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魅,是变强大的开始

十点来读书 2025-01-18 15:51:47

有人说,成长就是不断祛魅的过程。

当你祛魅之后,那些让你受伤的人或事,就再也不能为难你。

何为祛魅?

这是哲学家韦伯提出的概念,指对一切事物褪去光环、挖掘真相的过程。

所谓的“魅”,其实就是你的欲望,所有你想要、没见过、得不到的东西。

当我们戳破对人、对事、对物的泡沫,就会看清生活的本质,重新审视身边的一切。

一个人学会祛魅的瞬间,既是把眼光从外在拉回内在的转变,也是一个人变强大的开始。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攒了好久的钱,买了件心仪的衣服,却舍不得穿出去;

参加公开活动,碰到很喜欢的老师,却不敢去打招呼;

想去做某件事,明明有能力有意愿,却习惯躲在后面。

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有一种“我不配”的心理。

网友@团子分享过自己的经历。她从小被穷养长大,所以总是怯生生的,很自卑。

大学毕业时,团子明明拿到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但害怕自己会搞砸,于是试都没试就放弃了。

也因为这次遗憾,大城市成为她心中的“白月光”,每次刷到朋友看话剧、逛街的动态时,她都很羡慕。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团子通过异地转岗的机会成为北漂,这才彻底打破了对城市的滤镜。

她发现,原来光鲜亮丽的写字楼里面,是无数熬夜加班的打工人。

大城市虽然工资高,可开销也大,公司楼下随便一顿预制菜,都要三四十块钱。

周末跟朋友见面,往返路上就要两三个小时。就连晚上10点多,地铁上也熙熙攘攘,找不到位置。

团子在不断见世面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价值感很低,觉得自己不配去大城市生活。

可经历了之后,她才发现不过如此。重要的不是在哪个城市,而是自己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

正如作家李筱懿所写:

祛魅,祛的是我们潜意识里的不配得感。

配得感,是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能拥有什么样生活的认定。

有时候,我们习惯性抬高别人,矮化自己,不敢拥有好的物品,更不敢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就是把自己摆在了下位者的位置。

我们这一生,其实就是不断祛魅的过程,对父母祛魅,对领导祛魅,对金钱祛魅,对婚姻祛魅......

越早对世界祛魅,越早过上想要的生活。

也正是在一次次祛魅中,我们才慢慢找到内心的锚点,建立起生活的秩序。

前段时间,朋友凡凡离职了,她发微信跟我吐槽:“这下对大佬彻底祛魅了。”

还记得她刚通过面试时,激动地说终于找到了“梦中情司”。没想到,反转来得如此之快。

入职之前,凡凡找业内人打听过,知道这家公司口碑还行。

她也看过直属领导付总的视频,镜头里的付总妆容精致,不管什么话题都能侃侃而谈。

可等真正入职后,凡凡才发现真实的付总和镜头里的完全不一样。

所谓优雅知性,只是人设而已。相反,付总经常在线下爆粗口骂员工。

至于才华横溢,更是包装出来的假象。

付总所有的视频,都是下属写好脚本,她只是念稿的工具人。

可即便对着提词器念,付总也从不提前准备,念得磕磕绊绊,以至于只能一句句录,后期剪辑再花大量时间拼凑美化。

开会时,付总会把所有功劳都算在自己头上,把锅都甩出去,实在不行就指责下属能力不足。

也因此,付总团队的人流动很快,工作半年就算老员工了。

凡凡身心俱疲,无奈之下选择离开。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像付总这样。他们表面上做过很多大项目,管过很多人,职位很高,看起来很厉害。

实际上,他们的能力未必能有多强,或许只是赶上了某个风口,抓住了某个机会。

面对别人身上闪闪发光的标签,我们会下意识带着滤镜看他们,以点概面,以偏概全。

可只有对他们祛魅,我们才能真正成长。

成长的本质,就是不断扩容、不断见人见世界的过程。

曾看过一句话:

当我们对某个代表头衔、光环、权威的人或物祛魅时,也正说明自己心里有了底,自我变得强大。

有时我们之所以带着滤镜看别人,不过是光环效应作祟。

可要知道,比关注别人更重要的是认识自己。

唯有停止崇拜神化他人,把所有打向别人的光,都照回自己身上,才是成年人真正的觉醒。

很喜欢一句话:“所谓祛魅,其实是一个如何看待他人、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命题。”

当我们仰望别人时,就会盲目崇拜,畏手畏脚。

反之,当我们看到自己的独特性,把自己从客体转移到主体位置,就不会被外界纷扰所役。

具体该怎么做,才能真正祛魅呢?

第一、打破对人的滤镜

人天生慕强,遇到比自己厉害的人时,很容易被他们感染。

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都是他们精心设计的结果,未必客观准确。

另外,人还有自我实现倾向,你看到的未必是对方真实的样子,而是你想象中的形象。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人的认知会在无意识间,根据目的取舍信息。

也就是说,当我们很喜欢一个人时,就会放大他的优点,忽视他的缺点。

因此如果我们想对别人祛魅,不妨在心底默念“大家都是普通人”,这样就可以更平和、更理性。

第二、放下对事的畏惧

遇到挑战时,你是选择向前一步,还是直接撂挑子?

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人生结果。

有时让我们退缩的,不是事情本身的难度,而是心中的恐惧。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也不是能力,而是信念。

投资人苏世民认为,做大事和做小事的难度是一样的,因为都会花费你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一旦决定做事,就要破除限制性信念,尽可能选择做大事、做困难的事,这个选择本身就会筛选掉大部分人。

第三、改变对物的执念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周围总有很多声音,告诉我们:

精致的职场人一定要有名牌包、女孩子的衣橱里永远少一件白衬衫、穿老钱风才有品位......

层出不穷的宣传语,瞄准我们的钱包,反复给我们洗脑。

可这些,真的对吗?

我们对物品的执念,何尝不是消费主义的陷阱。

摆脱对身外物的执念,删繁就简,简而美地活,亦是一种乐趣。

祛魅,既不是一味空想,也不是眼高手低,而是见过人性繁复后的通透。

都说“最好的祛魅是拥有”,的确,我们只有见识过、经历过、拥有过好东西,才不会迷恋虚幻的魅影。

也才会意识到,再厉害的人,也有七情六欲。再难的挑战,也是一件件小事组成的。

人生,不过是一场体验,永远告诉自己:我很重要、我是干大事的人、我值得拥有一切美好的东西。

长此以往,你终将活得强大而自洽。

0 阅读:2

十点来读书

简介:深夜十点,陪你读书,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