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调休的清明能有多爽?佛山女设计师决定这样过清明!你呢?

璃光月影文化 2025-04-01 08:04:46

调休 or 调教

你是否经历过的放假调休的“调教”?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休息模式宛“如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被网友吐槽过无数次。

每逢放假调休,各种请假攻略就像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殊不知,在调休的框架里,打工人能翻出多大的浪花呢?

上个星期四,当我坐在地铁上,看见手机弹出“不调休的清明有多爽”的推荐,还有朋友圈集体刷屏的"、“纯粹假期”,像春日惊雷劈开了连轴转的灰暗日常,一股甜蜜的窒息感扑面而来。

调休的前世今生

众所周知,调休制度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初的英国。1909年,英国财政大臣贝洛克·斯恩·马歇尔提出“调休”概念,旨在通过调整工作时间提升劳动效率,后被推广至工业领域。(by DeepSeek)。

而我国的调休始于1999年,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的法定假日各增至3天,并通过调借相邻双休日形成三个“7天黄金周”。

原来,调休已经陪伴我们走过四分之一个世纪了。

那些被调休偷走的生活,也被网友的犀利吐槽钉在耻辱柱上:

@王前看:“调休就像用花呗买包,迟早要还。”

@tina婷:“挪假挪到亲妈都不认,清明祭祖变清明祭自己。”

@把风景看透:“拆东墙补西墙?打工人只剩四面透风的破墙。”

@你是唯一:“放假前连上七天班,返工后直接进ICU体验区。”

@深夜避风港“调休是资本+的永动机,我们就是被榨干的仓鼠。”

@CAPTAIN—陈:“建议发明调休的人,去流水线体验72小时连班。”

人民日报的解法

《人民日报》说:“美好生活需要张弛有度的节奏。”

这话我嚼出了奶茶珍珠的Q弹。昨晚听着淅沥淅沥的春雨,裹着羽绒,打开笔记本电脑默默加班的我,忽然想起儿时背那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牛马加班欲断魂([奸笑])

其实,真正的人间清醒,是像清明时节的雨——该落就落,该停就停。

与其在调休迷宫里转圈,不如学岭南老茶客:晨起饮茶,午间小憩,黄昏赏木棉,把24小时过成48小时的舒展。

认命后的漂亮反击

今年清明,我决定去千灯湖边看小朋友们放风筝(但愿天公作美)。

你看,那些扶摇直上的风筝从不问风向,只管顺着节气活出自己的弧线。

我们打工人何尝不能这样?

当“5月仅上19天班”(劳动节你不要过来啊)的安排刷屏时,我想说:认命不是躺平,是把拧螺丝的手艺磨出光,把改稿的委屈写成诗,把每个法定假期过成私人定制的生活美学。

冷知识暴击

清明放纸鸢最初是军事信号工具,就像打工人用摸鱼抵抗内卷

宋代清明假期长达七天,但公务员要值“急脚递”夜班——原来调休是祖传手艺

我是月影

一个在佛山拧螺丝的90后设计师♀️,白天跪舔甲方改稿,晚上猫在被窝码字。

不会教你“逆袭暴富”,只想带你发现:挤地铁、嗦奶茶、逛公园的日常里,藏着被忽略的生存智慧。

“设计教会我审美,生活教会我认命——但认命之后,照样能活出点不服气的漂亮。”

关注我

看一个社恐设计民工,如何把佛山的市井褶皱写成诗,把《人民日报》的大道理嚼成奶茶里的珍珠——Q弹,甜腻,带点扎心的真实。

0 阅读:1

璃光月影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