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针对体制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各级政府多级进行过整治,取得一定的效果。
然而,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还远远没有根治,正如前段时间和一个老干部聊天,他所痛斥的那样,官僚主义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1c01127e9b2fa0532743a3701419dec.png)
首先,“政治正确”似乎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尺。在一些地区和部门,部分干部盲目追求表面的政治正确性,忽视了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他们机械地执行上级文件,口号喊得响亮,却缺乏深入调研和科学规划。为了显示自己的“政治立场”,他们不顾当地的资源条件和群众需求,盲目启动大型项目,结果往往是资源浪费和群众不满。比如,贫困地区盲目跟风建设大型工业园区,却因缺乏产业基础而闲置;或是为了追求“环保政绩”,推行不切实际的能源转型政策,导致居民生活成本剧增。在处理敏感问题时,他们不是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而是过分强调政治立场,对不同意见进行打压,使得问题被掩盖,矛盾不断累积。
其次,“安全第一”成为了某些干部的挡箭牌。他们过分强调安全,以至于忽视了发展和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时,因为担心安全事故,对有潜力的项目过度审查,设置过高的门槛,导致许多好项目无法落地。明明有些项目经过科学评估是可行的,却因担心极小概率的安全问题而被无限期搁置。在城市管理中,为了避免安全事故,对小型商业活动进行严格限制,甚至取缔,这不仅影响了市场的活力,也剥夺了群众的生活便利。在教育领域,因为害怕学生出现安全问题,取消了有益的户外活动和实践课程,让学生失去了接触自然和社会的机会。这种过度强调安全而忽视发展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懒政怠政的表现。
再者,“不能出事”的心态在一些干部中普遍存在。他们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工作,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在面对复杂的工作任务时,他们不是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而是能拖就拖、能躲就躲。对于历史遗留问题,他们怕麻烦、怕惹事,选择搁置不理。在处理群众诉求时,他们敷衍塞责、推诿扯皮,将问题推给别人或留给下一任。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避免承担责任,而不是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局面。这种心态不仅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还造成了不良影响。
最后,搞表面文章、形式主义的现象依然严重。一些地方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修建豪华的办公大楼、大广场等,却忽视了民生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大楼和广场往往使用率不高,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在扶贫工作中,部分干部不是实实在在地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而是热衷于填写各种表格、制作各种台账以应付上级检查。在环保工作中,他们不是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而是采取临时性的关停措施以应付环保督察。这种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毫无成效的工作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也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综上所述,这些官僚主义的新变化令人担忧。作为干部,应该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入调研、科学规划、积极作为、勇于担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