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焦虑?
有个回答很戳心: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
在这个内卷时代,人都不自觉产生争强好胜、互相攀比的心理,总认为自己哪里都不如别人,必须卷起来才像话。
可说起卷,作家蔡垒磊表示:
内卷是没有止境的,而你的精力却是有限的。看到这句,想起晚唐文学家、辞赋家——罗隐。
他是晚唐反卷第一人。
他曾写过一首画风另类的诗《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意思就是:别卷了,诸位!你们辛苦创造的劳动果实,最终不过给别人做了嫁衣!亏你们还在这自我感动呢!
为何他会有这种想法?
其实曾经的他也是个内卷狂人,只是奔走半生致力于科考,到头来却竹篮打水一场空。
时过境迁,过往的苦痛与无奈,反而造就了罗隐的释然与通透:
人这一生,学会放下,修得一份超然,才能活得自在。
唐末时期,罗隐出生于杭州新城的一个普通人家,自幼丧父,日子过得很是清苦。
尽管身处繁杂市井,却掩盖不了他的光芒。
他才思敏捷,仅七岁,一手诗文写得尤其隽拔。
罗隐文才天赋极高还很努力,他经常彻夜苦读,年纪稍长时文采已传颂乡里。
有一次,宰相令狐绹的儿子令狐滈进士及第,罗隐写诗前去道贺,宰相欢喜地对儿子说:
吾不喜汝及第,喜汝得罗公一篇耳。在宰相看来,罗隐赠诗比儿子及第更让他高兴,足以可见罗隐的才华和声望。
在唐朝,想要出人头地唯一道路就是当官,而对于普通出身的人来说,要当官的唯一机会就是科举考试。
罗隐才华横溢,觉得自己参加科考入第十拿九稳。
只是,他的科举之路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顺畅。
自二十七岁开始一直到五十五岁,他先后参加过十几次科考都没能上榜,史称“十上不第”。
究其原因,首当其冲居然是样貌。
唐僖宗时期的宰相郑畋有个女儿,喜欢罗隐的文章喜欢到非他不嫁的地步。
于是,郑畋便邀请罗隐到家中做客,让女儿躲在屏风后偷看一眼。
欢喜的郑小姐以为自己可以一眼万年,未曾想却被罗隐的相貌惊得差点失了分寸,决定此后再也不读罗隐的诗了。
要怎么形容他的样貌?貌古而陋。
《新唐书·选举志》记载科举择人四法:
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意思是一看长相,二看言谈,三看字迹,最后才看文章。
而罗隐,虽有才华但长得很尴尬就自然很难被录用。
晚唐,藩镇割据、社会动荡、宦官专权、万马齐暗,普通人想要通过科考争得功名简直难如登天。
可罗隐心底里有股韧劲,越是考不上就越想努力争取。
他狠心卷自己,却屡考屡败,屡败屡考。
他忽略了一点,世间很多事情,仅凭个人努力是无法改变的。
其实,罗隐总不入第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旧五代史》里写道:
隐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不中第。意思是罗隐才华出众,但其诗句多讥讽风格,所以未能入第。
说白了,就是罗隐说话很毒舌。
有一次,罗隐遇见昔日友人歌妓云英。
云英见他落魄如旧,一如十几年前相识时那般赶考模样,半开玩笑询问:
“罗郎还是一身布衣?”
这个提问让科举之路不如意的罗隐如梗在喉,想着对方多年来仍然孤身一人,毫不客气写下《赠妓云英》回击: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再怎么挖苦我你也占不了上风,咱俩彼此彼此。
对旧日友人如此,对看不惯的人和事就更不在话下了。
可罗隐身无长处,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才气,他通过诗词怼天怼地怼人。
在《西施》中,他替女主辩护: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在《华清宫》中,他严苛批判:
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罗隐从不收敛自己的锋芒,毫不留情地讽刺那些把亡国之恨记在女人头上的认知很可笑。
中和元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唐僖宗慌忙逃往四川。
自安史之乱后,四川已经成了李唐皇室的紧急避难所,而前往四川必须经过马嵬坡。
罗隐的极致嘲讽又拉满了:
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也是他这个个性,在屡次科考都未能如意的情况下,势必要为自己的情绪找一个宣泄的出口。
咸通八年,罗隐第六次科考落榜。
他将自己多年来的文稿编辑成册,取名《谗书》,即“好言人之恶,谓之谗”。
一时之间,罗隐文名极盛,四海皆知。
可这令他颇负盛名的《谗书》并未给罗隐的仕途带来帮助,那涵义深邃的诗句如利刃一般,让当权者心生忌惮。
即使才高八斗也改变不了被排斥,科考成绩再优秀,也因他的愤慨让考官对他亮起红灯。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罗隐那满带讽刺意味的诗句成了他的啼鸣,也成了困住他的牢笼。
唐末乱世,社会动荡不安,唐朝发生由盛转衰的巨变。
罗隐的命运亦如风雨肆虐的王朝,飘摇不定。
困顿时,他投书于湖南团练观察史于環,想在对方的引荐下谋份差事解决温饱。
对方赏识罗隐的才华,乐意致之。
可好景不长,在罗隐即将有个一官半职之际,黄巢起义。
罗隐不得不离开长安,一路流浪到池州,最终在池州刺史窦潏的资助下避居九华山,并在那里一住就是八年。
在他离开九华山时,黄巢起义已经逐渐平息。
风雨飘摇的大唐王朝总算安定下来,唐僖宗改元光启,罗隐也过上了安稳生活。
然而此时,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小青年已然成为年过半百的独行老者。
经过年轻时的斗志昂扬,中年时的懵然失意,壮年时的遁世隐居,看似千变万化,无奈与悲凉却如影随形。
特别当他得知唐昭宗给一名耍猴人特批了五品官职时, 深感积累多年知识的自己还不如一个耍猴人,更是对仕途已然绝望。
岁月蹉跎,罗隐那颗熊熊燃烧的科举之心凉了下来,追求了一生却失望了一生。
这个科举梦太久、太苦,也该醒了。
887年,罗隐不再卷自己,放松身心回到浙江老家,投奔杭州刺史钱镠。
在钱鏐手下,他总算过上了安稳一点的日子。
回顾前半生,他悟出了一个道理: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一个人的命运,必然是要和历史大势紧密相连的。生于乱世,无论自己如何挣扎,也无法改变命运。
他终于学会了放下:有问题的是这个世界,不是我。
晚年的罗隐,少了年轻时的桀骜不羁,活得愈发通透。
他的日子一如曾经写下的《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过好每一个当下,即是面对世事变换的淡然,也是对自己多舛人生的一种洒脱。
丰子恺曾说: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生命中弥足珍贵的礼物,恰是拥有超然心境。
修得一份超然,以淡泊、从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顺境与逆境,拥有更多的华丽转身,亦是一种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