使朴一禹的渠道,获取了当前的战争状况。随后,他召集了中央书记处的扩大会议进行深入探讨。在会议上,多数成员表达了对于出兵干预持谨慎态度的看法。

面对邻国境遇,深知彼此依存!鉴于中国与朝鲜的地缘紧密相连,加之历史上两国间深厚的传统情谊,更兼美军悍然跨越三八线,派遣轰炸机侵袭我国东北地区,给我国民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在此严峻形势下,毛主席从国家长远安全的角度出发,毅然决定派遣军队支援朝鲜。

【矛盾的产生】

中国方面在决定派遣部队进入朝鲜之前,计划先派遣高层军事将领亲自前往朝鲜,实地调研战场的真实状况。然而,这一请求却迟迟未能获得对方的正面回应。接着,中国提出派遣参谋团队前往前线的提议,也遭到了婉拒。因此,当中国人民志愿军踏入朝鲜领土时,他们对于朝鲜方面的战略安排几乎一无所知。

在朝鲜战争初期,朝鲜的领航者金日成对战况维持着坚定的积极态度。我国为了传达对局势的关切,派遣了大使馆的柴成文前往朝鲜,向他通报了一个忧虑:美军有可能采取迂回战术,从后方实施登陆。面对这样的提醒,金日成展现出了十足的信心,他坚定地回应道:

美国发起反攻的可能性极低,因其登陆港口面临重重挑战。

由于对局势的判断存在偏差,加之朝鲜方面最初并未考虑向中国寻求协助,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中朝双方在指挥权分配上的潜在分歧,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首要议题聚焦于军事指挥权的归属。朝鲜方面表达了他们的期望,即希望中国志愿军能够抵御住美军猛烈的轰炸攻势。至于中朝联军的指挥体系,他们提议应由朝鲜方面统一领导。

然而,彭老总对此坚决不认同。在他看来,两军既已结盟并肩作战,理应事先周密部署。兵法有云,最怕“人心离散,各自为营”,毕竟每位战士身后都承载着家庭的期盼,战略抉择绝非轻率之举。

再者,彭德怀将军在军事部署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才智。1940年那场震撼人心的百团大战,他调遣了105个团,兵力高达20多万,操作起来却显得轻松自如,游刃有余。相比之下,金日成则缺乏指挥如此庞大军队的实战经验。

谈及征兵事宜,朝鲜战争一经爆发,朝鲜国内立即采取行动,将16至45岁的男性公民,不论健康状况,悉数动员入伍。然而,仅仅六个月之后,原本庞大的10万朝鲜人民军队伍,急剧缩减至三万余人。后续征兵行动也显得缺乏系统规划。基于上述情况,彭德怀老总表达了他的看法,他倾向于不由朝鲜方面主导中国志愿军的指挥工作。

针对这一难题,彭德怀总司令安排朝鲜特别代表朴一禹与金日成进行会面,旨在携手探讨解决方案。在连续三日的深入交流中,尽管双方均付出了极大努力,但在军事管辖权的议题上,仍旧未能实现意见的统一。

对地形缺乏了解,语言上存在障碍,加之最高军事指挥权的归属悬而未决,这些问题若不及时处理,势必引发一系列混乱。接连发生的事件,如“人民军不慎攻击志愿军”、“志愿军因无法使用朝鲜铁路而补给受阻”,均源于各自为战的局面。面对这一系列紧迫问题,彭德怀将军迅速将现状详细报告给了毛泽东主席,并随后致电斯大林,请求其介入斡旋。

【矛盾的解决】

1951年11月5日,苏联方面的代表什特科夫,正式传达了斯大林的观点:

提议由中国同志来领导,并考虑由朝鲜人出任次要领导岗位。

尽管情况如此,金日成对于移交最高军事指挥权的提议仍未给予明确答复。战斗的核心地带位于朝鲜,志愿军如同受邀而来的援手,而人民军则是这片土地上的守护者。将指挥的重任托付给他人,无疑会让金日成感到面子上的为难,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权衡这一决定。

经过三十天的时光流转,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与金日成又一次聚首,深入探讨了这一议题。经过深入交流,朝鲜方面最终点头答应:

中朝两国组建了联合指挥机构,该机构专责统领两国军队的军事行动。彭德怀将军被任命为司令员并兼任政治委员,而朝鲜方面的代表金雄则出任副司令员一职,朴一禹则担任副政治委员。

随后,周恩来总理着手制定了《中国与朝鲜关于组建中朝联合指挥机构的协定》,至此,关于最令人关切的指挥权归属议题,终于得以明确。

实践证明,我们拥有最高军事指挥权的决策极为英明。彭德怀将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指挥,堪称完美无瑕。不论是五星上将麦克阿瑟,还是四星上将李奇微和范弗里特,都未能逃脱成为我军胜利注脚的命运。

0 阅读: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