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代史学家眼里,汉元帝是公认的西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人物。对此,人们往往惊叹于其父汉宣帝那句“乱我家者太子也”的先见之明,果然是知子莫若父啊!
然而细究历史的细节,这位汉元帝也许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不堪。
一、历史上首位儒学天子
汉元帝刘奭是汉宣帝微末时与发妻许平君所生的嫡长子,元帝四岁的时候,其母许皇后因遭到霍氏家族的毒害而殒命。继任后位的是霍光的女儿霍成君。霍家如此安排,显然是想要包揽汉帝国下一届继承人的名额。这让刘奭的存在显得非常尴尬且危险。
所以直到霍光去世后,汉宣帝才敢把这个可怜的孩子立为皇太子,并找了萧望之、周堪等儒学名臣做太子的老师。
宣帝是在民间长大的,他见识过底层的艰辛,后来又在高层跟霍光这种千年老狐狸过了六年招,早已把统御天下的秘诀融会贯通了。
但太子不一样,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身边不是宫女太监,就是一群高坐云端的学者。特别是在儒家学者的影响下,元帝早期对政治抱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在宣帝晚年,父子俩的政治分歧终于摆到了明面上。事情的起因是太子嫌老父亲刑罚太重,劝宣帝“宜用儒生”。
宣帝勃然大怒,劈头盖脸地给太子上了一堂经典的帝王学教程:“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临了宣帝不禁担忧地说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因为这次谈话,宣帝一度生出了易储的心思,打算用淮阳王取代太子刘奭,但终究顾念与许平君的结发之情,保住了刘奭的君位。
后世也常因为这段对话,将元帝看作一个被儒家洗脑的糊涂虫,认为正是他对儒家豪强的放纵,才导致西汉的衰落。
然而真实情况恰恰相反。元帝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能打破儒家思想樊笼的皇帝。
公元前49年,宣帝驾崩,元帝继位。以帝师萧望之、周堪为代表的士人无不觉得儒学的春天就要来了。
自孔子开创儒家以来,儒学虽然长期霸榜社会显学的交椅,但却从来没有真正掌握过最高权力。
春秋战国,诸侯兼并,弱肉强食,法家的富国强兵之术最受统治者的青睐,儒家学说只能在庙堂之外静待时变。
秦朝大一统之后,法家学说赖以生存的土壤消失。政治任务由打天下变成了治天下,儒家貌似要熬到头了。儒士们开始将转型的希望寄托在始皇帝的长子公子扶苏身上 ,没成想半路杀出个赵高、胡亥。
汉朝建立后,萧何等人感概法家制度太能折腾,这么大一个秦朝都给折腾没了,汉初君臣认为矫枉必须过正,是时“君臣上下俱欲休息乎无为”。
于是主张休养生息不折腾的黄老之学,取代了法家的生态位,成为帝国的统治思想,而儒家则继续充当在野党。
就这样一直过了六十多年,直到汉武帝继位后,想要行大有为之政,儒家才有了出头的机会。
但武帝虽然开创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先河,可他本人却并不纯信儒家,只是把它当成一件操控社会舆论的工具,而内地里搞的却是外儒内法那一套。
所以说,那时候的儒家虽然很“尊”,但只是学术上的尊,在政治上一点都不尊。
儒家出身的官员,在元帝之前最多也只能做到丞相的位置。可丞相的权力早就被武帝掏空,只是个有名无实的背锅侠,要是出了什么天灾人祸 ,丞相还得自杀以谢天下。
武帝之后,汉朝真正的权力中枢,不是外朝的丞相,而是内朝的尚书台。直到元帝继位,萧望之、周堪这些儒家学者才第一次进入尚书班子。
当时的尚书班子以外戚史高为首,萧望之二人为副手!但无论如何,这都算得上是历史性突破了。
《资治通鉴·汉纪》说:“乐陵侯史高以外属领尚书事,前将军萧望之、光禄大夫周堪为之副。望之名儒,与堪皆以师傅旧恩,天子任之,数宴见,言治乱,陈王事。”
二、以宦官压儒臣
可萧望之等人万万没想到,儒家教出来的三好学生很快就给他们这些老师上了一堂帝王课。
当年汉武帝有鉴于外朝丞相权力过大,就设立了内朝尚书台架空丞相的权力。这汉元帝登基后,也向他的老祖宗学习,企图用中书台来架空尚书台。
中书台本来只是皇帝身边一帮抄录文件,上传下达的小秘书,并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力。因此这个部门一般都由宦官充任。比如太史公司马迁在受宫刑后,就曾担任过武帝的中书令。
元帝登基后,授予原来中书班子的宦官弘恭、石显参与国家大政裁决的权力,首开两汉宦官当政的先河。而他给出的理由是:中人无外党,精专可信任。
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就是,现在朝廷里有人结党营私,不值得信任呀!
那这人是谁呢?
答案自然是萧望之跟周堪这两位帝师儒臣。
这两位自从进了尚书班子,就开始疯狂地结党营私,提拔了一大批儒士进入中央充任要职。《汉书》记载:“望之、堪数荐名儒、茂材以备谏官。”
而这些人又互通声气,不停地给汉元帝施加压力,要求全面实施以儒治国的伟大方略。《资治通鉴》记载:“四人同心谋议,劝导上以古制,多所欲匡正。”
如果汉元帝真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儒家的脑残粉,这会儿想必是欣然应允的,又怎么会提拔宦官架空两位老师呢?
但汉元帝也深知,儒家是当时无可辩驳的政治正确,所以一方面假装“上甚乡纳之”,另一方面却又借助尚书台领班史高的手阻挠儒臣集团的提议,毕竟外戚就是给皇帝干脏活的嘛!
但史高这个外戚是个有限背锅侠,他对儒臣的打压从来都是点到即止,并不愿意把路走绝。
因为史家狡兔三窟,他们很清楚儒化潮流势不可挡。在史高活着的时候,这一家子就开始积极推进由外戚世家到儒学世家的战略转型,等到下一任皇帝汉成帝继位时,史高的儿子史丹已经成了儒家在朝堂的代表人物。要不是这个外戚太没担当,皇帝也不至于启用宦官来压制儒臣呀!
萧望之等人面对突然冒出来夺权的宦官集团自然是火冒三丈,他们向皇帝上书说:“故用宦者,非古制也。宜罢中书宦官,应古不近刑人之义。”
汉代宦官
儒臣集团的态度成功引起了宦官集团的敌视,这些人很清楚元帝的痛点在哪,他们趁着萧望之放假的空儿,给元帝狠狠地上了一波眼药:“望之、堪、更生朋党相称举,数谮诉大臣,毁离亲戚,欲以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诬上不道,请谒者召致廷尉。”
元帝说,既然如此,那就把他们交给廷尉审理吧。
按照汉朝的政治潜规则,大臣交给廷尉审理是要进牢房遭受刀笔吏的羞辱的,一般这种时候大臣都会选择自我体面。所以下廷尉狱背后的潜台词就是:你自杀吧。
元帝实际上是个心黑手狠的主!但像司马光这种史学家不愿意承认儒家会教出元帝这种杀师证道的叛徒,硬是给他挽尊说皇帝刚登基不久,不清楚这些潜规则,都是弘恭、石显这两个奸臣误导了他!
没错,元帝是登基不久,可问题是他当了十八年的皇太子呀!这十八年的政治生涯难道还不够他把上层的潜规则给弄清楚嘛?
事发后,周堪等人闯宫觐见,直接质问皇帝为什么要杀老师。
有些事不上称没有四两重,上了称一千斤也打不住。周堪等人把问题挑明后,元帝一看,这糊涂是装不下去了,只好狡辩说我不知道这些道道儿呀,都怪弘恭、石显没有说清楚。
最后给出的处理结果是萧望之被剥夺所有职务,仍留尚书省任事,周堪、刘更生这些党羽贬为庶人。
石显
三、逆徒弑师
但事情远远没有结束,汉儒的开山鼻祖董仲舒当年在改造儒术的时候,给萧望之这些后辈门生留下了一套无限复活甲,可保他们立于不败之地。那就是著名的天人感应学说!
自独尊儒术以来,这套学说已经深入人心,人们普遍相信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灾害祥瑞,冥冥之中都跟人间的执政者有着玄乎其玄的联系。而这些现象的解释权,就掌握在儒生手里。
不要小看天然感应理论在当时的作用,后来王莽就是依靠这个东西一步步取代了汉朝的。
而元帝又是个很不幸运的皇帝,他在任期间各种超自然现象出现的频率高得吓人。
笔者粗粗统计了一下,元帝在位十六年里,无灾无害的太平年份只有三年,出现日食星变等非灾害现象的有三年,发生地震、陨霜、洪灾等大范围自然灾害的年份有十年。
每次出现超自然现象,皇帝都要给儒臣集团做出政治让步,要么扩大儒家公务员招收名额,要么就把被贬斥的大儒召回朝中,为的就是让这些人不要趁着国家危难散布不利于团结的言论。
第二年,汉朝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元帝只得再次启用萧望之集团。《资治通鉴》记载:“关东饥,齐地人相食。秋,七月,己酉,地复震。上复征周堪、刘更生,欲以为谏大夫;弘恭、石显白,皆以为中郎。”
结果萧望之这帮人死性不改 ,刚一复位就把攻击矛头对准了宦官集团,他们鼓吹说之所以发生这么多天灾人祸,都是因为皇帝用了小人,只要把这帮小人罢黜,天下就自然太平了。
这种做法说难听点就是拿天象来挟持皇帝。
结果事情又如第一次一样,宦官又向皇帝打小报告,元帝又一次假装被奸佞误导。弘恭、石显等人强烈要求把萧望之下廷尉狱审理,元帝假惺惺地说我那师傅脾气直,朕担心他想不开呀!
弘恭、石显又说,都是些小罪过,不会判死刑的。于是“上乃可其奏”。
上面这段对话,明显是驴唇不对马嘴,前面已经说过,大臣下廷尉狱,为了避免受辱往往会自杀,跟罪大罪小,会不会被判死刑是没有关系的。
汉元帝明明知道这里头的门道,明明知道你师傅性子刚直,怎么却稀里糊涂地就被骗了?一个懂得用中书省架空尚书省的皇帝,会是这种智商?
果不其然,萧望之得知自己又要被下大牢后,连忙催促自己的儿子拿来毒药,选择了自我体面。
事后,元帝装出一副追悔莫及的模样,给足了他这位老师身后哀荣。“上乃却食,为之涕泣,哀动左右。于是召显等责问以议不详,皆免冠谢,良久然后已。上追念望之不忘,每岁时遣使者祠祭望之冢,终帝之世。”
这演技,深得他老祖宗汉文帝的真传呀!汉宣帝泉下有知,会不会后悔当初那句话说得太重了呢?
萧望之死后,他的党羽周堪、刘更生等人,在后面的岁月里,一次次被贬斥,又一次次因为天灾人祸而被启用。但终元帝一朝,始终没有再进入领导班子。
其实元帝并不是容不得儒家,他只是不能容忍萧望之这种充满侵略性的鹰派儒家。与萧望之同时存在的,还有另一派儒家官僚,他们就是以贡禹、匡衡为代表的鸽派儒家。
这些人从来都不说什么天灾人祸是领导的问题,只会贴心地替元帝粉饰太平,说现在百姓过得苦呀,领导你应该少吃点、少喝点、少玩点,给老百姓做个表率吧。
往往这时候元帝都会十分配合地迎合他们的表演,做点减少膳食、裁减宫女、开放皇家猎场的表面文章来糊弄天下人。所以这些鸽派儒家从来都没有遭到过贬斥,终元帝一朝都官运亨通。
文史君说
长久以来,很多人都以汉元帝废除“徙陵制度”,导致豪强做大为由,认为他是被儒家洗了脑。其实这是把因果弄反了,恰恰是因为汉元帝时期灾害频发,他才需要给豪强松绑,因为他需要依靠这些人来消化流民,维持社会稳定。两千年之政,无非流民二字!汉之豪强、三国之屯田、北魏之均田、唐之藩镇、宋之禁军,都是历朝历代的流民消化器。这些工具掌握在政府手里,则王朝稳定。掌握在民间组织手里,则国家动乱。自从汉朝开始用豪强消化流民,后面几百年的历史就已经注定了。