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简史2】史前中国境内各大族群的迁徙和定型

傲芙聊宇宙 2024-09-15 17:08:46

上一次课讲到,中华民族要特别注意单倍群O-M175,它下游的单倍群O-M122和O-M119,是中华民族的两个核心Y染色体DNA来源。其他三个Y染色体单倍群,C-M130、D-M174和N-M231,虽然领先O-M175进入中国境内后,也为后世贡献了DNA,但是人群规模较小,基因所占比例有限。

我们要想理解远古中国境内核心族群的形成,就必须紧紧抓住单倍群O-M175,尤其是抓住其单倍群分支O-M122和O-M119不放。理解了这两个单倍群的迁徒和分化,也就明白了中华民族的父系血统来源。

对於单倍群O-M175进入中国境内的途径,有西线和东线两种不同的说法。 分子人类学家倾向於两线都有。他们认为O-175的两大分支,分别从西和东两条线路进入了中国境内,主体部分是从缅甸进入云贵高原西侧,沿着川西走廊游弋到西北,一路形成苗瑶语系和汉藏语系。另一支从越南进入两广和长江下游,成为原始侗台-南岛语系人群,进而又南下分化为侗台语系和南岛语系。

个别民间爱好者倾向于东线说,他们认为单倍群O-M175形成於越南北部,向东进入两广地区。其中一个分支留在华南,成为百越祖先;一个分支北上进入两湖地区,形成苗瑶语系人群和汉藏语系人群,前者留在长江中下游,而后者则继续向北进入中原,成为华夏族群的前身。

东线说主要是根据考古遗址进行推测,不如人类分子学家的DNA研究有说服力,所以我觉得东西两线说更接近事实。接下来,我就按照这个假说,追溯中国境内远古核心人群的形成。说远古,其实也不远,就是一两万年前。

单倍群O-M175进入中国境内以前,也就是两三万年以前,可能已经分化为两个下游单倍群,一个是O-F265,另一个是O-M122。他们都已演化为黄种人。只不过,O-M122单倍群选择了从缅甸山林北上,O-F265则选择了向东进入越南,在北部湾附近形成踏上两广之路。时间上,应该相差不远。

先来说单倍群O-M122,这是北方中国人父系的主要来源。 2.5万年前,高频O-M122单倍群男性,很可能从缅甸方向进入云贵高原西侧,然后沿着川西走廊北上进入青海,然后再东进抵达甘肃、宁夏境内,最终摸到了黄河之间的河套地区。 分子人类学把这个族群,叫作古氐羌族群,或者直接叫氐羌族群。

為什麼古氐羌族群选择了河套地区?没人知道。不过,顾炎武曾经说过,「河套地迥迥占千里,其土肥沃,可耕粟,三面组合敌难入,面战可防守。」一两万年前的河套地区,估计比顾炎武那时候还理想,土地平坦,水肥草美,适宜人居。

O-M122单倍群北上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 断断续续、时有时无,经歷了一个漫长过程。比如,其下游单倍群O3a1c-002611就是1.2-1.3万年前,才从中南半岛啟程,北上加入移民大军的。

在O3a1c-002611抵达河套地区时,古氐羌已经分化為O3a2c1-M134、O3a2c1a-M117两大下游单倍群,散布于从河套地区到太行山东麓。七八千年前,他们先后发展出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约六千年前,最多不超过8000年前,这两大单倍群分成了两拨,一拨向东南走进关中、晋南、豫西,形成华夏族群。另一部分向西南甘青、川藏甚至缅甸回迁,形成了藏缅族群,也就是藏族、羌族、氐族、彝族等少数族群的老祖宗。

还有一部分,向北进入蒙古高原或者向东北进入辽寧平原,融入到了早已抵达的北亚C、N单倍群族群,再加上后来从北线加入的Q单倍群,共同构成了阿尔泰语系和乌拉尔语系语系的祖先,时间应该在万年以前,因為阿尔泰语系、乌拉尔语系与藏缅语系明显不一样。

O3a1c-002611单倍群进入黄河中游时,藏缅和华夏估计已经各占一摊,成為了所谓的土著。他们不得不翻山越岭向东探索。没想到,翻越太行山、秦岭后,发现了黄河下游大片宽阔的冲击平原。他们在黄河下游、淮河两岸与久居当地的N、C、D单倍群融合,形成了所谓的东夷族群。

一万多年前,一个O-M122的下游单倍群O3a3b-M7,不知道是从北方南下的,还是从中南半岛北上的,反正与华夏族群、藏缅族群染色体同源,进入了长江中上游。后来,又顺着长江南下,进入三峡、洞庭湖、太湖地区,与早已到达或者后来到达的人群融合,演化为苗瑶族群。 苗瑶族群的语系与汉藏语系是1.2万年前分开的,所以相互之间的区别,远远大於汉语和藏缅语。

讲到这里,中国境内人群的脉络已经基本清晰。至少从父系染色体类型来看,华夏族群、东夷族群、藏缅族群、苗瑶族群、阿尔泰族群,其实都是Y染色体同源的,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O-M122单倍体祖先。

接下来,再讲一开始提到的O-F265单倍群。这个人群可能说一种叫澳泰语系(澳台)的原始语言。这种语言是语言学家推测出来的底层语言,现实中早已不存在。2.5万年以前,澳泰语系人群中一个分支,携带O-M119单倍体,沿着北部湾从越南向东,进入广东、广西,成为原始百越人群,也可以叫侗台-南岛语系人群。

末次冰期过后,随著气候上升,百越人群数量越来越多,不得不南下北上。有的去了台湾岛、太平洋岛屿;有的沿着海岸线向北,进入福建、江浙、东北亚;还有的直接北上进入两湖,融入苗瑶语系。

北上的百越,在今天的太湖和长江入海口定居下来,於万年前发展出最早的稻作文明,形成上山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诸文化等。

根据王传超研究,长江流域下游的一支北越稻作人群,六七千年前南下,进入台湾岛、太平洋岛屿,形成南岛语系人群;过了一千多年,又有一波长江下游稻作居民南下,与两广地区人群融合,形成了侗台语系人群。

最后来总结一下。中国境内的远古现代人群,基本上是从中南半岛迁入的,只不过时间有长短,路线有东西。至少到五六千年前,经过两三万年基因分化和重组,大体形成了华夏族群、藏缅族群、苗瑶族群、百越族群、东夷族群,以及北亚的阿尔泰和乌拉尔族群。 四千年前,欧亚大陆西侧的少数印欧人族群进入中国境内,形成后来所谓的西域印欧人群,算是唯一的外来人种补充。

后来中国境内几千年的战争与融合,基本上就是在以上核心族群之间展开的。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明白為何中国东西南北族群碰撞两三千年,到头来骨子裡的DNA,為何竟然没有多少根本性改变。

0 阅读:46

傲芙聊宇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